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患者电子医嘱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某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电子医嘱4 367例,对其类型、涉及的药物种类、具体品种进行统计,并采用帕累托图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医嘱的主要类型为给药剂量不当(1 601例,36.67%)、给药途径或方式不当(545例,12.48%)、药物浓度不当(481例,11.01%)、输液速度不当(470例,10.76%)和溶媒选择不当或无(387例,8.86%)。不合理用药医嘱涉及的主要药物种类为抗菌药物(981例,22.46%)、电解质、维生素及营养药(663例,15.18%)、呼吸系统用药(532例,12.18%)、消化系统用药(446例,10.21%)、中成药(419例,9.59%)和血液系统用药(335例,7.67%)。结论: 针对该院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建立持续改进措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热发生的机制、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药物热的医药期刊文献,对检索到的符合条件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处理及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药物热的药物以抗菌药134例(52.34%)、中药制剂36例(14.06%)、循环系统用药24例(9.38%)为主;静脉滴注占73.05%;225例患者除发热外还伴发其他症状及并发症;部分患者使用抗菌药后血常规有变化。结论:临床上要重视和正确认识药物热,加强合理用药,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讨头孢唑肟致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截止2017年1月31日公开发表的头孢唑肟致溶血性贫血的文献,对获得文献中患者的一般情况 、临床表现、溶血发生时间、转归及发生机制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篇,病例21例;其中男16例(76.19%),年龄分布以60岁以上年龄段最多(9例,42.86%);溶血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的7 d内(18例,85.71%);贫血纠正的平均时间为7.5 d,血红蛋白值与贫血恢复时间呈负相关。3例(14.29%)患者救治无效死亡。发生机制主要为免疫复合物和药物吸附。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头孢唑肟导致溶血性贫血的发生规律,正确选择用药人群,加强用药监护及用药教育,尽早识别严重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静脉用药致静脉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静脉用药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该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3月~2018年12月疑似因静脉用药所致静脉炎病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以及致静脉炎的可疑药品、临床对症处理和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疑似药源性静脉炎病例123例,涉及可疑药品32种,主要为中药及其提取物注射剂(49.60%)、抗菌药(16.26%)和心血管系统用药(17.07%);其中63例在接受静脉用药时存在用药不规范的情况,不规范用药项目主要为溶媒选择不合理(35例,55.55%)和药物浓度不合理(26例,41.27%)。 结论:多种注射剂可引起药源性静脉炎,应引起重视,并在药品说明书的指导下,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莫西沙星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文献报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2月,筛选确定的文献后提取文献的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经过和转归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9例患者,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57.7±13.1)岁。6例ADR在用药后10 d内发生,8例患者使用莫西沙星后血小板计数最低值下降至30×109·L 1以下,5例患者血小板计数降至10×109·L 1以下。9例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均与莫西沙星相关,其中8例患者为严重的ADR,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尽管莫西沙星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罕见,但多为严重的ADR,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针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血小板减少开展信息化主动监测,并评价系统升级版的功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对2014年7~12月使用目标药物的住院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对系统报警病例进行人工甄别,并对版本升级前后监测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导致血小板减少ADE发生率为3.00%,远高于说明书中所列的0.08%;不同版本的主动监测报警阳性率在26.00%~46.67%之间。升级版主动监测系统的报警阳性率由旧版的26.00%提升为35.00%,排除字段补充后报警阳性率更进一步上升为46.67%。结论:升级版系统软件的主动监测效果优化显著,能够为药品安全性监测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辅助工具,得到的ADR/ADE发生率更加反映临床用药人群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 了解我院经饲管给药的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调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管饲给药病例,对药物使用情况、用药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一年内共有384例采用了管饲的给药方法,占同期出院病例的1.48%(384/25 946)。经饲管给药的药物以心血管系统药物(21.09%)、消化系统药物(18.16%)及神经系统药物(14.84%)为主;不合理用药有228例(59.38%),包括选药不当、用法不当与配伍不当等3个方面。 结论: 经饲管给药的特殊性,药师可以更多地在临床用药前实施事前干预,以延续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累托(Pareto)最优分析法对2013~2015年西安地区医疗机构发生的2 076例ADR报告进行整理,汇总患者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临床表现等并进行分析。结果:2 076例ADR中,引发ADR的年龄段、药物种类、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及累计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情况的主要因素分别为:0~10岁(16.81%)、51~60岁(16.81%)、61~70岁(13.34%)、71~80岁(12.24%)、21~30岁(11.27%)和41~50岁(10.31%)年龄段;抗感染药物(46.97%)、中药注射剂(14.40%)、中枢神经系统用药(9.34%)和维生素类、营养类药物、酶制剂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8.14%)四大类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的报告例数最多(35.79%);静脉给药(85.84%);注射剂(88.0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43%)、消化系统损害(14.92%)、全身性损害(13.49%)和神经系统损害(10.75%)相关的ADR例数较多。结论:根据西安地区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有针对性加强重点品种、患者的用药监护与ADR检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分析其特点和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检索1999~2016年“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抗感染药物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文献学计量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503例抗感染药物所致ADR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药物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为主,共348例,占总病例69.18%,喹诺酮类中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共86例,占总病例17.10%;头孢菌素类中以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最多,共37例,占总病例7.36%,其中21例为肾衰或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碳青霉烯类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最多,共32例,占总病例的6.36%。发生ADR最多的时间为用药1~7 d后,共325例,占总病例的64.61%。结论:抗感染药物致中枢神经系统ADR比较多见,症状表现多样,尤以老年人群居多,临床在使用时要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2016~201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ADR监测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该院2016~2018年上报的2 100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反应分级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ADR报告中,男1 119例(53.28%),女981例(46.72%);患者年龄分布以45~60岁最多,共820例(39.05%)。一般的ADR为2 022例,新的ADR 13例,严重的ADR 64例,新的和严重的ADR仅有1例。医生上报ADR 551例,护士上报171例,临床药师上报1 378例。致ADR的怀疑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物(396例,18.86%),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占比最高(1 104例,52.59%);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受损为主(771例,36.71%)。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