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在与心肌梗塞和它的并发症的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种疾病的死亡率在发病的第一小时内仍然很高。心肌梗塞病人的诊后病历和既往史资料证明,很大一部份病人在发生梗塞前有一系列临床征象会出现或加重。但是,对这些临床征象的意义,由于少有特异性未作相应的估价,因而对梗塞前期状态的临床表现缺乏  相似文献   

2.
及时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获开通的时间不同,将5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分为<6小时组和>6小时组,又根据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通畅的程度不同,分为通畅组、基本通畅组和未通组,观察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的不同时间和不同程度对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6小时内开通者可明显降低心肌梗塞面积,改善梗塞后左室功能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小时开通组与未通组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缩小梗塞面积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基本通畅组近期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再梗塞率高于通畅组和未通组,但基本通畅组和通畅组心肌梗塞缩小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提示AMI后梗塞相关血管及时有效再灌注有利于改善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发生心绞痛和再梗塞是很常见的合并症,应用药场的目的在于预防发生心肌缺血有很大的治疗学意义。因为异搏停在治疗梗塞前心绞痛是有效的,所以本文在单盲法和有对照组条件下研究了异搏停对梗塞后心绞痛和再梗塞的作用。总共17例病人均有心肌梗塞症状发病12小时内  相似文献   

4.
对急性心肌梗塞后病人预后进行估计,有助于制订正确的康复计划,评价各种治疗措施的作用。本文提出急性心肌梗塞后,梗塞范围的大小,心功能情况、心律失常的存在、梗塞后心绞痛的出现、运动试验结果及冠状动脉造影等作为估计心肌梗塞后病人死亡率高低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发生心绞痛和再梗塞是AMI 很常见的合并症,应用药物对预防心肌缺血有很大的治疗学意义。本文在单盲法和有对照组条件下研究了异搏定对梗塞后心绞痛和再梗塞的作用。共17例病人,均在心肌梗塞症状发生12小时内住院入冠心病监护单位(CCU)。选入的病人具有心肌梗塞所特有的持续性胸痛病史、心电图改变有持续性穿壁性缺血、全部病人穿壁性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均由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 MB(CK-MB)升高和新近发生的 Q 波等心电图特征所证实。病人接受异搏定治疗最初采用每隔30分钟静注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53例首次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6月内行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23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患者(甲组)较30例梗塞后无心绞痛患者(乙组)冠状动脉受累血管数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高,梗塞区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局部室壁活动改善。甲组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性再通率显著高于乙组。本文提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可预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特别是前壁梗塞时,因此,对心肌梗塞后有心绞痛的患者宜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期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塞二者之关系,本文对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自然病程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对25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梗塞前心绞痛的特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在3月随访期中,128例病人有23例发生心肌梗塞(18.0%),40例仍有心绞痛(31.3%),65例心绞痛未再发作(50.8%)。在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适应现象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对137例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分为IP、P两组。结果表明:IP组心肌梗塞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P组,而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P组。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表现在①限制了梗塞面积的扩大。②维护梗塞后心脏功能。③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为估价心肌梗塞后远期持续性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与电生理决定因素、治疗和生存率,作者研究了108例病人(年龄61±10岁)。32例病人(A 组)在急性心肌梗塞后8至60(平均13±9)天有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其余76例病人梗塞后60天内无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作为对照组(B 组)。梗塞后远期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无并发症的心肌梗塞后,常会再次出现冠心病发作,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心肌梗塞或死亡;在梗塞后的头6个月内尤易发生。本文对无并发症的心肌梗塞患者在出院前采用改良的踏板运动试验进行评定,观察其ST段压低、心绞痛、血压反应异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踏板运动试验所诱发的这些异常对预测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心肌梗塞和心脏性死亡的能力。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30例。男114例,女16例;年龄24~79岁(平均54岁)。其中前壁透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塞可能为冠状动疾病的第一表现、也可能先有心绞痛.梗塞前无心绞痛可能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而有心绞痛常是多支血管病变征象。本文对第一次穿壁性心肌梗塞病人于发病三周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冠脉解剖、侧枝循环并定量测定左心室功能。方法:80例第一次穿壁性心肌梗塞病人中(无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IA)是心肌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的早期。PIA多见于冠脉严重病变者,其近期死亡率可达17%~50%。由于PIA病人易发生再梗塞和猝死,早期识别,及时、正确的处理,对预后有重要的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目的是:评价无并发症心肌梗塞后3周进行以症状为止点的运动试验判断运动锻炼的可行性;比较在心肌梗塞后3至7周进行正规运动锻炼与否的功能耐力。方法:70例在心肌梗塞后3周无不稳定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其他疾病的70岁以下男性患者,在梗塞后第3周按 Naughton 等方案作梗塞后第一次踏板运动试验,运动时 ST 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0.1毫伏者列为有缺血性反应。为安全起见,  相似文献   

14.
报告将AMI后24小时至15天内反复发作典型心绞痛患者22例与无心绞痛的2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是前者有6例为无Q波心肌梗塞。并就其发病机理、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以及无Q波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的临床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常见临床病志,也是冠心病人求医的主要症状.近年来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远较心绞痛发作多见。无症状心肌缺血系指心肌的灌注、功能或电活动发生短暂性改变,而致缺乏胸痛症状、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缺血必的ST-T改变。这种情况可见于无冠心病史和梗塞后的无症状者及心绞痛病人。无痛性心肌梗塞临床也不少见。据流行病学研究,25%以上的心肌梗塞可以无症状,而其预后同症状性心肌梗塞同样严重。  相似文献   

16.
右室梗塞能继发严重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早期识别右室梗塞是重要的,如果按常规方法治疗将使原有广泛性左室梗塞病人导致心源性休克。作者为了利用心电图V_4R导联ST段的改变来估价右室梗塞早期诊断的准确度,对一组下壁梗塞的住院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材料与方法连续地取急性下壁心肌梗塞110例,  相似文献   

17.
心脏危险的术前估计冠心病人作普外手术具有较高危险性,近来强调手术前新近心肌梗塞是最重要的因素。从1960~1970年三大系列研究中指出,梗塞后3月内手术者发生再度梗塞或心脏死亡者占30%,而梗塞后3~6月手术者占15%,梗塞后8月则危险下降至5%。最近资料提示由于手术麻醉的进步,新近梗塞病人外科手术危险已较前降低。如仔细选择病人,术前充分估计心脏问题的处理及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则死亡率将降低。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个具有多种因素的疾病,其中之一是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脏病症状的关系并不呈线性,即可说明这点。例如,仅1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差;约10%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病人的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仿,但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心肌梗塞与猝死等并发症的危险性远为较高。在变异型心绞痛病人,血液动力学监护显示在发作前并无增加心肌氧耗量的因素,动脉造影证明  相似文献   

19.
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心绞痛对心肌梗塞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 4 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 ,阐明梗塞前心绞痛 (PAP)对心肌梗塞范围、梗塞后并发症及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 PAP组有较少坏死Q波数 (P <0 0 1 )和异常室壁运动个数 (P <0 0 5) ,有显著降低的CK和CK MB峰值 (P <0 0 1 ) ,左室和右室射血分数也较高 (P <0 0 5)。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下降 ,2 4小时内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1 ) ,而左室高峰充盈率 (LVPFR)和侧支循环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 :PAP具有缩小心肌梗塞范围 ,保护心脏收缩功能 ,抗恶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心脏舒张功能、房颤、梗塞后心绞痛和室壁瘤等可能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作者对小剂量肝素对老年人心肌梗塞急性期凝血和血小板止血作用的研究结果。资料和方法:共选择2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男21例、女5例;年龄55~79岁(平均67±1.2岁)。透壁性心肌梗塞14例,大病灶性心肌梗塞12例;16例位于左室前壁,10例位于左室后侧壁。发生梗塞前有16例出现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8例出现过紧张性心绞痛发作。出现心律失常23例,心功能不全7例。3例为复发性心肌梗塞。将病人分为两组:1组:12例,于发病后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