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虽然没有直接论述《黄帝内经》中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但是脾胃理论已被仲景运用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有关胃气旨意,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不论外感内伤,抑或杂病,均时时顾护中土,保养胃气,并且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的先河,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伤寒杂病论》顾护胃气的思想有三层深意,即保胃阳,护胃阴,补胃气,防止攻伐过度伤及胃气,理法方药,煎服方法及病后调护,时时以顾护胃气为要,对于疾病的诊疗以及预防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也有重要作用,脉证相符提示胃气尚存、病重能愈;脉证不符提示胃气衰败、病轻难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选方用药内容丰富,规律严格,其特点可归纳为:辨证立法为前提、扶正祛邪为宗旨、八法统摄归其类、组方严密配伍当、加减灵活量有度、煎药有方服有法。本文谨就其选方用药中的宗旨——扶正祛邪作一探讨。扶正气《伤寒论》选方用药上扶正的要旨,主要体现在保胃气、扶阳气、存津液三方面.保胃气:脾胃是精气生化之源,胃主纳,是口服药物必经之路,胃气虚弱,拒不纳药,则直接影响疗效;脾主化,对药物有吸收作用,并运输布散于全身,以疗诸病,故二者在治疗中特别重要,仲景往往通过调补脾胃而达到扶正的目的。论中对六经病的治疗处处体现了顾护胃气,以胃气为本的精神。三阳病虽以祛邪为主,但特别注意不伤胃气,如太阳中风之桂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秉承《内经》有关胃气旨意,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不论外感内伤,抑或杂病,均时时顾护中土,保养胃气。本文谨从以下四方面对仲景"保胃气"思想及临证意义加以阐释。①外感表证中,助胃气以扶正解表、充养汗源、杜邪入里。②内伤杂病中,顾胃气以助行药力、排闼郁滞、寓以旁治。并举案例一则加以说明。③将息法中,护胃气以防峻猛之药伤正、病愈防其反复、慢病以图缓功。④妇人病中,养胃气以化生气血、稳固胎元、产后复旧。  相似文献   

5.
“保胃气”思想贯穿中医疾病治疗的始终.源于《内经》,在《伤寒论》得到运用和发展.“保胃气”不仅指胃腑的功能,也包括脾的作用,又泛指人的后天元气.辨别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机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伤寒论》中从凭脉辨证、六经传变、诊断预后、治法用药以及煎药调护等方面,皆体现“保胃气”的思想,并渗透到心血管、脾胃病、肺病、内科杂病、癌症、儿科疾病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胃气又称中气,即脾胃之气,保胃气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张仲景将保胃气学术思想首次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仲景不仅通过审察胃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而且在方剂配伍、方剂使用、药量甄选及药物煎服、药后调护上都注重保护胃气。故从判断预后察胃气、治疗用药保胃气、煎服调护养胃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笔者受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启发,临床辨治肺胀病时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亏虚是肺胀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培土生金法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诊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的宗旨贯穿于《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通篇。本文拟从配伍、服法、瘥后、禁忌等多方面对《伤寒论》保胃气之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并简单列举后世对保胃气学术思想的继承发展。蔡辉教授将保胃气学术思想应用于风湿病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得出调理脾胃是风湿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8.
董冉冉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0-221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医家皆有所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临床治疗思想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将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依赖胃气。"顾护胃气"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10.
<正> 汉代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所运用的方剂中,除三承气汤治阳明胃实,理中丸治太阴脾虚外,其它无不刻刻顾护脾胃。如桂枝汤、小建中汤之姜枣与饴糖、十枣汤之大枣、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等等。后业宗此,代有发展,至金元而更盛。张元素不用古方自成一家,以养胃气,调气机升降为主。其高徒李东垣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强调治脾,借以养生,创名方补中益气汤。薛立斋,周慎斋、李中梓依附东垣,而偏重后天脾胃。迨至清代叶天士,发明以柔润养胃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到两汉是脾胃学说形成与奠基阶段,《黄帝内经》阐述了脾胃生理功能;《伤寒杂病论》重点阐述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调理脾胃成为治疗外感病重要法则。唐宋为发展时期,《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确立"春夏取冷太过",提出"温食",顾护脾阳。金元至明清时期是脾胃学说的鼎盛时期,张元素著《医学起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实用药式》"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李东垣《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甘温除大热"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明清是充实、完善阶段,叶天士继承东垣补脾升阳,创立胃阴辨治说,弥补了东垣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甚则阴阳不辨的弊病,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中梓重视脾、肾,提出:"人之有脾胃,犹兵家之有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一败,百药难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薛己结合温病,巩固了脾阴学说,提出"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近年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40余种脾虚模型,综合观测,证实脾胃与人体多系统(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金元医家李东垣为补土派之先驱,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其提出的“胃气主升”“胃气平而上行也”等观点被学者们归纳为“胃气升发”论。后世医家常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胃主通降”,并以此解释李东垣脾胃学说,然而有些结论非李东垣本意。该文借助《黄帝内经》及李东垣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深入探讨李东垣所言之胃气、胃气升发的生理特性,胃气升发在脾胃功能中的意义,胃气下溜对脾胃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风药在治疗脾胃之气下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14.
脾胃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书中详细记载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相关症状、以及人们应当如何顾护脾胃等内容。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思想,亦重视脾胃理论,并进一步发展。经统计,在《伤寒杂病论》中大量篇幅都是有关脾胃病的论述,其中许多方剂亦可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病。兹就《伤寒杂病论》对脾胃病的认识,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与胃同居中焦,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胃气理论,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在处方用药、药物配伍、煎服方法、饮食调摄等方面处处体现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后世脾胃学说的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备脾胃学说,从临证角度突出了人体正气强弱与胃气盛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景岳全书·杂证论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护胃,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如胃气受戕则内伤难复,故经有上损及胃,下损及中皆在难治之例.  相似文献   

18.
脾胃在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素有"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之称.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诊治脾胃病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之作.以脾胃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六经证治的始终,其用泻下方法以达到和胃气、保津液之宗旨,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今就泻下和胃法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心胃同治胸痹的方法。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总结张仲景有关心胃同治胸痹的理法方药,从而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思路。结果:虽然胸痹病位在心,然仲景对胸痹的论治不独着眼于心之本脏,因心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仲景对胸痹之病常从脾胃进行论治,心胃同治是其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之一。结论:仲景心胃同治法为临床治疗胸痹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介绍卓立甬教授运用调中治法论治内伤杂病的临床经验。卓立甬教授在临证中重视顾护脾胃,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补土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脾胃为核心,以“阳道实,阴道虚”为动力的脾胃虚实气化内循环思想,以调中治法调五脏杂病。临证可见:损其肾者,当填其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肝者,宜缓其中;损其肺者,须益其气;顾护脾胃,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