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阐明有氧锻炼是否与立位耐力之间有一定联系,以及引起相应的循环反应变化。方法用-6.67kPa/30min卧位下体负压(LBNP)试验及以-1.33kPa/3min为一个梯级的递进式坐位LBNP试验,检查大学生有氧锻炼6个月前、后立位耐力与循环反应的变化,并与一组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横向比较。此外,还比较了Valsalva动作各期心率、血压反应的差别。结果6个月有氧锻炼(每周累计跑20km~25km)可引起大学生卧位LBNP作用初期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及坐位LBNP耐力显著降低(P<0.05);Valsalva动作时,Ⅱ期舒张压恢复幅度显著减小、Ⅲ期收缩压下降幅度显著增大(P<0.05)。与中、长跑运动员的横向比较亦支持上述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有氧锻炼可影响立位负荷下维持血压稳定的机制。笔者提出,下肢肌肉动脉系统收缩反应性减弱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有氧锻炼和立位耐力的关系余志斌,张立藩(西安第四军医大学710032)立位耐力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当血液向身体下方转移时,心血管通过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的能力[1]。常用的立位耐力试验方法有直立不动、头高位倾斜(HUT)、下体负压(LBVP)和+Gz离心...  相似文献   

3.
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验证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人体立位耐力的有效性 ,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6名被试者经受了为期 1 1d共 9次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利用头高位倾斜检查立位耐力。结果训练后 ,被试者在立位耐力检查中的反应得到改善 ,表现为与训练前相比立位中不良症状明显减轻 (症状得分 4.5 0± 1 .0 5vs .2 .83± 1 .60 ,P <0 .0 5 ) ,心率的增量明显降低 [( 2 9.3± 4.3)bpmvs .( 1 3.5± 7.5 )bpm ,P <0 .0 1 ],平均动脉压的增量明显增加 [( 4 .8± 4.4)mmHgvs.( 9.0± 3.0 )mmHg ,P <0 .0 5 ],心血管反应指数明显减小 ( 34.42± 5 .0 0vs.2 2 .33± 8.2 7,P <0 .0 1 )。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立位耐力。该训练有望在飞行员 ,特别是航天员训练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前庭系统适应性变化对心血管调节和立位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空间飞行初期人体感受到的空间适应综合征,主要由前庭传入的改变和体液头向分布引起,这种适应性的逆向变化同样发生在人体由微重力返回正常1G重力时,造成航天员返回后出现步态不稳及立位耐力下降。动物模型的证据和人体实验的部分数据表明,前庭系统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心血管调节,其中耳石感受器的传入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心血管调节异常引起的立位耐力下降是载人航天的重要医学问题。在心血管功能和立位耐力下降过程中前庭系统功能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提高人体立位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失重使航天员立位的适应能力降低,为提高人体的立位耐力,设计了反复的体位变换训练法,观察其对立位耐力的影响。受试者年龄为19-20岁的健康男性自愿者,分成A组和B组。A组每天进行2h的体育训练,中等反动量,持续6周,同时进行反复的体位变换训练,每次25-30min,每周4次,共23次,B组则只进行体育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易发血管神经性晕厥飞行员的评价方法方法对30例有晕厥史的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阳性组)20例有晕厥史的立位耐力正常飞行员(阴性组)和15例健康飞行员(对照组),通过立位耐力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进行血压、心率与时域、频域指标的比较,按照国际常用标准进行判断分析。结果 阳性组立位耐力试验前平均心率(HR)、收缩压(SBP)1、舒张压(DBP)与阴性组、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试验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观察18周5000米长跑耐力训练效果,为基因多态与训练效果的关联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方法:102名中国汉族士兵每周训练3次,采用前10周95%VTHR(通气无氧阈时的心率)±3和后8周105%VTHR±3来控制跑速。用体成分测定仪测定18周训练前后受试者的体成分,通过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分别于训练前后测定VO2max(最大摄氧量)、VT(通气无氧阈)、RE(跑节省化)实验中相关有氧耐力指标,通过定量负荷蹬车运动测定训练前后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相关指标。结果:18周训练后受试者VO2max较训练前平均增加了1·56%(P<0·01),VT时摄氧量提高了2·59%(P<0·05),RE时的摄氧量较训练前下降7·60%~9·43%(P<0·01);训练后左心室每搏量增加、心输出量节省化和左室重量增加。结论:5000跑耐力训练可明显提高受试者有氧耐力水平,递增负荷下左心室结构与功能呈现良好的顺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居民,由于饮食习惯和缺氧易导致血脂代谢异常。而血脂代谢异常是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证实有氧耐力运动可以改善血脂状况,这对于减少高原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人体心血管系统在下体负压和立位耐力试验中的变化,本实验观察了11名男性青年被试者,在阶梯式卧位下体负压(一2.7kPa、2min;一4.0kPa、3min,一5.3kPa、5min和一6.7kPa、10min)试验和20min的立位耐力试验时的心率、血压、外周阻力、终末舒张容积、心搏量、心输出量和脑血流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应激试验均使回心血量减少,终末舒张容积降低,心脏处于低泵血状态,心率随负荷量增加而增加。在立位试验中,心率只在由卧位变为立位时发生一次性的明显增加,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明显高于下体负压试验中的变化。脑血流图在两种试验中呈现相反趋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有氧锻炼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研究有氧锻炼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采用动态心电、血压监测技术,对6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和7名健康男性大学生6个月长跑训练(20~25km/周)前后的下体负压(LBNP)耐力,Valsalva动作的心率、血压反应,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SBPV)以及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的斜率(BRS)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有氧锻炼可以导致LBNP耐力降低,Valsalva动作Ⅱ期舒张压恢复幅度与最大心率值显著减小,平卧位HRV谱总功率(TP)、低频(LF)与高频(HF)成分功率呈减小变化,平卧位SBPV谱TP、LF成分功率与平均自发性BRS值减小,LBNP作用下HRV谱LF/HF值明显增大.说明有氧锻炼可导致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可考虑将上述有关指标变化用于监测有氧锻炼强度以及个体敏感性,更科学地对有氧锻炼进行卫生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用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器锻炼后心血管功能及下体负压耐力的变化,为其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名健康男性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进气阀门完全关闭(A组)、进气阀门打开至峰值负压为-30mmHg(B组)两种状态下进行锻炼。A组锻炼持续时间为5d,3min/d,分别于锻炼前、锻炼3、5d后进行心脏泵血功能及头高位倾斜检查,进行短程心率变异性分析,锻炼前后行下体负压耐力检查。B组锻炼持续时间为10d,5min/d,分别于锻炼前、锻炼5、8、10d后进行各项检查,检查项目与A组相同。结果 A组锻炼后,心脏泵血功能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耐力显著升高。B组心脏泵血功能则在锻炼8d后显著增强,下体负压耐力也显著提高。结论 利用自行下体负压训练器进行锻炼。可以显著提高下体负压耐力,但训练方案不同心血管功能的改变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卧床中及卧床后头高位倾斜时心率及血压变异谱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男性青年21d头低位6°卧床过程中以及卧床前、后75°头高位倾斜(HUT)时心率变异(HRV)与动脉收缩压变异(SBPV)谱变化。卧床期间,完成者HRV和SBPV谱的低、高频谱峰功率(LF和HF)均显著减小,HRV谱低、高频谱峰功率比值(LF∶HFHRV)在卧床第16d有增大趋势;未完成者的相应谱指标有类似变化趋向。在卧床后HUT初始6min,所有被试者心率显著快于卧床前HUT时相应值,而LF∶HFHRV和SBPV谱的LF与卧床前HUT时相应值比较无显著变化。未完成者在卧床后HUT时,未能出现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升高反应;而其在卧床前HUT时,以及完成者在卧床前、后HUT时,均出现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升高反应。结果说明,较长时间卧床后心脏迷走神经与外周血管交感神经的活动水平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动水平相对增高;但卧床后HUT时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反应仍基本存在。未完成者卧床后HUT时血压升高反应消失的机理,可能还与卧床后外周血管的收缩反应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周有氧耐力训练结合饮食控制对超重和肥胖青少年android和gynoid区域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世居平原的超重或肥胖青少年18人,男女各9人,身体健康。实验持续四周,期间合理控制饮食,进行每周运动6天、每天5小时左右的有氧耐力运动。运动中,每隔10分钟监测心率,评价并控制运动强度在靶心率范围内。运动靶心率范围根据Karvonen方程确定:靶心率范围=静息心率+心率储备×(20%~40%)。分别于实验前后以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身体成分,android、gynoid区域由计算机自动识别。结果:(1)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android和gynoid区域脂肪质量及脂肪占android、gynoid区域质量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1);(2)实验后android区域脂肪质量下降幅度显著高于gynoid区域(17.45%±6.19%vs 13.60%±2.65%,P<0.05),但分性别比较发现:女性差异不显著(14.63%±5.85%vs 12.85%±2.07%,P>0.05),男性差异显著(20.26%±5.43%vs14.36%±3.06%,P<0.05)。(3)男性android区域脂肪质量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女性(20.26%±5.43%vs14.63%±5.85%,P<0.05);男性gynoid区域也高于女性,但差异不显著(14.36%±3.06%vs 12.85%±2.07%,P>0.05)。(4)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android和gynoid区域总质量均显著降低(P<0.01);gynoid区域总质量减少量显著高于android区域,但gynoid区域下降幅度显著低于android区域(8.91%±2.17%vs 12.77%±3.94%,P<0.01)。(5)男性android区域脂肪减少量占总质量减少量百分比显著高于gynoid区域(75.9%±11.15%vs 63.47%±8.2%,P<0.05);女性相反但无显著差异(65.61%±11.68%vs 73.87%±14.19%,P>0.05)。结论:四周有氧耐力训练结合饮食控制可有效降低超重和肥胖青少年android、gynoid区域总质量和脂肪质量,脂肪减少量约占各区域总质量减少量的70%;android区域减脂效果优于gynoid区域;男性android区域减脂效果好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头低位卧床7d对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短期模拟失重对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失重时心血管功能下降机理积累资料。方法6名健康男性被试者,头低位6°卧床7d。分别观察卧床前、后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变化。心肺循环功能检测选用XXH-2000型小循环心功能检测仪。结果头低位卧床7d致被试者立位耐力降低,卧床后右心室射血期(j-z)缩短,右心室排血效率降低(Q-j/j-z升高),提示右心功能减退。心血管调节适应性反应减弱,右心功能储备降低。结论c波高度(hc)、c波高度与Z波高度的比值(hc/hz)可作为评价立位耐力或预测立位晕厥的指标;小循环心功能检测法评价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变化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均参加 - 6°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第一周和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卧床前和卧床第 1 0、2 1天在倾斜床上进行 3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期间测量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等指标。结果卧床前两组 1 2名被试者均顺利通过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 1 0和 2 1天 ,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不能通过立位耐力检查 ,而下体负压组仅有 1人未通过 ,卧床第 2 1天下体负压组( 1 9.7± 0 .9min)平均耐受时间较对照组 ( 1 5 .0± 3.2min)显著延长 (P <0 .0 5 )。对照组每搏输出量(SV)及心输出量 (CO)在卧床第 3、1 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而LBNP组SV及CO在卧床期间均无显著性变化 ;两组的射血前期 (PEP) /左室射血时间 (LVET)在卧床第 3、1 4天均显著升高 (P <0 .0 5 )。两组间比较 ,LBNP组PEP/LVET在卧床第 3天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LVET在卧床第 3、7和 1 4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低位后直立位下体负压暴露的耐力和心血管反应。方法8名被试者在下体负压倾斜床上进行“直立位-倒立位30s-直立位联合下体负压(-60mmHg)致晕厥前症状”的模拟推拉效应试验及单纯直立位 下体负压(-60mmHg)致晕厥前症状的对照试验,用阻抗法测量了试验过程中心血管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在模拟推拉效应试验中,8名被试者出现晕厥前症状的平均耐受时间为4.5±2.4min,显著低于对照试验时的8.4±2.1min(P<0.01)。在倒立位,被试者HR较直立位基础值降低,SV和CO较直立位基础值升高,均有显著性意义。和基础值相比,直立位下体负压时HR增加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试验(P<0.05),而直立位下体负压时SV和CO降低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试验时SV和CO降低的百分比(P<0.05)。在直立位下体负压暴露时,对照试验的PP和基础值比较显著降低(P<0.05),TPR比基础值显著增加(P<0.05)。结论倒立位后,再进行直立位下体负压作用,出现晕厥前症状的平均耐受时间缩短,心血管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人体体位改变时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BPV)和综合反射系数(SEC)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敏感性和可靠性,为航天医学研究探索一种能简单、无创反映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新方法。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坐位(Z)5 min,平卧位(P1)10 min,头低位(HDT)15°10 min,后转平卧位(P2)10 min,接着+75°被动立位(HUT)10 min,采用LXJ12立柱式水银血压计测血压、SZ-Ⅱ型多用途无创心功能检测分析系统和Cardio-Win心电工作站同步检测心血管功能。结果从Z转P1、HDT和P2期间HRV值增大,动脉收缩压变异性(SBPV)和SEC值减小;HUT期间HRV值显著减小,SBPV和SEC值显著增大。HRV、SBPV和SEC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HRV、SBPV和SEC均能反映人体体位改变时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状态,SEC作为一种简单、无创和可靠的检测指标,在航天医学研究中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前庭刺激前后被动直立位耐力试验心率、血压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等指标的变化,了解前庭刺激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及直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对15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在转椅刺激前、后进行被动直立位耐力检查。被动直立位耐力实验全程监测心电图和左手中指逐跳血压,在试验的第20,21,23,25,30,35,40,41,45 min测量常规血压、心率和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指标(BRS)。结果前庭刺激前直立位耐力检查结果均正常,刺激后有两人发生晕厥前症状;常规血压(SBP、DBP)检查在大部分实验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心率在检测的大部分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BRS指标仅在直立位25~min段、30~min段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检测时间段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前庭刺激可能会削弱机体心血管压力感受器反射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造成部分志愿者直立位耐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