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内病外治法 (下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 ,千百年来它以简、便、廉、验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据有关方面资料考证 ,中医外治法起源于远古 (《内经》时代 ) ,发展于中古 (汉、晋、唐、宋、元、明 ) ,成熟于明清。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内病外治法专著 )中明确指出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此语对中医内病外治之阐述可谓开宗明义 ,为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确立中医外治法的理、法、方、药时均沿用此理论 ,其…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很多医生根据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原理,以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小儿支气管炎的中医外治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医外治法萌始于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汉唐以来,至清代达到鼎盛。医者一直以外治大师吴师机的外治基本理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为宗,充分的将外治法运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乳腺炎多是由哺乳期妇女乳房部细菌感染,乳房挤压,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畅致疏泄障碍,胃热壅滞与阳明之热蕴结,经络不通,气血郁滞,郁而化热成痈。属于中医“乳痈”范畴。《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床治疗以清热解毒通络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乳痈的治疗中有独特疗效,现归纳近几年的外治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下肢丹毒是临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因血分有热,外受火毒,郁阻肌肤而成,大多兼挟湿热,常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丹毒的治疗中有独特的疗效.<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归纳近几年的外治疗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药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荣辉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20-1322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疗痛性疼痛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理论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尤二,而法则神奇变化."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吴师机,著《理瀹骈文》,系统地论述了中医的外治法。吴氏对医学的一大贡献在于他将自己的外治经验著成《外治医说》,后易名《理瀹骈文》,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书中介绍了外治法的历史,阐述了外治法的理论根据,以及膏药的制法、用法和治疗范围、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中医药外治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下称膝痹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多"以痛为腧"进行痛点外敷,并未建立系统的膝骨关节炎外治辨证体系。这不利于提高中医药外治的疗效。膝痹病内治法的辨证(即内治之理)是以气血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整体辨证为主。然而膝痹病多以局部病变为主,或仅表现为局部病变。故我们认为在指导外治上,应正确理解"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重视发挥局部辨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骨伤科的重要疗法之一,主要是指骨伤科疾病的病变部位的局部用药。中药外治法正如清代名医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它是辨证论治的贯彻。外伤科疾病内外兼治的原则,即局部与整体兼顾的原则,其应用可使局部肿胀消退,疼痛缓解,软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特别是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更明显的优势,验方体现了祖国医学百花齐放,源远流长的特色。本文论及的几个验方是由我院几位名老中医依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其总结升华而成。现对其在软组织损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诸多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大多不能耐受放、化疗等治疗。李佩文教授将中医外治的方法应用到肿瘤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散见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直到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的问世使中医外治法更加成熟完善。该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并指出在施外治之法时才可以“补内治之不及”而“与内治并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外治的方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现将李佩文教授中医外治肿瘤常见并发症:恶性腹腔积液、放射性皮炎及多汗症的中医外治经验及相关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对一些小儿常见病,采用外治法获效。一、中寒腹泻:张×,女,6个月。1984年7月就诊。腹痛腹泻三日,服用婴儿素、小儿胺、痢特灵等无效。改用白胡椒7粒,  相似文献   

12.
齐潇丽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17,36(1):69-70,73
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被尊为"外治之宗",重视外治之法,开后人无限法门,主张"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认为外治法和内治法均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所不同的仅是治疗手段。外治法亦需重视辨证论治,即辨明病性的阴阳,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虚实,病情的寒热及何脏何腑受病。提出"三焦分治"思想,但临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上焦之证可以下治,下焦之证亦可以上治,中焦之证可以上下分治,或者治中焦而上下相应,更可以上中下三焦并治。推崇针药结合,擅用膏贴与针灸理论相结合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并独创了许多膏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很早就有中药外治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礼记》中说“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头和身体的疾病可以通过沐浴即外治法来治疗,外治法和内治法治疗机制是一致的,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在所发现的92枚武威汉代医简中,  相似文献   

14.
产后痹是妇人在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所患的痹证。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产褥期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及瘀血阻络有关。在治疗上多从血痹、气血亏虚、祛邪化瘀论治。清代吴师机明确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为中医外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外治法关于治疗痹病的论述较多,但在治疗产后痹方面理论欠系统化,治疗欠规范化。本文在此概述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中医外治疗法对产后痹的治疗,以期能够促进中医外治法理论系统化和治疗规范化的进展,并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治疗产后痹的思路和方法。下面就产后痹的中医外治疗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分别阐述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对现代疾病的诊治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仅如此,书中提及的外治法对现代肛肠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运用药物、物理方法、手术等,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外科名著《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16.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中医外治大师的清代医家吴尚先,字师机,对中医外治十分精通。他历经20载,易稿10余次,荟萃外治理论及临床应用经验而编集成的《理瀹骈文》(以下简称《理》),对中医外治、即透皮治疗系统,有着重大贡献。《理》的篇首就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相似文献   

17.
吴师机《理渝骈文》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则神奇变换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不穷。”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可应用临床各科,方法简便,收效迅捷。现就笔者临床应用本法于急诊方面的治疗概况举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依此理,对一些疾病,使用外治法,均获良效。如用苍术、麻黄煎蛋以治小儿喘咳数百例,屡见奇功。现将药物配制及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药物配制:苍术、麻黄各50克(一帖量),鸡蛋一个,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煎约30分钟(务  相似文献   

19.
苗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医学诊治方法,特别重视外治。苗医的外治法,在认识上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道理,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苗医的外治疗法种类很多,熏洗类为外治法中的一大类,能代表苗族医药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蒸熨法治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熨法是中医外科的重要治法,因其较繁杂,目前临床较少采用,以致其独特的疗效不被人们认识。笔者用治某些疑难杂症,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一、功效及治疗机理临床运用,蒸熨法的功效有活血消肿、解毒止痛、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疏通气血等。《理渝骈文》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蒸熨等外治法与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