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影像学诊断:附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影像学诊断(附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孟令平陈丽英王之章原发性肝脂肪肉瘤罕见,文献仅有个例报告。笔者遇见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一、病例报告例1女,41岁。间歇性右上腹痛2年。体检无异常。超声检查:肝右后叶近...  相似文献   

2.
肝脓肿的综合影像学诊断 (附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与超声应用于临床以来,肝脓肿的术前诊断正确率已超过96.2%犤1犦。本文搜集我院近年来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脓肿37例,结合文献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综合影像学检查在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7例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最小11例,最大75岁,平均41.9岁。主要临床症状是上腹部及肝区痛、高热、黄疸、白细胞升高等,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2检查方法采用GEHispeed螺旋CT及Agnene型彩超和Aloka620型B超,部分病人采用了C形臂数字减影肝血管造影检查。CT采用平扫+增…  相似文献   

3.
肝脏多灶性结节脂肪浸润是比较罕见的一种脂肪性肝病的表现形式,影像学表现有时较难鉴别。本文报道1例无既往病史的青年男性出现肝内弥漫性多发性结节,完善多种影像学检查后,提示不除外脂肪肝,最终经超声引导下肝肿物穿刺活检术,用病理金标准明确诊断,通过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以此更加了解肝脏多灶性结节脂肪浸润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CT应用于临床后,肝脓肿的术前诊断正确率超过70%,但其表现不一,笔者通过1999-04-2005-05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脓肿88例作回顾性分析,探讨CT表现的影像学特点及其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又称胆管细胞癌或外周型胆管癌,是肝脏第二高发的原发恶性肿瘤,仅次于肝细胞癌。ICC发生率较低,占原发性肝癌的3.25%,近年来IC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ICC具有发生隐匿、发展迅速、临床预后差等特点,其患者的生存率仅为9个月。由于ICC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血清肿瘤标记物,术前主要依靠影像学。CT是肝脏病变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笔者总结了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分析(附73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胆道影像学检查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10年中73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PTC、ERCP和MRCP的临床资料,以病因诊断准确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作为判断标准。结果:PTC、ERCP和MRCP病因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9%、93.5%、88.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6%、9.4%、0.0%。PTC组和ERCP组与MRCP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准确率PTC和ERCP优于MRCP;而并发症发生率PTC和ERCP高于MRCP。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前与术后肝动脉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方法。术前提供肝血管的路径对手术是很重要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对手术也很重要。就肝移植术前肝动脉的影像学检查、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及影像学检查予以综述,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收集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分析临床症状,手术所见与影像学表现,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特点,旨在提高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起源于肝内胆管,发生左右肝管汇合区,在肝脏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在胆管肿瘤中位居第一,占胆管癌的58%-75%。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和隐蔽,早期影像学诊断困难;但由于肝门区有许多重要的血管,手术时多数癌肿已侵犯周围组织,手术切除难度大,预后很差。笔者搜集术前行MR检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28例,旨在探讨MR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肺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肺综合征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就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影像学诊断张梅,廖玉珍综述简文豪校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liver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发生在非肝硬化的肝良性肿瘤,发生率占肝实性占位性病变的2.7%左右[1],女性多见,约占79%。以往认为和口...  相似文献   

12.
副肝静脉在Budd-Chiari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副肝静脉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评价副肝静脉在Budd-Chiarih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通过100例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造影,观察副肝静脉的发生率,测量副肝静脉主干和口部的直径,观察33例离体肝脏标本中副肝静脉的发生率,测量副肝静脉口部的直径。结果副肝静脉在Budd-Chiari综合征中的发生率为69%,主干和开口直径为12.5±5mm。副肝静脉在肝脏标本中的发牛率为57%,开口直径为7.0±2.9mm,副肝静脉开口在Budd-Chiari综合征时明显大于肝脏标本(P<0.01)、结论副肝静脉在肝静脉阻塞时起到代偿肝脏血液回流的作用。作者肯定了副肝静脉的影像解剖、影像了诊断在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胃平滑肌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和限度。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或(和)活检证实的胃平滑肌瘤17例,平滑肌肉瘤21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平滑肌肿瘤X线诊断的准确性为74.1%(20/27)。腔内型15例,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向腔内突出的肿块,并伴溃疡形成(9/15)。腔外型7例,为胃壁的受压变形;混合型5例,兼有上述两型表现。CT定性诊断为86.4%(19/22),定位诊断为95.5%(21/22),10例平滑肌瘤直径多在5cm内(80%),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密度多均匀(80%),明显强化。12例平滑肌肉瘤中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肿块者11例(91.7%),倾向于腔外或偏心性生长,肿块内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83.3%),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肿块直径多大于5cm(83.3%)。结论:CT扫描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明显优于钡餐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四种糖苷酶(β-NAG、BDGP、NAGS、AFU)活性的变化及其与传统的血清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为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提供新的简便的血清指标。方法:用CCL皮下注射法诱导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四种糖苷酶活性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β-NAG、BDGP水平明显增加,其敏感性分别为82.4%、47.1%,特异性分别为80.8%、70.0%,准确率分别为81.5%、55.6%,并与PCⅢ、CⅣ、HA的增加及肝纤维化程度正相关,而血清NAGS、AFU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β-NAG、BDGP活性明显增加,其检测有助于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70%肝切除对大鼠胎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增殖影响。分离孕3周SD大鼠胚胎肝细胞,将其移植入70%肝切除大鼠脾内,分别于移植后7天和30天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肝切除大鼠残肝细胞的细胞周期,用图像分析法检测脾内移植肝细胞面积密度。与对照组比较,胎肝细胞移植后7天,肝切除鼠残细胞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Gz/M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1)。而其牌内移植 胎肝细胞面积密度则显著升高(P<0.05);30天后,残 细胞再生状态与移植胎肝细胞的面积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70%肝切除的肝再生有利于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后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肝脏非肿瘤囊性病变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手段区分肝内病灶的囊、实性已比较简单,但要明确囊性病变的性质有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肝囊肿、肝胆管周围囊肿、纤毛前肠性肝囊肿、肝内胆汁漏、肝脓肿及肝紫斑病几种肝内囊性病变,结合病理形态学基础及其CT、MRI表现进行综述,并介绍了肝内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7.
肝脓肿常见,依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正确诊断不难。但部分病例(6/25)因缺乏支持肝脓肿诊断的必要条件,给早期确诊带来一定困难。现将我们遇到的6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83例临床诊断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药物相关性进行分析,以验证国际共识标准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按照国际共识意见及Danan量化评分标准对83例临床诊断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评分,分析发生肝损害的药物相关性。结果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损害住院病例的14.07%(83/590),其中肝细胞损害型53例(63.86%),胆汁淤积型22例(26.50%),混合型8例(9.64%)。8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中药物相关者占40.96%,不确定药物相关者占44.57%,药物不相关者占14.47%。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的确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细胞癌所致一过性肝密度差异(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al attenuation differences,THAD)的临床意义。方法:搜集5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细胞癌患者,分析肝外胆管细胞癌及其所致THAD的影像学特征。另外搜集13例肝内其他病变患者,分析其THAD的影像学特征。结果:CT动态增强检查时,肝外胆管细胞癌与其所致的THAD强化不同步。肝内其他疾病所致THAD,不仅在肝内显示不同形态的THAD,而且可见肝实质内异常强化病灶。结论:肝外胆管细胞癌所致THAD具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正确认识THAD对于肝外胆管细胞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手段区分肝内病灶的囊、实性已比较简单,但要明确囊性病变的性质有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肝囊肿、肝胆管周围囊肿、纤毛前肠性肝囊肿、肝内胆汁漏、肝脓肿及肝紫斑病几种肝内囊性病变,结合病理形态学基础及其CT、MRI表现进行综述,并介绍了肝内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