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认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本质的特性,也是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与多种因素相关。近代乳腺癌研究已进人从分子水平阐明其发病机制和探求方便、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的阶段,认识浸润、转移的分子基础及准确判断预后等,已成为当前乳腺癌研究的热点。黏附分子CD44近年来倍受关注,其转录子根据所含外显子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标准型CD44(standard from CD44,CD44s)和变异型CD44(variance from CD44,CD44v)。CD44s主要在生理状态下发挥作用,而CD44v则主要出现在病理过程,特别是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它们可改变肿瘤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构成和功能,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能力。大量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44和CD44v6在胚胎各脏器中的表达,了解这两种表面标志物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CD44和CD44v6在6例胚胎各器官的表达情况。CD44用已知阳性的淋巴结作阳性对照;CD44v6用已知阳性的扁桃体作阳性对照。两者均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 CD44主要表达于间叶组织中,如食管、胃及肠管的深肌层,心脏中的部分小血管、神经束以及各器官中的纤维组织,肝和脾内的造血细胞也有表达,但不表达于骨、肾、睾丸、心肌和肝细胞。另外,在少数上皮组织中也见有表达,如食管黏膜和气管黏膜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及气管腺上皮。CD44v6的表达仅见于食管上皮基底层细胞中,其它各器官均未见表达。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CD44和CD44v6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成体干细胞特性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直观的依据和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研究CD44及其变异体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食管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潮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存档的食管癌蜡块(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过放、化疗)。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食管癌中CD44的表达共145例,CD44v6共146例。SPSSl6.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各组之间表达情况的数据统计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各组中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UisH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CD44及CD44v6在5例小细胞癌中均不表达O%,在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71%(127/140)和82.27%(116/141)。其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组分别为100%(10/10)及88.89%(8/9),中分化组分别为98.21%(55/56)及94.74%(54/57),而低分化组则分别为83.78%(62/74)及72%(54/75)。CD44及CD44v6在鳞状细胞癌与小细胞癌之间的表达情况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在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间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及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化越好,CD44及CD44v6的表达越强。结论CD44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及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提示它们可以作为食管癌组织学分型的一个辅助标记物及预后预测因子之一。另外,鉴于CD44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高表达率,提示其可能为食管癌干细胞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孙丽萍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5):479-481,500
目的研究宫颈癌中CD24和CD44v6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及检测和治疗的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evision法检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CD24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CD24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45.00%和87.50%,三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4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不相关(P>0.05)。CD44v6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35.00%和76.25%,三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与临床分期不相关(P>0.05)。CD24与CD44v6在宫颈癌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24、CD44v6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D44v6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在宫颈癌的进展及转移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丽萍 《江西医学检验》2011,(5):479-481,500
目的研究宫颈癌中CD24和CD44v6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及检测和治疗的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evision法检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CD24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CD24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45.00%和87.50%,三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4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不相关(P〉0.05)。CD44v6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35.00%和76.25%,三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与临床分期不相关(P〉0.05)。CD24与CD44v6在宫颈癌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24、CD44v6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D44v6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在宫颈癌的进展及转移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侯庆香  何金  刘彦  刘会敏 《临床医学》2003,23(10):61-62
目的 :了解CD44s及CD44v6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0例正常子宫内膜、3 9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 (附含 8例不典型增生 )、48例子宫内膜癌中CD44s及CD44v6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着色部位主要在细胞膜 ,细胞头基本不着色或着色较浅 ,细胞核被苏目素复染称淡蓝色。CD44s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为 2 2 /4 0 ,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为 2 0 /3 9,子宫内膜癌中为 3 3 /4 8;CD44v6阳性表达分别为 2 /4 0、9/3 9、3 1/4 8。随着内膜的恶变 ,CD44s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别 ,而CD44v6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别。结论 :CD44v6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加 ,且与三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而CD44s则无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研究CD44及CD44v6在癌前食管及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潮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存档的食管病例蜡块(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癌前食管6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140例。SPSSl6.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各组之间表达情况的数据统计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各组中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CD44及CD44v6在正常的鳞状上皮,只表达于上皮基底层3~5层细胞,随着上皮的增生,表达的细胞层数逐渐增加,在非典型增生的上皮则主要表达于有异型的上皮,而原位癌则几乎表达于上皮的全层。CD44及CD44v6在各种食管癌前病变组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均存在差异(均P〈0.01),其中从正常食管组织及伴上皮增生但无细胞异型的食管组织至食管鳞状细胞癌之间,其表达强度逐渐增强,而从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至食管鳞状细胞癌之间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结论CD44及CD44v6在癌前食管及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提示它们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为食管癌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D166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66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及病理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CD166蛋白表达的总阳性率为76.19%.其表达率在性别和年龄之间无明显区别,但是在肿瘤浸润、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上有着明显的差异.CD166与CD44v6蛋白表达的一致性一般.结论 CD166和CD44v6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恶性程度以及侵袭、转移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细胞黏附分子CD44v6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和相互作用的分子。近年来研究表明,CD44v6在某些肿瘤细胞和部分人体正常组织中高表达,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CD44v6在肿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笔者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D44v6在大肠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以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的大肠腺瘤(110例)、大肠癌(68例)组织为研究对象,正常大肠黏膜(30例)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测定各标本的CD44v6阳性率.结果: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CD44v6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41% vs 3%和56% vs 3%,P<0.01),大肠腺瘤CD44v6阳性率与异型增生程度有关(轻度、中度、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22%、42%、67%),大肠癌CD44v6阳性率与Dukes分期、有无淋巴转移及分化程度有关.结论:CD44v6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预测及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结直肠癌细胞中CD44v6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本研究中检测6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以评估CD44v6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病程阶段、不同病变范围的结直肠癌对细胞粘附分子CD44v6不同的表达情况。结果63例肿瘤组织标本中,对CD44v6表达有24例强阳性,13例阳性(中度染色),26例阴性。CD44v6的阴性或阳性表达(中度染色)与肿瘤大小(P〈0.05)及肿瘤浸润穿透肠壁(P〈0.01)有显著的相关性。CD44v6的表达与肿瘤大体形态、淋巴转移、肝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不具有相关性。结论CD44v6的表达是结直肠肿瘤细胞的特征性改变;随着肿瘤的增大及对肠壁浸润深度的增加,其表达CD44v6的强度也逐渐减小,但它与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瘤的形成无关;CD44v6的分子表达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有望成为一种早期诊断评估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MRI表现与CD44v6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术前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CD44v6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信号强度无关。结论CD44v6与肺癌转移有关,检测CD44v6表达水平可了解肺癌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CD44v6,EGFR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加CD44v6,EGFR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40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LNM),44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癌和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CD44v6,EGFR检测。结果 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D44v6,EGFR的阳性率分别为63.1%和54.8%,PTC+LNM组的CD44v6,EGFR阳性率显著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卵巢肿瘤MR早期动态增强表现与CD44v6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分析64例病理检查证实的含有实质成分原发卵巢肿瘤的早期动态增强MR表现与CD44v6基因表达,CD44v6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果卵巢良性肿瘤主要呈现Ⅲ型曲线(13/19),CD44v6基因表达阳性率低为10.52%(2/19).恶性肿瘤主要呈现Ⅰ型曲线(43/45),CD44v6基因表达阳性率高为46.67%(21/45).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卵巢肿瘤MR早期动态增强表现与CD44v6基因表达相关,MR早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良恶性卵巢肿瘤诊断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6.
E—cad、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E-cad、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肺癌、13例支气管黏膜不典型增生和8例正常肺组织的E-cad、CD44v6蛋白表达.结果肺癌组织的E-cad阳性率(46.2%)显著低于支气管黏膜不典型增生(84.5%)和正常肺组织(100%)(P<0.05,P<0.01);肺癌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1,P<0.05).在肺癌的阳性率(83.1%)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38.5%)和正常肺组织(25%)(P<0.01);CD44v6阳性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肺癌组织的E-cad阴性与CD44v6阳性表达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肺癌组织中的E-cad失表达、CD44v6高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44v6和CEA在胸腔积液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5名胸腔积液患者,35例为恶性胸腔积液,30例为良性胸腔积液。抽取胸腔积液后采用ELISA法厦化学发光方法检测CD44v6、CEA的含量。结果恶性胸腔积液中的CD44v6、CEA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4v6的恶性胸腔积液诊断分界点为15.60ng/ml,敏感性为88.60%,特异性为80.00%。CEA的恶性胸腔积液诊断分界点为1.15ng/ml,敏感性为68.60%,特异性为63.30%。CD44v6+CEA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8.60%,特异性为86.70%。结论CD44v6、CEA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