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分析我院近5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以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方法:汇总我院 2013~2017年上报的1 293例ADR报告,分别从ADR上报人职业、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表现与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293例ADR报告中,患者男女比例为1.36 ∶〖KG-*4〗1, 既往有ADR史者103例(8.0%)。227例(17.6%)患者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发生ADR的抗微生物药品和抗肿瘤药物的构成比分别是28.1%、25.8%。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多见。ADR的关联评价情况,其中肯定99例(7.7%),很可能789例(61.7%),可能396例(30.6%)。ADR的分级中,一般的ADR 1 082例(83.7%),严重的ADR 137例(10.6%),新的ADR 74例(5.7%)。〖HTH〗结论:〖HTK〗加强抗微生物药品和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 ADR 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了解云南省保山市儿童抗癫痫药物(AEDs)所致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促进AEDs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调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保山市二甲以上医院上报的AEDs所致儿童ADR报告325例,对患儿基本情况、AEDs分类、ADR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级和关联性评价结果、病例转归等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5例AEDs所致ADR中,男、女比例为1.1 ∶〖KG-*2〗1.0(169 ∶〖KG-*2〗156);6岁以下年龄段占58.5%。传统AEDs所致ADR有242例(74.5%),新型AEDs所致ADR为83例(25.5%)。ADR累及器官/系统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325例ADR中严重的ADR 33例(9.50%),新的一般的ADR 11例(3.38%),新的严重的ADR 1例(0.31%)。传统AEDs所致严重ADR主要包括卡马西平引起的皮肤损害和丙戊酸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新型 AEDs所致严重ADR主要为奥卡西平及拉莫三嗪引起的皮肤损害和低钠血症。176例(54.15%)ADR发生在给药后24 h内。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AEDs(特别是传统AEDs)所致ADR,加强AEDs的临床应用监管。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建立HPLC法检查阿咖酚散中的游离水杨酸。方法: 色谱柱Welch Ultimate C18柱(250 mm×4.6 mm, 5 μm),流动相为乙腈 四氢呋喃 冰醋酸 水(22〖KG*9〗∶〖KG-*2〗5〖KG*9〗∶〖KG-*2〗5〖KG*9〗∶〖KG-*2〗68),检测波长为303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 线性范围为1.500~75.000 μg·ml-1(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12%,RSD为0.75%(n = 9),检出限为1.5 ng(S/N=3)。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稳定性比现行标准大幅提高,可用于阿咖酚散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15年上报的476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6例ADR报告中,年龄分段在0~10岁的婴幼儿患者 ADR构成比较高,占49.16%;静脉给药导致ADR占87.39%;ADR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66.1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0.1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0.81%。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 ADR的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垂盆草药材中木犀草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Shield C18 (250 mm×4.6 mm,5 μm) 色谱柱;以四氢呋喃 甲醇 水 磷酸(9〖KG*9〗∶〖KG-*2〗17〖KG*9〗∶〖KG-*2〗74〖KG*9〗∶〖KG-*2〗0.2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50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 μl。结果: 木犀草苷在5.2~208.0μg·mL-1(r=0.999 9)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12%,RSD=0.94%(n=6)。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垂盆草药材中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易发原因,为临床预防ADR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2013年我院上报的1 30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严重程度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岁以上及51~60岁两个年龄段ADR患者构成比最高,抗菌药引发ADR比例最大(277例,21.18%),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ADR构成比最高(950例,72.6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02例,23.0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2016~201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ADR监测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该院2016~2018年上报的2 100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反应分级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ADR报告中,男1 119例(53.28%),女981例(46.72%);患者年龄分布以45~60岁最多,共820例(39.05%)。一般的ADR为2 022例,新的ADR 13例,严重的ADR 64例,新的和严重的ADR仅有1例。医生上报ADR 551例,护士上报171例,临床药师上报1 378例。致ADR的怀疑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物(396例,18.86%),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占比最高(1 104例,52.59%);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受损为主(771例,36.71%)。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ADR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2016年收集上报的新的及严重的ADR从报告类型、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 器官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新的及严重的ADR报告共有400例,占报告总数的64.52%;60~7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为34.25%;发生ADR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男性(50.25%)略高于女性(49.75%);静脉给药引起ADR例数最多(57.00%);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31.25%),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多(32.00%);主要累及系统 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3.00%)、胃肠系统损害(15.50%)及肝肾功能损害(14.00%)等。结论:全院应加强ADR监测与上报工作,从而规范药物使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他啶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序贯静滴的稳定性。方法: 测定两药配伍后的pH,溶液颜色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收曲线变化及含量变化。结果: 头孢他啶奥硝唑混合液质量比为1〖KG*9〗∶〖KG-*2〗25, 1〖KG*9〗∶〖KG-*2〗50, 1〖KG*9〗∶〖KG-*2〗100时,分别在40,45, 48min颜色由微淡黄色变为淡粉红色,随着时间延长混合液颜色逐渐加深。奥硝唑头孢他啶混合液质量比1〖KG*9〗∶〖KG-*2〗400, 1〖KG*9〗∶〖KG-*2〗800,1〖KG*9〗∶〖KG-*2〗1 600,3h内混合液无颜色变化。以上两种模拟临床序贯静滴顺序的混合液峰型,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头孢他啶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序贯静滴时配伍后可能会发生颜色变化。临床药师建议先静滴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再序贯静滴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了解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3~2017年上报的219例新的和严重的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剂型,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9例ADR中,新的ADR 191例,严重的ADR 20例,新的严重的ADR 8例。关联性评价结果:1.83%为肯定,75.34%为很可能,22.83%为可能。ADR患者男女比例为0.84 ∶〖KG-*2〗1,50~80岁所占比例为61.19%。药物剂型以口服药为主,占57.99%,而严重的ADR涉及药品以注射剂为主。引起新的ADR的药品以中成药(含中药注射剂)为主,共60例(31.41%);引起严重的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主,共9例(32.14%)。严重的ADR主要临床表现为循环系统反应(39.29%),以过敏性休克为主。95.89%的患者发生ADR后痊愈或好转。结论:应注重对于50~80岁人群进行ADR监测,并加强中成药(含中药注射剂)、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尤其是奥沙利铂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了解徐州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病例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05~2016年上报的ADR病例进行分析,并按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2年间该院共上报ADR病例1 356例,男性679例(50.1%),平均年龄(36.4±26.1)岁。每年上报的ADR数量从18例到274例不等,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1 169例,86.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 110例,81.9%),以单一用药引发为主(1 041例,76.8%);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568例次,22.8%)和皮肤及其附件(537例次,21.6%);ADR由抗微生物药引发最多(1 006例,55.6%),其次是中成药(175例,10.0%)和抗肿瘤药(125例,7.1%);抗微生物药主要以喹诺酮类(29.9%)、β-内酰胺类(27.2%)和大环内酯类(22.5%)为主;引发ADR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是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结论:该院上报的ADR病例主要由抗微生物药、中成药和抗肿瘤药引起,应加强该类药物的管理,同时积极开展ADR监测,提高医务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摘 要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5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13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ADR报告中的患者因素(性别、年龄、民族)、用药因素(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以及ADR类型、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213例ADR报告中,≥60岁老年患者呈高构成比(28.64%);男女患者比为1.39∶1,其中汉族、维族构成比较高(52.58%和32.4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70.42%);抗感染药物的ADR构成比最高(27.23%),其次为中成药、循环系统药;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 结论: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药品ADR监测及持续改进工作,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分析某院新的/严重的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促进儿童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2017~2018年某院上报的新的/严重的儿童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既往ADR史、家族ADR史,ADR涉及药品品种、剂型及给药途径、是否超说明书用药,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发生时间、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关联性评价等。 结果:2017~2018年某院上报117例新的/严重的儿童ADR,其中新的ADR 46例(39.32%),严重的ADR 68例(58.12%),新的严重的ADR 3例(2.56%)。关联性评价结果:肯定1例(0.85%),很可能112例(95.73%),可能4例(3.42%)。男性患儿78例(66.67%),女性患儿39例(33.33%);1~3岁患儿所占比例最高。药品剂型以注射剂(52.99%)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68.38%)为主。涉及药品品种14类58种,构成比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47.01%);22例(18.80%)ADR存在超说明书用药。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系统(60.68%)为主,引起严重皮疹23例(19.66%)。用药后0~5 min内(41例)发生ADR比例最高。115例(98.29%)ADR对患儿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仅2例(1.71%)使患儿病程延长。 结论:儿童临床用药需加强监测,国家应尽快出台儿童安全用药的指南及相关法规,药品生产企业需积极完善补充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临床药学人员应加强对医护及患儿家属安全用药知识的宣教,全面促进儿童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友病A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42例血友病行普外、骨科、泌尿外科及眼科等手术,并在围手术期实施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的血友病病例,统计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APTT,FⅧ∶〖KG*4〗C水平、抑制物滴度,以及术后定期随访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使用凝血因子Ⅷ后均手术顺利,其中大型手术术中FⅧ∶C为(63.4±18.1)%,中型手术术中FⅧ ∶〖KG*4〗C为(58.6±11.8)%,小型手术术中FⅧ ∶〖KG*4〗C为(45.2±19.1)%;大型手术术中出血量(295.0±151.3)ml,中型手术术中出血量(78.0±25.2)ml,小型手术术中出血量(16.0±5.5)ml。患者术后无明显出血,伤口愈合良好,且均无特殊不适。结论: 血友病A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建立复方枇杷喷托维林颗粒中甘草酸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对甘草酸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甘草酸含量,使用Techmate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 0.2 mol·L-1醋酸铵 冰醋酸(60〖KG*9〗∶〖KG-*2〗39〖KG*9〗∶〖KG-*2〗1);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5℃;进样量:20 μl。结果: 薄层鉴别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甘草酸在0.01~1.01 g·L-1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平均加样回收率103.2%,RSD=1.8%(n=9)。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了解本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5年3月上报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共157例,其中新的一般的ADR报告73例,严重的ADR报告60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24例;ADR可发生于各年龄段,≥60岁比例较高(33.12%);ADR多发生在用药后2 h内(73.88%);给药途径以静脉静滴给药为主(82.17%);涉及药品101种,以抗菌药(46.70%)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中药制剂(14.37%),引起ADR的前5位的药品均是抗菌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全身性损害(28.0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90%)、呼吸系统损害(15.82%)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0.72%)。结论:新的/严重的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提高新的/严重的ADR的监测水平,减少ADR风险。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模、流行病学因素等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6 月全市各县(市、区)中心上报的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性别、年龄、ADR类型、药品剂型分布等情况。结果:半年度全市共发生ADR 3 612例,涉及220余家医疗机构;各年龄层均有发生,11~20岁构成比最低,31~40岁和41~50岁构成比最高;3 612例ADR报告中男1 628例,女1 977例;新的和严重ADR 1 133例,占31.36%,死亡病例5例;ADR报告中引起ADR的药品抗菌药(44.43%)和中药制剂(15.20%)所占比例最大;静脉滴注是最主要的给药途径(62.52%);ADR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37.53%)和消化系统损害(21.63%)最常见。结论:抗菌药和中药制剂ADR高发,需进一步管理抗菌药使用,严格把握静脉给药指征,提高民众对静脉给药安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开发并优化阿托伐他汀钙自微乳化释药系统,改善阿托伐他汀钙的溶出度。方法: 通过溶解度和伪三元相图实验确定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范围,并通过D 最优混料实验设计优化阿托伐他汀钙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评价了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经水稀释后形成微乳的外观,微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比较市售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自制阿托伐他汀钙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体外溶出情况。结果: 阿托伐他汀钙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组成为:Capmul MCM作为油相,Labrasol作为表面活性剂,Transcutol P作为助表面活性剂,最佳配比为:13.0〖KG*9〗∶〖KG-*2〗43.5〖KG*9〗∶〖KG-*2〗43.5。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经水稀释后形成的微乳外观呈微泛蓝光的澄清透明状液体;透射电镜下显示其呈圆整,规则球状分布;平均粒径为(34.2±13.6)nm,PdI为(0.169±0.04),Zeta电位为(-21.1±1.3)mV;阿托伐他汀钙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在45 min内药物可完全溶出。结论: 运用D 最优混料实验设计方法成功开发了阿托伐他汀钙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收集并上报的208例ADR,分别从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因果关系评价、报告人职业分布、涉及的药品种类、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8例ADR报告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占76.92%;女患者构成比略高,占51.44%;静脉滴注引起ADR为144例(69.23%);涉及的药品中,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致ADR构成比高;ADR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5例)、全身性损害(50例)、血小板和出血凝血障碍(46例)。结论: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医药护要共同努力,加强特殊人群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建立莪红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法对莪红胶囊中红花、葛根、制何首乌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双波长HPLC法对莪红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葛根素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Wondasil C18 WR(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 乙腈 0.7%磷酸水溶液(16〖KG*9〗∶〖KG-*2〗3〖KG*9〗∶〖KG-*2〗81),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403 nm(测羟基红花黄色素A)、250 nm(测葛根素),柱温为30℃。结果: TLC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阴性对照无干扰;羟基红花黄色素A、葛根素分别在各自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9 9以上,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02%、100.03%,RSD分别为1.43%、2.40%(n=6)。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莪红胶囊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