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刺研究》2016,(6)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不同治疗周期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治疗ASCI的时效关系。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每组分1、3、7、14d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NYU打击器制备ASCI模型。夹脊电针组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用BBB评分观察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点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BBB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经电针治疗后,夹脊电针组3、7、14d组BBB评分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14d组评分高于3d组(P0.05)。HE染色可见,模型组1d的脊髓组织广泛出血;3d的脊髓组织结构破坏较明显,神经细胞死亡数量增多;7d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正常神经元减少;14d的脊髓组织形成大量空泡,炎性细胞浸润。夹脊电针组从3d开始可见神经元数量增多;7、14d两个时间点可见较大神经元,结构较好。TUNEL检测结果可见,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经电针治疗后,夹脊电针组3、7、14d组细胞凋亡数量显著降低(P0.05),尤以14d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以显著改善A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且治疗3d后即有显著疗效,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3.
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169-170
目的探讨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行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尿潴留情况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的评估进而评定患者的膀胱功能。结果治疗组完全性尿潴留和泌尿系感染例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完全性排尿例数明显增多。结论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治疗能较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助于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SCI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 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电针组,各组再分为7 d和28 d两个亚组,每组10只。采用Allen’s改良式重物坠落法建立SCI大鼠模型,夹脊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于治疗7 d和28 d后应用BBB评分量表评定大鼠后肢功能,酶联接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及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2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7 d和28 d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b FGF水平显著升高(P<0.01),Ang-1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脊髓组织中VEGF的阳性细胞表达数明显增多(P<0.01),VEGF及VEG... 相似文献
6.
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伤段脊髓组织中内皮素和血栓素A2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后早期伤段脊髓组织中内皮素(ET)和血栓素A2(TXA2)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制备脊髓撞击伤模型。应用夹脊电针治疗。结果:夹脊电针能明显降低内皮素(ET)和血栓素A2(TXA2)的含量。结论:夹脊电针疗法在脊髓损伤的早期过程中可明显抑制内皮素(ET)和血栓素A2(TXA2)合成,改善伤区脊髓组织的微循环。稳定细胞膜结构。阻止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减少细胞死亡,防止受伤脊髓组织进一步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组织中IL-18、IL-1β和cleaved caspase-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雌性SD大鼠,所有样本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2只、模型组(Model组)12只及夹脊电针组(EA组)12只,共3组。每组大鼠再按两个时间点分为3天组与7天组。夹脊电针组每日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运动功能通过BBB评分法测定;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IL-18、IL-1β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结果:Sham组大鼠未见明显运动功能障碍,而Model组大鼠造模后运动功能障碍明显,3天、7天BBB评分均明显降低,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术后BBB评分,在3天、7天较术前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正常,而Model组3天时大鼠脊髓组织可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明显,3天、7天时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夹脊电针治疗后可见组织结构趋于完整,炎性细胞及胶质细胞减少。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以明显看出有一小部分IL-18、IL-1β表达,在3天、7天节点中处于稳定状态。在3天、7天节点中,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IL-1β表达出现升高情况,相较于Sham组情况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EA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IL-1β的表达均较治疗前减少,在7天节点中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可以见到少量的cleaved caspase-1呈阳性表达,在3天、7天节点表达情况稳定。在3天、7天节点中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有明显的变化,且呈现升高的趋势,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在经针刺治疗后,其脊髓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够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IL-1β、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从而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 3 0例患者进行治疗 ,并与中成药“截瘫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治疗组中 ,男 2 0例 ,女 1 0例 ;年龄最大 5 3岁 ,最小 3 0岁 ;病程最长 4年 ,最短半年 ;A级 1 0例 ,B级 8例 ,C级 6例 ,D级 4例 ,E级 2例。对照组中 ,男 1 9例 ,女 1 1例 ;年龄最大 5 0岁 ,最小 2 9岁 ;病程最长 3年 ,最短 5个月 ;A级 1 0例 ,B级 8例 ,C级 6例 ,D级 4例 ,E级 2例。以上两组临床资料及Frankel分级经 x2 检验 ,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2 .诊断标准 根据文献 [1 ]采用标准如下。(1 )症状及…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CI)是由外部伤害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目前全世界有超过200万人患有SCI后遗症,诸如运动、感觉障碍及神经源性膀胱和胃肠道功能障碍等[1-3]。脊髓继发性损伤是最具破坏性的一种,表现出神经炎症、电解质紊乱和兴奋性氨基酸中毒等复杂的病理反应,而炎症反应的持续性特征是导致患者处于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状态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减少炎症损伤是治疗SCI的重点。NLRP3炎症小体是当前炎症反应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类多聚体蛋白复合物,在SCI炎症反应过程中可引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4-5]。因此,抑制NLRP3炎症体的活化对减轻脊髓损伤炎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6]。本实验研究采用Allen’s打击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观察夹脊电针是否可以抑制NLRP3、IL-1β和IL-18等脊髓损伤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为SCI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支撑和治疗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12)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究其与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的关系。方法:选用72只体重在200~220 g之间的雄性SD大鼠。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分术后1 d、7 d、14 d等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有6只。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大鼠T9~T10段脊髓急性中度损伤模型,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rd U/nestin阳性细胞的共表达,用BBB评分反映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结果:治疗结束后,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BBB评分和Brd U/nestin阳性细胞数呈逐级增高趋势,其中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rd U/nesti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BBB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夹脊电针干预后,Brd U/nestin表达增多,BBB评分提高,促进了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LDD)兔模型腰椎间盘髓核蛋白聚糖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组内分为28d、56d两个取材时间点作为亚组,每个亚组5只。轴向压力诱导LDD后行L4、L5夹脊穴电针干预28d,各组于28d、56d取椎间盘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二聚糖(BGN)及核心蛋白多糖(DCN)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同期比较,假手术组各时间点BGN及DC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28d、56dBGN及DCN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同期比较,电针组56dBGN及DCN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以通过上调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聚糖的表达防治LDD。 相似文献
12.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所有病例均配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功能独立检查(WeeFIM)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WeeFIM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干预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渴求的临床效应及对血浆β-EP、Dyn的影响。
方法:将120例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4组:针刺1组(夹脊穴、肾俞)、针刺2组(四肢穴)、模拟组和对照组,采用心理渴求程度VAS量表评定心理渴求程度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β-EP、Dyn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针刺1组、针刺2组心理渴求程度VA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模拟组(p<0.05, p<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1组、针刺2组血浆β-EP、Dyn水平均有所上升,与对照组和模拟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针刺1组和针刺2组的β-EP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1组和针刺2组的Dyn水平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明显抑制心理渴求,降低复吸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浆β-EP的含量,尤其是促进血浆Dyn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夹脊脉冲电场对脊髓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6例确诊为脊髓损伤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夹脊脉冲电刺激治疗。治疗9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痉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腱反射、痉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痉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及感觉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脉冲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朱政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7):525-527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对损伤神经系统神经再生微环境中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改良ALLEN氏致伤法制成大鼠胸12处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然后进行电针治疗,同时设立正常组、造模组与激素组作为实验对照;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1、2、4周)LN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的LN从第1周起开始表达,2、4周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激素组的LN从第2周起才开始有明显的表达,2、4周水平表达上调;电针组及激素组的LN表达均较造模组早,且电针组3个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两组。结论:电针治疗可促进LN表达和产生,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在的再生潜力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针夹脊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镇痛及促进疱疹结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40例)和西药组(40例)。针刺组用电针夹脊穴配合皮损局部阿是穴围刺及远端支沟、后溪配穴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西药组用盐酸伐昔洛韦及维生素B1口服治疗,共治疗1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疱疹结痂时间,并进行疼痛评价。结果:针刺组痊愈30例,好转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2.5%;西药组痊愈15例,好转12例,未愈13例,总有效率6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疼痛评分及结痂面积大于50%所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夹脊配合围刺治疗能更有效地缓解带状疱疹所引起的疼痛,并能促进疱疹结痂,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用圆利针行夹脊穴深刺和常规针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5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深刺组(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75例.深刺组采用圆利针深刺夹脊穴入椎管刺激神经根,并随证取肾俞、委中、足三里、秩边等穴行常规毫针针刺;常规针刺组均采用毫针针刺,取穴同深刺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和疗效.结果:治疗后、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增加(均P<0.01),深刺组较常规针刺组增加更明显(均P<0.001);深刺组治疗后、随访时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75/75)、96.0%(72/75),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的92.0%(69/75)、84.0%(63/75)(均P<0.05).结论:圆利针行夹脊穴深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治愈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有效针刺方法。方法:将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颈部夹脊穴)和对照组(传统取穴),采用血压、临床症状、体征等指标评价,并于1个疗程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的降压及症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降压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降压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