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1970年WHO布病专家委员会把美国首先分离到的犬种布氏菌列为一个新种后,许多国家也都分离到犬种布氏菌。我国于1989年首次于台湾报导了犬种布氏菌的存在。随后,尚德秋等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5个地区犬体分离40株犬种布氏菌(B.canis),在常规鉴定试验中发现,40株犬种菌有13株不被碱性复红抑制。这些菌种多数与粗糙型血清产生较高的凝集效价;所有菌种能被犬种噬菌体R/C株裂解,但对其它噬菌体不敏感,其中309号菌株为溶源菌,从中分离到噬菌体,命名Bj-309株,它能裂解所有的犬种布氏菌,但不裂解其它种布氏菌,用DNA中G C mol%法,检查了9株菌,其值为56.6~58.4,与标准犬种菌基本一致。电镜观察形态,符合于布氏菌的特征。扫描电镜见有不规则凹陷,超微切片除见有明显的脆膜和肽聚糖层外,还常见乳头状突起。  相似文献   

3.
布氏菌新噬菌体的分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苏联分离到被国际所承认的第一株布氏菌噬菌体即Tbilisi(Tb),自60年代以来FAO/WHO布病专家委员会负责人Corbel博士等把世界各地分离的40余株噬菌体做了综合研究,1970年后FAO/WHO布病专家委员会,根据宿主范围分6个群的代表株,应用到对布氏菌属分类鉴定上。  相似文献   

4.
我们从地方分离的犬种布氏菌传代培养物中,首次在国内发现犬种布氏菌噬菌体,称之为Bj-309株。初步证明其裂解强度稍高于国际同类噬菌体R/C株。它对国内分离的30株犬种布氏菌均能裂解,对犬体分离的另6株菌不能裂解,这6株菌对犬种血清亦为阴性反应。它对S型猪种、羊种和牛种都不裂解;对相应的8株R型羊种和牛种菌能部分裂解,结果与对照株R/C相符。对2株国际标准犬种布氏菌Mex51和RM6/66,能产生融合性噬斑。初步证明:Bj-309株为犬种布氏菌噬菌体,并有较强的特异裂解活性。  相似文献   

5.
犬种布氏菌由Carnichael等(1966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它能感染各种狗并引起狗的犬种布氏菌病流行,亦能感染人和其他动物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于1984年在上海分离出两株犬种布氏菌。1985年广西继台湾之后首次在国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内蒙古布氏菌临床分离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构建16SrDNA遗传进化树,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方法用BCSP31-PCR对临床分离株检测,再进行16SrDNA双向测序;从GeneBank下载标准参考菌株和与布氏菌有共同抗原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用Mega6.0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BCSP31-PCR结果显示均有223 bp扩增条带,16SrDNA测序得到单一基因序列;比对后发现有4处特异片段,经Blast比对,位于844-1224包括380 bp的片段为布氏菌独有;进化树显示布氏菌临床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聚在1个末端分支上,遗传距离接近0,无法精细区分相互关系;与人苍白杆菌聚集在1个亚分支上,遗传距离0.019;与其它试验菌株如霍乱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菌遗传进化距离较远,遗传距离>0.02。结论从遗传进化角度对布氏菌分离株与标准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布氏菌所有种型遗传距离接近,提示布氏菌16SrDNA为高度保守序列,不宜做遗传进化分析的靶基因;布氏菌与人苍白杆菌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布氏菌属16SrDNA特有的380 bp的基因片段可作为布氏菌快速鉴定的靶序列。  相似文献   

7.
目的 鉴定临床分离布氏菌种型,并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以牛种、羊种、猪种标准参考菌株为试验对照,采用经典方法和VITEK2.0进行初步鉴定,用AMOS-PCR进行确证,并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经典鉴定115株均为羊种菌,羊3型93株,羊1型22株;115株菌ProA、TyrA、URE和GlyA全部阳性;91株ELLM阳性、14株APPA阳性,提示均为布氏菌,其中羊种菌91株,猪种菌14株。与经典实验的鉴定符合率比较鉴定布氏菌属100%,鉴定布氏菌种为79%(91/115);AMOS-PCR均获得了约731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证实全部为羊种菌。初诊患者84例,构成比为73%;临床表现以疼痛、发热、乏力、多汗居多;88例患者就诊前无用药史,2例有布病治疗史。结论 VITEK2.0是一种高效的布氏菌鉴定方法,但不能替代经典方法;羊种3型菌为该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再感染可能是慢性患者或有布病治疗史患者分离到布氏菌的主要因素,初诊、未用抗生素且症状典型是分离布氏菌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9.
牛种布氏菌是一种可引起牛流产和人的不规则热、关节炎、心内膜炎和骨髓炎的胞内寄生菌。活的减毒的牛种布氏菌S19菌苗在控制牛布病中作为有效因子,但S19具有某些缺点,诸如干扰疾病血清诊断的OPS一特异的抗体反应、某些情况下导致免疫动物流产以及对人有致病性等[1]。Schuring·G[2]等人从90年代初开始研制一种新的牛种布氏菌的有效活菌苗SRB51,它是牛种布氏菌毒性株2308(52308)在含利福平的培养基上传代并通过粗糙型筛选单个菌落自然获得,该苗苗缺乏菌细胞表面的LPS—O一侧链。与S19菌苗相比具有某些优越性[3,4,5],美国农业…  相似文献   

10.
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原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病原学特征。方法常规方法在腹泻患者粪便、家禽家畜粪便、苍蝇、肉食品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用血清学、生物学方法分型及抗菌耐药性分型。并通过PCR技术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同时对检出的国内主要流行血清型O:3和O:9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2014份标本中共检出32株(分为17个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1.59%,其中O:3和O:9血清型的检出率分别为9.4%,且耐药模式相同。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别携带ail、ystA、yadA、virF和all、ystA毒力基因的各占9.4%,只携带ystB基因的占21.8%,不携带以上任何基因的占59.4%。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为3个生物型别,其中1A型为78.1%,3型为18.8%,2型为3.1%。本地区分离的2株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带型相同,是我国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克隆系。结论徐州地区存在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3和O:9血清型及由此引起的腹泻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深圳市近期发生的一起不明原因群体性腹泻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探讨该次群体性腹泻的原因,提出应对类似爆发流行的防制策略。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爆发过程的三间分布,对采集的18份肛拭子以细菌学培养、分子生物学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分析等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18份肛拭子中检出4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证实为同一血清型O78:K80,菌株同源性达到96.3%。结论本次在居民小区发生的爆发的群体性腹泻致病菌为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小区二次供水系统的渗露和连续的暴雨可能是污染的来源,居民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是导致爆发的重要因素。建议对二次供水系统开展季节性检修,并对居民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将有利于预防此类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获得北京市顺义区零售市场生猪肉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病原特征。方法 采集样本,应用细菌增菌培养并同时对增菌液进行荧光PCR预筛查的方法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于鉴定阳性菌株应用传统PCR及多重荧光PCR方法分析5种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应用肉汤稀释法获得分离菌株的耐药特征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菌株分子分型。结果 70份样本中19份增菌液foxA基因实时荧光PCR筛查阳性,阳性率为27.14%(19/70)。19份foxA筛查阳性标本培养获得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9株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头孢西丁、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97.74%、84.21%、47.39%和42.11%,其携带毒力基因特征均为ail-/ystA-/ystB+/yadA-/virF-。17株菌完成PFGE检测并被分为15种带型。结论 针对增菌液进行荧光PCR预筛查,可提高食品样本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的检出率。菌株毒力基因的荧光PCR组合检测可快速获得分离菌株的毒力特征。本次研究中分离自本地区零售生猪肉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未发现显著遗传聚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0年分离自山羊的两株羊种布鲁菌的等位基因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及遗传学特征,为动物间和人间布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布鲁菌属特异性PCR(BCSP31-PCR)和种/型特异性PCR(AMOS-PCR)对2010年分离自山羊的两株布鲁菌进行鉴定,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技术对两株布鲁菌菌株的7个管家基因、1个外膜蛋白基因及1个基因间区的序列进行测定,将各个基因的序列与参考菌株的等位基因型进行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及序列型(STs),分析与两株菌ST型与各种型布鲁菌代表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来自贵州省山羊的两株布鲁菌株经BCSP31-PCR鉴定为布鲁菌属细菌,AMOS-PCR将其鉴定为羊种布鲁菌。MLST分析显示,两株菌的9个等位基因序列型为ST8型,与同属羊种布鲁菌的ST7、ST9~ST12、ST34和ST35遗传关系最近。结论贵州省2010年分离的2株布鲁菌分离株均为ST8型布鲁菌,与同属羊种布鲁菌的ST型遗传关系最近,结果为贵州省人间和动物间布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基因分析研究引起人、猪败血症暴发流行的屎肠球菌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对患者和病猪的血培养分离菌进行16S核糖体RNA基因(16SrRNA基因或16SrDNA)测序,与基因库中菌种比较,从基因水平上确定细菌种类。分别将人、猪血液分离菌基因组经20U SamI酶消化后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证明人、猪分离菌100%相同,与基因库中原型屎肠球菌仅相差一个核苷酸(999%相同),两株细菌全基因组经Saml酶消化后PFGE谱完全一致。结论 此起暴发流行是由猪传播的屎肠球菌败血症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江苏省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的种型和基因型。方法 运用普通PCR及AMOS多重PCR确认分离株的生物种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 MLVA)鉴定基因型,并与国内外流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18年共分离到56株布鲁氏菌,MLSA分型显示一株菌为猪种布鲁氏菌ST (Sequence type)17型,其他均为羊种布鲁氏菌ST8型。MLVA将56株菌分为47个基因亚型(46个羊种,1个猪种),聚类显示羊种布鲁氏菌全部为“东地中海簇”。结论 2018年江苏省人感染布病主要为“东地中海簇”的ST8型羊种布鲁氏菌,并首次发现一例人感染ST17型猪种布鲁氏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其他O157大肠杆菌在浙江省动物、人群中的分布、流行以及PFGE分型、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方法按全国O157∶H7监测方案在5-10月份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采集全省各地(市)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进行O157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并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对浙江省5个监测点的宿主动物进行O157∶H7分离培养、鉴定,可疑菌株以PCR法检测O157∶H7抗原、志贺样毒素(stx1和stx2)、粘附抹平因子(eaeA)及溶血素(hly)4种毒力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选择1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并将分析结果与本省首株患者粪便中分离的产志贺样毒素的O157∶H7菌株进行比较。结果全省5个监测点2006年共监测动物粪便标本2377份,分离到4株O157∶H7菌株,阳性率为0.17%;同时在绍兴、舟山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2株O157:H?菌株。4株O157∶H7菌株,stx2、Hly、eaeA均阳性,stx1均阴性;2株O157∶H?菌株仅1株携带eaeA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显示,4株O157∶H7菌株分3个型,除金华地区2006年分离所得2株完全相似外,其它相同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O157∶H7菌株及相同年代不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则完全不相似。2株O157∶H?菌株1株PF-GE电泳条带降解,另1株与其它O157∶H7菌株电泳条带差异明显。结论浙江省大肠杆菌0157菌株在动物中以携带stx2毒力基因的O157∶H7菌株为主,但在腹泻患者中则以不带志贺样毒素的O157∶H?菌株为主。不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PFGE分型差异明显。羊、奶牛是携带stx2毒力基因的O157∶H7大肠杆菌的主要宿主。各级疾控应加强对宿主动物和腹泻病人大肠杆菌O157的分离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
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1-2006年广州地区霍乱暴发、散发事件及外环境监测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的致病相关基因型和PFGE型,追踪菌株的来源和变迁,探讨本地区O139群霍乱流行特点。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O139群菌株的4种致病相关基因,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软件Bio Numerics Version4.0对分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广州地区O139群菌株中存在2种致病相关基因型,即A型和C型,18株感染者相关菌株中,除1株外,均为致病相关基因A型;10株珠江水分离株均为致病相关基因C型。28株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20个不同的PFGE型,归为4个聚类群(Ⅰ、Ⅱ、Ⅲ、Ⅳ群)。珠江水中O139群菌株存在PFGE克隆型的多样性。O139群暴发中分离的菌株PFGE型相同或相近,O139群散发疫情中的病例分离株与部分暴发株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PFGE型。结论分子分型方法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分析O139群霍乱菌株的流行特点,致病相关基因分型可代替噬菌体-生物分型来判断和区分O139群霍乱弧菌的流行株与非流行株,从而为霍乱的预防、控制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江西省不同宿主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以及病原特征,为该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江西省不同年份的屠宰猪与鼠类标本,对foxA筛检阳性的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血清型、生物型、毒力基因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从1 018份标本中分离到79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阳性率为7.76%(79/1018)。猪的阳性率为20.86%(63/302),均为O∶3血清型;鼠的阳性率为2.24%(16/716),血清型为O∶5、O∶8和未分型,生物型均为1A型。79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致病性菌株均来自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79.75%(63/79),其中59株(ystA+、ystB-、yadA+、virF+、ail+、rfbc+),4株(ystA+、ystB-、yadA-、virF-、ail+、rfbc+);非致病性菌株均来自鼠,占总分离菌株数的20.25%(16/79),其中12株(ystA-、ystB+、yadA-、virF-、ail-、rfbc-)、4株(ystA-、ystB-、yadA-、virF-、ail-、rfbc-)。致病性菌株可分为6种带型,以K6GN11C30021为主要型别,占比80.95%(51/63)。结论 在江西省的不同宿主动物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携带者为生猪。应加强江西地区以生猪为宿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6年至2009年在上海地区各监测点从病人、动物粪便及食品中分离的13株大肠埃希菌O157(E.coliO157)携带毒力基因的情况,分子分型特征及各菌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结合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的表型分析方法及Vero细胞毒性试验对上海地区分离的13株E.coliO157进行研究。结果 PCR结果显示有9株菌株的菌体抗原基因O157,鞭毛抗原基因H7及毒力基因stx2,hly,eae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1株食品分离株的stx1基因检测结果也为阳性;9株菌均对Vero细胞有毒性作用。其余4株牛粪分离株,除O157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其他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3株上海分离株可分成6个PFGE型别。其中1株食品分离株与同样带有stx1基因的德国分离株的图谱最为接近;2株腹泻病人分离株属于同一PFGE型别;6株牛粪分离株的PFGE型别相同或高度相似。其余4株不携带毒力基因的牛粪分离株为不相关菌株。结论上海地区从病人、动物粪便和食品中都分离获得了能产生stx毒素的E.coliO157,提示需加强对该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A组轮状病毒武汉流行毒株进行培养增殖并确定其基因型和血清型。材料经RT-PCR确定基因型和ELISA确定VP6亚组血清型后初步判定的57株不常见型、混合型及未确定型别的A组轮状病毒流行毒株。方法MA104细胞分离培养病毒;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确定电泳型;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确定G、P、VP6和NSP4基因型;ELISA确定VP6亚组血清型。结果分离率77.2%(44/57)。分离了一株具备双重亚组血清型特征的人轮状病毒R479。分离后基因混合型、非常见基因型别或非常见G、P组合、不能确定的基因型别及VP6亚组血清混合型的样本数量与分离前相比显著减少。结论轮状病毒流行毒株的分离培养有助于提高其基因分型的敏感性,减少基因分型和血清分型的非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