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模拟空中环境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和心理生理反应特点,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对22名立位耐力不良(不良组)飞行员进行了连续动态心电记录和模拟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参数测定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与15名立位耐力正常的健康飞行员(健康组)做了对比。结果不良组飞行员在模拟仪表飞行中心理生理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完成两项任务的质量和处理信息速度的能力较健康组低(P<0.01);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失调;心理生理储备值与HRV多数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结合模拟仪表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负荷评定和HRV分析能较客观地反映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调节规律,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量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立位耐力试验对空中晕厥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立位耐力监测系统,对31例空中晕厥病例和61例健康飞行员进行立位耐力试验。结果立位耐力试验阳性晕厥组为12例(38.71%),对照组为5例(8.20%)。立位耐力试验敏感性38.71%,特异性91.80%,诊断价值73.91%。结论立位耐力试验对空中晕厥的敏感性低,特异性高,可作为一种诊断空中晕厥的客观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模拟空中环境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和心理生理反应特点,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 对22名立位耐力不良(不良组)飞行员进行了连续动态心电记录和模拟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参数测定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与15名立位耐力正常的健康飞行员(健康组)做了对比。结果 不良组飞行员在模拟仪表飞行中心理生理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完成两项任务的质量和处理信息速度  相似文献   

4.
有空中晕厥史飞行员微循环的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循环与空中晕厥发生的关系。方法试验对象为39名有空中晕厥文的飞行员并设对照健康组飞行员46人。两组飞行员均作常规主动立位耐力试验,试验前后测量血压、心率和微循环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立位耐力试验后,晕厥组多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明显,特别是管拌数目、心率、收缩压、血管长度、拌顶宽度、输入枝、输出枝直径等(P<0.05)。而多数变化从立位即刻开始至立位后20min持续加深而血压进一步下降。结论 微循环的变化与易发空中晕厥有关系,改善微循环对预防和矫治空中晕厥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晕厥史飞行员立位应激下自主神经功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G-LOC)或血管迷走性晕厥(VVS)飞行员在立位耐力试验(OTT)条件下自主遥作用。方法:对30例晕厥并阳 性OTT病例组(I组),20例晕厥并阴性OTT病例组(Ⅱ组)和15例年龄,性别,飞行机种,飞行时间相匹配的健康飞行员(对照组)的心率变异(HRV)和OTT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所测量OTT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HRV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被试者OTT前平均HR,SBP,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TT后I组HR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SBP和DBP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HRV指标中I组24h连续RR间期标准差(SDNN),HRV三角指数(HRVI),RR间期平均值(RR)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1),平均1h 功率谱分析I组低频成分/高频成份比值(LF/HF)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晕厥并阳性OTT飞行员立位应激下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副交感神经张力减弱,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6.
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结果卧床前,12名受试者顺利通过75°、20min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10d立位耐力检查时,对照组有5人、LBNP组有4人出现晕厥前或晕厥症状,两组平均耐受时间均低于卧床前(P<0.05);第21d时,对照组有5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LBNP组有1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能够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导致的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6.67kPa下体负压(LBNP)持续作用期间人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SBPV)谱的变化,并探讨了谱特征与心血管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耐力良好者HRV谱的高频峰功率(HFHRV)显著降低,归一化高频参数(HFHRV,n)与低频参数(LFHRV,n)分别呈明确的降低或升高变化;SBPV谱的低频峰功率(LFSBPV)LBNP作用时降低,后又回升,至实验终止时已超出对照水平。LBNP作用初期,耐力不良被试者HRV、SBPV谱特征的变化趋势与耐力良好者相同,但在出现晕厥前症状时,LFSBPV及LFSBPV,n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上述结果提示:耐力不良被试者心血管反应失代偿主要与外周血管交感神经活动水平的迅速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阐明有氧锻炼是否与立位耐力之间有一定联系,以及引起相应的循环反应变化。方法用-6.67kPa/30min卧位下体负压(LBNP)试验及以-1.33kPa/3min为一个梯级的递进式坐位LBNP试验,检查大学生有氧锻炼6个月前、后立位耐力与循环反应的变化,并与一组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横向比较。此外,还比较了Valsalva动作各期心率、血压反应的差别。结果6个月有氧锻炼(每周累计跑20km~25km)可引起大学生卧位LBNP作用初期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及坐位LBNP耐力显著降低(P<0.05);Valsalva动作时,Ⅱ期舒张压恢复幅度显著减小、Ⅲ期收缩压下降幅度显著增大(P<0.05)。与中、长跑运动员的横向比较亦支持上述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有氧锻炼可影响立位负荷下维持血压稳定的机制。笔者提出,下肢肌肉动脉系统收缩反应性减弱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多项指标进行分析,旨在评价TE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45例患者按Bruce方案进行了TET检查,把阳性患者分为疼痛组(A组)和无症状组(B组),两者进行比较,并与试验阴性组(C组)比较。结果:运动时间,最大心率A组<B组<C组(P<0.05~0.01)。运动血压C组>A组(P<0.01)。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无差异(P>0.05)。ST段下移级别B组>A组(P<0.01),下移深度A组>B组(P<0.01)。结论:TET多项指标判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评价中国歼击机飞行员立位耐力水平及建立中国歼击机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正常值.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立位耐力监测系统,对177例中国歼击机飞行员进行立位耐力试验(OTT).该系统是由计算机控制倾斜床和自动记录多项生理指标系统组成.结果从立位即刻到持续20min,受试者最高心率平均为(84.8±11.9)次/min,最低平均收缩压(SP)、舒张压(DP)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是(119.0±11.3)mmHg、(74.4±10.3)mmHg和(89.7±10.1)mmHg.结论按95%可信度,建议中国歼击机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正常参考值可以用104次/min作为OTT心率上限,而100mmHg、57mmHg和73mmHg分别为SP、DP和MAP的下限,越限者应视为OTT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