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2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健康人参考值以及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界值。方法研究包括2个健康人亚组、1个疾病对照组和1个VTE患者组。健康人第1组1 207例,男601例,女60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D-二聚体;健康人第2组1 224例,男609例,女615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分析各年龄段、不同性别间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多组间数据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建立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的参考值。收集VTE患者组200例,非VTE疾病对照组200例,并分别以健康人第1组和健康人第2组为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2法检测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结果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学发光法:χ~2=159.088,P0.001;免疫比浊法:χ~2=89.634,P0.001);在≤60岁的各年龄组中,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基于化学发光法的总体人群参考值为528 ng/mL,其中≤50岁男性为271 ng/mL,50岁男性为637 ng/mL,≤50岁女性为441 ng/mL,50岁女性为673 ng/mL。基于免疫比浊法的总体人群参考值为780 ng/mL,其中≤50岁男性为650 ng/mL,50岁男性为802 ng/mL,≤50岁女性为810 ng/mL,50岁女性为830 ng/mL。在20~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年龄组中,化学发光法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626.5 ng/mL、632.0 ng/mL、654.5 ng/mL、793.0 ng/mL和860.0 ng/mL(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8.0%、97.5%、97.0%、92.5%和87.0%),免疫比浊法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906.4 ng/mL、909.4 ng/mL、968.1 ng/mL、1 023.8 ng/mL和1 128.0 ng/mL(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5.5%、95.5%、94.3%、90.2%和86.6%);但2种方法的诊断特异性均60%,阳性预测值均≤50%。结论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的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随年龄而增高,且不同年龄段男、女亚组间存在差异;2种方法在排除诊断VTE时,均可通过对高龄人群提高临界值以维持良好的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有效实现对VTE的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中老年体检人群中对血栓疾病的临床监察价值。方法运用法国MINI-VIDAS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该院体检的中老年人群血浆D-二聚体浓度,按年龄结构分组,其中,40~50岁为A组,〉50~60岁为B组,〉60岁为C组,每组100例,分别统计各组数据;对D-二聚体水平超过同组平均水平3倍标准差的患者再进行深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超声检测未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ET)人群纳入追踪随访对象并持续1年,以评价D-二聚体测定对VET的监控价值。结果 A、B、C组D-二聚体测定结果分别为(446±21.4)μg/L、(563±64.7)μg/L、(641±59.6)μg/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超过同组平均水平3倍标准差的患者进行深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此类患者一年内发生VET的比率分别为,A组15.8%(3/19),B组23.1%(6/26),C组34.2%(13/38)。结论 D-二聚体随年龄增高有增加趋势,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常规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D-二聚体测定对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监测效能。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贵州航天医院下肢深部静脉血栓住院患者81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1、3、5、7、14及20d空腹采集上述人群枸橼酸钠抗凝血1.8mL,运用法国MINI-VIDAS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下肢深部静脉栓塞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判断效能。结果81例下肢深部静脉栓塞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均值为(1 450±136)μg/L,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均值为(168±10.4)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上升,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3d;治疗7d后D-二聚体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14d后降至溶栓前状态,20d后回归正常范围。结论 D-二聚体对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疾病有较高诊断效能,动态观测患者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使用Innovance D-Dimer试剂盒检测的D-二聚体水平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相关性,为临床排除、诊断和治疗提供辅助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患者68例,其他肺部疾病(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84例以及体检健康人6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结果 68例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077±2 008)μg/L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00.0%(68/68)。184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55±564)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39.7%(73/184)。60例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90±130)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7%(1/60)。6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8±543)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52.9%(36/68),有效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临床肺血栓栓塞症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在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是筛除低临床概率肺栓塞的有效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俊  赵洁  于贵杰  刘金荣 《临床荟萃》2006,21(21):1537-1539
目的 比较不同辅助检查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诊断和非诊断肺栓塞的患者D二聚体、下肢静脉超声(lower extremity Doppler ultrasound DUS),胸部螺旋CT(chest 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 CT)的结果,找出合适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方法。结果 D-二聚体是筛除肺栓塞的良好指标,其医学决定性水平宜在500μg/L;临床概率低的患者总体D-二聚体偏高;确诊肺栓塞的患者检查敏感度分别为D-二聚体80%、螺旋CT90%、下肢静脉超声60%;对于低临床概率患者,D-二聚体阴性可以有效除外肺栓塞,漏诊率7.7%。结论 D-二聚体在医学决定性水平为500μg/L时,是一项高敏感度和阴性预计值的指标,尤其适合临床低概率患者的筛除,配合螺旋CT,可以很好地辅助肺栓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5-2013-08因急诊胸痛24h内入院患者共285例,所有患者入院即抽血行全血D-二聚体快速测试,比较不同病因组D-二聚体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珚x±s及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QR)进行描述,各组间D-二聚体中位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进一步两两比较;绘制D-二聚体水平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和似然比(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组(AAD)和急性肺栓塞组(APE)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胸膜炎及其他病因不明的急性胸痛病例组;AMI组D-二聚体水平大于心绞痛组(P〈0.01);D-二聚体界值250μg/L鉴别诊断AAD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达到100%,随着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诊断AAD的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升高;低于500μg/L值能很好区分排除AAD,阴性预测值97.97%,对应阴性似然比0.02;在急性胸痛患者区分AAD诊断最佳临界点为982.5μg/L,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2±0.010(95%CI,0.953 0.991)。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胸痛患者中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方便指标。  相似文献   

7.
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Liatest法检测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3%;观察了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到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变化,1例为骨折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前1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μg/mL,诊断时为1.92μg/mL;1例为心功能不全,诊断深静脉血栓前2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44μg/mL,前1d为2.04μg/mL,诊断时为2.28μg/mL。结论:Liatest法可作为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实验室筛选试验,在有易患深静脉血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有可能作为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 D-二聚体对对疑似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自动化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统计分析血浆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并绘制ROC曲线以评价其诊断价值并对D-二聚体阴性排除肺栓塞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在317例疑似肺栓塞患者中D-二聚体<500μg/L的患者73例,其中6例被诊断为肺栓塞。D-二聚体对肺栓塞的诊断的敏感性为95.86%(95%CI:91.27%~98.08%),特异性为38.95%(95%CI:31.98%~41.41%),阴性预测值为91.78%(95%CI:83.21%~96.18%),阳性预测值为56.97%(95%CI:50.69%~63.02%),诊断准确性为64.98%(95%CI:59.58%~70.03%)。ROC曲线下面积为0.674(95%CI:0.615~0.733)。结论 D-二聚体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阴性排除肺栓塞的准确性较高,但仍可受患者年龄、测试方法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与D-二聚体水平关系及不同年龄组人群D-二聚体正常参考范围。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筛查健康人1 330例。按年龄分为4组:①2~19岁;②20~39岁;③40~59岁;④>60岁。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①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2~19岁与20~39岁、40~59岁年龄组比较D-二聚体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40~59岁与>60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男性D-二聚体总体水平与女性总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2~59岁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222.71μg/L;>60岁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271.26μg/L。结论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不同人群、不同仪器使用配套试剂应建立自己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血浆D-二聚体在评价急性肺栓塞(APE)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的APE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外周血H-FABP及D-二聚体浓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APE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不同组间H-FABP和D-二聚体差异,评价H-FABP和D-二聚体对评估APE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随着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H-FABP和D-二聚体指标水平显著升高(P<0.05);死亡组H-FAB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H-FABP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693,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H-FABP曲线下面积为0.845(95%CI:0.752~0.918),其最佳工作点为8.65μg/L,此时诊断APE的敏感性为81.24%,特异性为84.14%;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832(95%CI:0.728~0.899),其最佳工作点为1.25 mg/L,此时诊断APE的敏感性为83.72%,特异性为82.65%。结论 H-FABP联合D-二聚体可有效的评估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可为临床APE患者个体化治疗,降低其死亡率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47例进展性脑梗死和16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结果在脑梗死患者的众多监测指标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0.01);在不同时间段(0、24、48、72h),两组间D-二聚体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745~0.973),当cut off值为1 510μg/L时,血浆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95.2%,1-特异性为65.7%。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辅助诊断进展性脑梗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抢救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AAD 24例(夹层组)与急性心肌梗死45例(心梗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不同类型AAD患者D-二聚体水平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D-二聚体诊断AAD的临界值,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急诊入院时夹层组、心梗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0366.91±945.93)μg/L、(3859.43±590.3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Stanford A型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Stanford 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De BakeyⅠ型、Ⅱ型、Ⅲ型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ROC分析显示,当D-二聚体临界值设定为500μg/L时,其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灵敏度为92.4%,特异度为90.3%,阴性预测值为100.0%,阳性预测率为93.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AAD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协助急诊医生进行AAD快速筛查,提高诊断准确性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窦性心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P-选择素和B型钠尿肽(BNP)的水平,探索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抗栓治疗的必要性及治疗的时机。方法选取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根据射血分数(EF)进行分组:A组EF≥45%,20例;B组45%EF35%,22例;C组EF≤35%,26例。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BNP水平。结果 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4.7±2.79)μg/m L比(3.01±1.15)μg/m L]、P-选择素[(17.2±2.4)μg/L比(14.6±3.7)μg/L]、BNP[(1347.8±158.4)μg/L比(478.9±26.0)μg/L]明显高于B组,B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BNP明显高于A组[(3.01±1.15)μg/m L比(2.15±0.28)μg/m L,(14.6±3.7)μg/L比(10.9±2.5)μg/L,(478.9±26.0)μg/L比(264.5±27.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现BNP升高与D-二聚体,P-选择素升高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与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经病理学确诊的卵巢癌患者75例和卵巢良性肿瘤患者41例的血清CA125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选择60例健康体检妇女同样检测该两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卵巢癌组患者的CA125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1)。单项检测CA125及D-二聚体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1.3%及64.0%,特异性分别为82.9%及87.8%,准确性分别为81.9%及72.4%,而两者联合检测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2.0%,特异性为78.0%,准确性为87.1%。联合检测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均<0.01),虽然特异性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检测CA125及D-二聚体可提高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的分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诊断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对95例脑卒中患者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测定,判断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果D-二聚体和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0.0%、76.2%、38.7%、95.3%、76.8%和86.6%、98.8%、92.8%、97.5%、96.8%。超声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血浆D-二聚体浓度测定(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作为临床排除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指标,超声检查对于诊断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0例,将术后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VTE组,将术后未发生症状性VTE患者纳入非VTE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D-二聚体水平,并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300例患者中,15例发生症状性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症状性VTE发生率为6.33%(19/300);与非VTE组比较,VTE组在年龄、手术类型、住院时间、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2岁、住院时间>14 d、有脑梗死病史、糖尿病是引发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VTE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非VTE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V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VTE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住院时间长、存在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临床应密切观察高危人群,并密切监测术后7 d内D-二聚体水平变化,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症状性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及长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市五医院收治的18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AP患者纳入研究,入院后即进行D-二聚体、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检测,进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按照D-二聚体水平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500 μg/L,114例)和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 500 μg/L,75例).出院后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一年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CAP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PSI评分Ⅰ~Ⅲ级患者的D-二聚体质量浓度为378.37 μg/L(216.74,649.50) μg/L,Ⅳ级的为673.41 μg/L (544.77,866.85) μg/L,Ⅴ级的为831.58μg/L(591.78,1066.39) μg/L,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8,P<0.01).Kaplan-Meier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患者一年病死率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log-rank法,x2=52.5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预测CAP患者长期死亡的独立指标(OR =2.05,95%CI:1.48 ~2.61,P<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衡量CAP患者病情严重度及长期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8.
艾静  张连祥 《检验医学》2015,(4):314-3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栓风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7例CHF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Ⅰ级(41例)、Ⅱ级(38例)及Ⅲ级(38例)3组,以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CHF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采用χ2检验分析CHF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联性。结果随着CHF患者NYHA分级的增高,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HF组中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的患者(P0.01)。当血浆D-二聚体的临界值为2 091 ng/m L时,诊断CHF患者血栓风险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69.0%。CHF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左主干病变、心肌梗死病史有关联性(P0.01)。血浆D-二聚体2 091 ng/m L的CHF患者在90 d内发生血栓的累积概率明显增高(Log-rankχ2=59.821,P=0.0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F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可反映患者病情程度,可对CHF患者血栓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宝安区不同年龄健康成人血浆D-二聚体生物参考区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体检科不同年龄健康成人共1 156例,其中男417例,女739例。按年龄分为18~50岁、50~60岁、60岁3组。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确定相应的生物参考区间。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同年龄组男性和女性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2~1.092,P0.05);18~50岁和大于50~60岁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4,P0.05),60岁组与其他两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2,P0.05);18~60岁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为0~225mg/L;60岁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为0~297mg/L。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不同人群、不同仪器使用配套试剂应建立自己的正常值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按随机原则设立大肠癌组34例,良性病对照组31例.分别于术前采血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大肠癌组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4个亚组,并对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94.12±105.21)μg/L与(129.03±8.29)μg/L,P<0.05.在大肠癌组的各亚组比较中,Dukes D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分别为D期(800.00±287.94)μg/L、A期(180.00±58.31)μg/L、B期(170.00±33.50)μg/L、C期(250.00±86.6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对大肠癌的分期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