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Ⅰ、Ⅱ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不同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9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肝胃不和型60例、脾胃湿热型7例、肝郁脾虚型6例、脾胃虚弱型7例、胃阴不足型13例)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结果 单纯型浅表性胃炎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与伴有出血、糜烂、反流的浅表性胃炎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胃泌素、胃动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和胃阴不足型患者胃泌素、胃动素含量较低,表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胃黏膜分泌功能较弱.结论 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胃黏膜分泌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2.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分泌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Ⅰ、Ⅱ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不同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9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肝胃不和型60例、脾胃湿热型7例、肝郁脾虚型6例、脾胃虚弱型7例、胃阴不足型13例)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结果单纯型浅表性胃炎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与伴有出血、糜烂、反流的浅表性胃炎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胃泌素、胃动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和胃阴不足型患者胃泌素、胃动素含量较低,表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胃黏膜分泌功能较弱。结论 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胃黏膜分泌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指标方法,对161例慢性胃炎的脾虚证和脾肾虚证进行了临床研究。初步发现:脾虚证组以浅表性胃炎多,胃无力型少,胃酸分泌较高,血清胃泌素偏高,尿胃蛋白酶原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稍低,白细胞基本正常,血红蛋白偏低;脾肾虚证组则以萎缩性胃炎占多数,胃无力型多,胃酸分泌减少,血清胃泌素高,尿胃蛋白酶原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白细胞和血红蛋白亦偏低。可见中医脾虚证和脾肾虚证的含义,包括着不同器官或系统不同程度的病变,以及某些病理过程和一定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叠综合征(OS)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代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对26例肺脾型和28例肺脾肾型OS患者进行骨密度(BMD)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 )测定血清BGP,PICP和尿PyD,D-PyD,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IGF-I,并与20例...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7,(1):41-42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西药治疗不同中医证型胃脘痛对疗效和生活质量影响性,以期提高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证型不同分成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均以自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后胃泌素、胃动素、生活质量指标、疗效变化情况。结果:五组治疗后胃泌素、胃动素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肝胃不和证胃泌素、胃动素显著优于其他四组(P0.05);五组治疗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肝胃不和证在以上积分上显著优于其他四组(P0.05);治疗后肝胃不和证临床痊愈率59.37%、总有效率90.62%,显著优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结合辨证论治辅助西药治疗胃脘痛均有一定效果,其中以肝胃不和最佳。  相似文献   

6.
张爱娥  云鹰 《陕西中医》2009,30(8):970-972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血瘀证与尿Ⅳ型胶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44例HSPN患者血瘀证临床证候特征和实验室相关指标,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尿Ⅳ-C。结果:44例HSPN患者中,血瘀证组占75%,非血瘀证组占25%。血瘀证组中医宏观辨证以皮肤紫癜(80.5%)、尿血(54.5%)、面色和舌质的变化最常见,微观辨证指标血清D-二聚体(D-dimer)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尿-C/Cr(14.00±7.50)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5.41±1.23)(P<0.01),尿Ⅳ-C/Cr与D-dimer呈正相关(γ=0.278)(P<0.05)。结论:小儿HSPN血瘀证中医宏观辨证与现代医学微观辨证相结合更有利于揭示其血瘀证的实质,尿Ⅳ-C水平可作为小儿HSPN血瘀证微观辨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疏肝和胃汤与"四联疗法"联合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8年2月治疗的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经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经疏肝和胃汤+四联疗法治疗,比较2组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欲不振、胃脘疼痛、消化不良、反酸嗳气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经疏肝和胃汤与"四联疗法"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利于控制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相关性。方法 94例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脾胃虚寒证组61例,肝胃不和证组17例,脾胃湿热证组16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Ⅱ水平及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受试者的幽门螺杆菌水平并分析比较其相关性。结果消化性溃疡活动期(A)患者主要分布为脾胃虚寒证(64.89%)、肝胃不和证(18.09%)和脾胃湿热证(17.02%);消化性溃疡全部患者中多伴有Hp感染(74.47%)。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两两比较均差别不大(均P0.05)。消化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证型的胃蛋白酶Ⅰ含量比较,基本趋势为肝胃不和证组脾胃虚寒证组脾胃湿热证组。本研究中无论Hp阳性与阴性,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Ⅰ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Ⅰ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无论Hp阳性与阴性,肝胃不和证组与脾胃虚寒证组PGⅠ含量均较高,两型间比较差别不大(均P0.05)。不同证型的胃蛋白酶Ⅱ含量比较,基本趋势为脾胃虚寒证组脾胃湿热证组肝胃不和证组。本研究中在Hp阳性组或全部患者中,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而在Hp阴性组,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与脾胃湿热证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在全部患者中,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高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而在Hp阳性或者Hp阴性组,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与脾胃湿热证组比较均差别不大(均P0.05)。无论Hp阳性与阴性,肝胃不和证组与脾胃虚寒证组PGⅡ含量较高,两型间比较差别不大(P0.05)。结论 1)血清PGⅠ、Ⅱ升高对诊断消化性溃疡疾病具有一定意义。2)消化性溃疡各证型的PGⅡ水平和Hp感染与否提示存在显著差异,而消化性溃疡各证型的PGⅠ水平和Hp感染与否未提示存在显著性差异。3)无论Hp阳性或者阴性,血清PGⅠ、Ⅱ含量升高可作为提示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证或肝胃不和证的临床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候模型大鼠的制备,及电针对该模型大鼠胃肠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胃组织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的表达,探讨GAS和SS在电针调节胃肠功能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除空白组外,均采用"夹尾刺激法+隔日进食"制备肝郁脾虚证候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足三里"及"太冲"治疗,空白组、模型组予束缚固定,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实验过程中观测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尿D-木糖排泄率。治疗结束后,检测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及胃蛋白酶含量,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胃窦中GAS、SS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延迟、小肠推进缓慢,胃蛋白酶含量减少(均P0.01),D-木糖排泄率降低(P0.05),胃窦中GAS表达显著减弱、SS的表达显著性提升(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胃排空增多(P0.05)、小肠推进增加(P0.05),胃蛋白酶含量及D-木糖排泄率均增加(P0.05),GAS胃窦中的含量增加(P0.05),SS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夹尾刺激+隔日进食的造模方法可复制肝郁脾虚证候大鼠模型;电针治疗可调节肝郁脾虚证候模型大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增加胃蛋白酶含量和尿D-木糖排泄率,改善胃肠道功能;胃窦中GAS及SS表达的改变,可能是电针调节肝郁脾虚证候模型大鼠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拟胃复汤对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胃泌素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络瘀阻证22例,脾胃湿热证28例和脾胃虚寒证28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泌素水平及血沉、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胃泌素组间比较,治疗前3个证型组有一定差别,其中胃络瘀阻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3组治疗后趋于一致。组内比较:治疗6周后3个证型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以胃络瘀阻证患者下降幅度最大;血细胞比容组间比较,治疗前3组大致相近,仅胃络瘀阻证较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治疗后3组差别较大,其中胃络瘀阻证组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p<0.05)。组内比较,胃络瘀阻证和脾胃湿热证组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水平组间比较,治疗前3证型组相近(p>0.05),治疗后(6周)胃络瘀阻证组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p<0.05)。组内比较,仅胃络瘀阻证组下降幅度较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胃复汤联合奥美拉唑可有效减少胃泌素的生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胃络瘀阻证、胃湿热证以及脾胃虚寒证均具有显著的疗效,其中对于胃络瘀阻证胃泌素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94例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97例,西药组采用铋剂四联疗法治疗,中药组给予黄芪建中汤治疗,2组均观察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7 (IL-17)水平的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主症、次症、证候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中药组主症、次症、证候总分均低于西药组(P 0.05)。2组TGF-α、E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01),胃泌素、NO、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01),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可取得与铋剂四联疗法同样的效果,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何敏 《新中医》2022,54(10):137-141
目的:观察小儿消食颗粒联合手法推拿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以160例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治疗,研究组以小儿消食颗粒口服联合手法推拿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1 d。治疗21 d后,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1 d后,检测2组患儿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水平,测定胃排空时间、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3项胃动力学指标,观察并统计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25%,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排空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胃窦收缩频率高于治疗前,胃窦收缩幅度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胃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胃窦收缩频率高于对照组,胃窦收缩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及胃泌素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研究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及胃泌素水平均...  相似文献   

13.
胃肠激素与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冯五金  苏娟萍 《中医杂志》1997,38(5):298-299
放免检测结果表明:胃泌素(GAS)脾虚组最低,胃动素(MTL)三种证型都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物质(SP)在肝胃不和组最低,在大肠湿热组最高。认为:脾虚证主要表现为GAS、SP降低,MTL升高的两高一低现象;肝胃不和证呈现与脾虚证相似趋势,以SP降低更显著;大肠湿热证的三种胃肠激素均增高,而以SP更明显。中药治疗后脾虚组GAS和SP,肝胃不和组MTL,大肠湿热组SP有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唐江山主任抗萎平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幽门螺杆菌阴性的CAG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以胃复春治疗,观察组以抗萎平异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共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及胃泌素-17指标,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胃镜、病理疗效及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GⅠ、PGⅡ、胃泌素-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萎平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胃蛋白酶及胃泌素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不同证型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MA/Cr)水平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有效控制肥胖高血压及防治早期肾脏损伤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采集上海地区359例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腹围、血压、相关病史及中医症状,结合四诊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并检测尿MA/C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上海地区中心性肥胖高血压人群中,尿MA/Cr升高检出率为33.4%(120/359),其中男性占56%(67例),女性占44%(5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和hs-CRP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359例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患者中,痰湿壅盛证140例(39%),肝阳上亢证108例(30%),阴阳两虚证61例(17%),阴虚阳亢证50例(14%),4种证型例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患者尿MA/Cr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虚证及阴虚阳亢证(P0.05)。结论上海地区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发生率高,且早期肾损害者伴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及肝阳上亢证居多,且痰湿壅盛证患者更易发生早期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6.
朱锋  俞颖  魏佳平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4):274+303-274,303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抗体表达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273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分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探讨抗体阳性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阴虚热盛组GADA、IAA、ICA 三种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阴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 (CGN)血、尿中化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血、尿中IL - 6、IL - 8、TNF浓度。结果显示 :血IL - 6、TNF和尿IL - 8浓度在CGN四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IL - 6、TNF、尿IL - 8,可作为CGN中医证型区分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芪山无糖颗粒治疗湿热困脾证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湿热困脾证初诊2型糖尿病6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500 mg/次,每日3次;治疗组予芪山无糖颗粒,每次1小包,每日2次,治疗观察6个月。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时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检测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LDL-C),测量腰围和体重及炎性因子:尿白蛋白(A)/肌酐(C)比值,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HbA1c、FPG、HOMA-IR、LDL-C、UA、腰围、HCY、CRP、尿A/C比值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UA、LDL-C、腰围均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6个月CRP、HCY、尿A/C比值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HCY、尿A/C比值水平降低(P<0.05),但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腰围、CRP、尿A/C比值降低(P<0.05)。结论芪山无糖颗粒治疗湿热困脾证型初诊2型糖尿病降糖有效,并且降糖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而且在减少腰围、改善炎性因子、改善尿微量蛋白等方面具有更好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防治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胃食管反流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疗效。方法:ICU内82例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防治胃食管反流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电针足三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咽后部液体胃蛋白酶阳性率变化和VAP发生率,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咽后部液体胃蛋白酶阳性率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咽后部液体胃蛋白酶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动素水平有所升高(P0.05),胃泌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改善胃肠功能,减少胃食管反流,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胃动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脾虚证患者肠液中分泌型IgA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留取近回盲部结肠液,采用 ELISA 双抗夹心法,测定了46例脾虚证患者,40例健康成人肠液中分泌型 IgA(SIgA)的含量。结果提示:正常人组肠液 SIgA 含量为1.87mg/ml,脾虚组为3.36mg/ml。两组比较有显者差异(P<0.01)。在脾虚证四个兼挟证型中 SIgA 含量也有差别,依次排列为:脾虚挟淤>脾虚阴火>脾虚肝郁>脾胃虚寒。分析了 SIgA 增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局部抗原刺激作用而造成反应性分泌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