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开放性颌面部损伤合并颌骨骨折在急症清创的同时进行骨折复位钛板坚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患者共32 例,包括上颌骨多发骨折、上下颌骨骨折及上颌骨、颧骨骨折,所有患者即急诊行软组织清创缝合术及颌骨骨折复位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急诊同期行清创缝合术及颌骨骨折复位微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咬牙 合关系恢复良好,外形满意,张口度及张口行完全恢复正常,复诊患者未发现伤口感染及钛板排异现象.结论 重型开放性颌骨骨折在清创同时进行骨折复位、钛板内固定术对于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畸形及功能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在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口内切口,按解剖复位后将钛板放置于理想下颌骨折固定线上进行内固定,结果:45例患者无张口受限;44例术后无感染,伤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感染,Ⅱ期愈合,39例咬合关系恢复良好,6例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X线提示所有骨折愈合良好。结论:下颌骨骨折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操作简单,固定稳固,可避免颌间固定的不良后果,口内进路无面神经经下颌缘支损伤的危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下颌骨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4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行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术后恢复一定时间行X线片检查、颌骨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检查,观察其疗效.结果 48例患者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周X线片示骨折对位良好.3~4周张口度≥30mm者42例,4例联合骨折在附以颌间结扎牵引固定2周后去除结扎并行张口训练3~4周,其张口度≥30 mm.47例咬合关系恢复良好,1例出现轻度咬合错乱,经颌间牵引3周后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操作简单,复位牢固,骨折愈合快,对患者创伤小,治疗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8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强  傅坤 《海南医学》2009,20(10):95-96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颌骨骨折患者行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其中11例多发性或粉碎性骨折者术后辅以1-2周颌间固定。术后第1、3、6个月复诊行X片或CT检查,观察骨折线对位愈合及咬合情况。结果83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无感染,Ⅰ期愈合,X片及CT示骨折线对位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效果满意,是较为理想的颌骨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先使用颌间牵引将移位的骨折牵至接近复位,术中使用骨折复位钳使咬铪关系恢复并维持正常,再进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毕拆除颌间结扎,恢复下颌运动。于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其咬再各关系、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结果3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复位和骨性愈合,咬乎争关系良好,无并发症。结论下颌骨骨折行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比传统固定方法效果好,操作简便,创伤小,预后良好;而且钛板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好,已成为目前颌骨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坚强内固定在下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微、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在下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对40例下颌骨骨折采用微、小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对患者术后的咬殆关系、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及伤口愈合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40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良好,骨生长良好,咬殆关系正常。结论下颌骨骨折行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良好等优点,是一种优于传统颌面骨折治疗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颌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4年9月收治并进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颌骨骨折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62例中60例伤口Ⅰ期愈合(96.8%);2例伤口Ⅱ期愈合(3.2%).术后2例咬验关系轻度紊乱伴Ⅰ度张口受限,余60例疗效满意.结论 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术后面颌畸形得以改善,咬验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乔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1):974-975
目的总结5年来采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运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76例颌骨骨折病例,分析临床资料,总结临床应用经验。结果本组病例中未发现骨不愈合现象。76例中72例复位良好,伤口Ⅰ期愈合,恢复了正常张口度和咬关系,颌面部外形及咀嚼功能良好,治愈率达94.7%。结论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效果确切,操作简单易行,是治疗颌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时跨膝外固定器治疗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意义。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8例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对其先行急诊清创缝合、跨膝外固定器固定,伤口愈合后Ⅱ期开放复位、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9~28个月,急诊清创缝合、跨膝外固定器固定术后2例出现伤口并发症,换药后治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均甲级愈合,膝关节功能按Hss评分,优良率87.5%。结论在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治疗中,跨膝外固定器和开放复位内固定技术结合使用,发挥了两者的优点,弥补了各自的缺点,伤口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10.
庄林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63-1364
目的:探讨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对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4月我院采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的28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该术式对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28例患者骨折均达到Ⅰ期愈合,患者术后无过敏及异物排斥反应,咬力恢复正常,口腔功能恢复可,无1例患者出现面部神经损害。结论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临床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病案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韦丽群 《中国病案》2007,8(9):14-16
目的探索病案信息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方法将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病案信息管理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医疗保险、法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论病案信息管理发生显著的变化,向数字化、高智能化的电子病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存在一些未详细说明的问题,如什么是有效身份证明,什么年份的病案可以复印等?这不仅影响医院为患者提供病历复印工作,更影响和谐医患关系,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因此,一方面要完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医院应利用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进行详尽的告知义务,同时,应将住院检验、影像报告单一式两份,一份贴于病案中,一份直接给病人,这样能极大的方便患者,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病案信息利用的范围及病案信息利用的管理两大方面阐述了病案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地位及其利用价值,同时就拓展病案利用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住院病案缺陷的常见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对2007年上半年出院病案进行质量检查。结果抽查病历924份,病历缺陷924份,共2540项次。结论加强医师的法制观念,加强责任感,强化基本功讪练,实行病案质量四级监控,杜绝缺陷病案归档上架,确保病案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朱章志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创新性的提出以"神、形、纳、眠、便"判断疗效,即以患者的精神状态、形体、饮食、睡眠及二便等症状作为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人体的"神、形、纳、眠、便"是在人体正气的推动下才能够正常,"神、形、纳、眠、便"出现异常,实际上是反应了人体正气的虚弱,因而可以用来评价人体的正气是否正常,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此作为指导,取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病案首页信息质量,保证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性.方法通过了解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的要求(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分析病案首页信息质量常见问题对医院统计指标的影响;提出对病案首页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对策.结果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性.结论只有提高病案首页信息质量才能保证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治疗效果,以及妊娠期长时间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孕妇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相应胎龄所需热量的饮食,观察组除给予对照组的饮食外再加适量的肠内营养制剂,应用30天。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宫高和双顶径的增加显着大于对照组孕者;观察组胎儿无应激试验(NST)阳性的比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低体重出生儿(小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及和Apgar小于7分的患儿比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治疗中不仅有效,而且对孕妇和胎儿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学习环境中的气味,单独或同时出现于编码与提取过程中,其对短时记忆储存的影响。方法设计两个试验:试验一,将被试随机分为气味组、想象组、控制组,在有桂花香气味、想象气味、没有也不想象气味的学习环境中分别测验被试的整体回忆成绩和相关词汇的回忆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试验二,气味为愉快气味和不愉快气味2种,试验是3个被试间设计(学习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回忆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试验分两次进行,间隔24h,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一,气味组的整体回忆成绩(12.500±3.117)个高于想象组(9.571±2.387)个和控制组(7.625±5.225)个,变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想象组成绩低于气味组,但高于控制组。试验二,在学习中呈现气味和回忆中呈现气味之间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P<0.05);但对气味呈现于测验(回忆)中则无显著影响(P>0.05)。均数逐对检验亦发现A1B1、A2B1、A2B3三个组的均数与其余各组(除A2B2组外)都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A2B2组只与A3B1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学习和回忆时,如果呈现同一种愉快气味,那么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愉快气味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提取线索;2.学习时,如果呈现一种不愉快气味,那么回忆时不管有否气味,都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学习环境中的气味,单独或同时出现于编码与提取过程中,其对短时记忆储存的影响.方法 设计两个试验:试验一,将被试随机分为气味组、想象组、控制组,在有桂花香气味、想象气味、没有也不想象气味的学习环境中分别测验被试的整体回忆成绩和相关词汇的回忆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试验二,气味为愉快气味和不愉快气味2种,试验是3个被试间设计(学习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回忆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试验分两次进行,间隔24 h,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试验一,气味组的整体回忆成绩[(12.500±3.117)个]高于想象组[(9.571±2.387)个]和控制组[(7.625±5.225)个],变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想象组成绩低于气味组,但高于控制组.试验二,在学习中呈现气味和回忆中呈现气味之间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P<0.05);但对气味呈现于测验(回忆)中则无显著影响(P>0.05).均数逐对检验亦发现A1B1、A2B1、A2B3三个组的均数与其余各组(除A2B2组外)都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A2B2组只与A3B1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学习和回忆时,如果呈现同一种愉快气味,那么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愉快气味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提取线索;2.学习时,如果呈现一种不愉快气味,那么回忆时不管有否气味,都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