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起於食指桡侧爪甲根部之商阳穴,上行手背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通过长伸拇肌腱与短伸拇肌腱之间,经前膊桡侧,至时關节外侧,由此稍曲向上膊之后侧上行,更出上膊外面再上行,通过肩峰突起之外端,(巨骨前廉)锁骨之外后侧,至第一胸椎,由此经锁骨上窩络肺,通横膈膜而属於大肠经脉。其支由前颈部经颈、颊、挟口左右脉络交叉终於鼻翼之外侧。‘一商阳部位:在食指桡侧爪甲根部,去爪甲一分处。取穴法:在爪甲发生根部取之。主治症:脑充血,齿痛,喘息,面疔,扁桃腺炎,耳鸣,肋膜炎,急性热病时瀉血。刺灸:鍼一分,灸三壮。(甲乙经曰“刺入一分留一呼”)解剖:肉肌:属於固有食指伸肌与固有食指屈肌之间。血管:掌侧指动脉頭静脉之分枝。神经: 相似文献
4.
5.
足阳明胃经之脉起於鼻柱上部,下行鼻外、目下承泣穴、由口角过唇交於任脉承浆穴,经下颚骨之前下缘大迎穴,王下颚骨隅之颊车穴。上耳前之下关穴,至顳顬窝前上部。本经之支由人迎穴前方,下行前颈部,於外喉头结节外侧,下行锁骨上窝,由此入於内部,经横隔膜,属胃,络脾,直下者,从锁骨上窝经前胸部乳线下行,距白條外方二寸,下走腹部、至鼠蹊窝,其一支起於胃之下口,循腹中人於鼠蹊窝,由鼠蹊窝循於肠骨前上棘之外下部,下行大腿前面至膝关节部,由此下走下腿之外侧,经足关节之前面出於足背,通过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之间终於第二趾外侧瓜甲根部。一支下膝三寸分而更下行,人於中趾外间,一支别由跗上人於大趾间出其趾端。 相似文献
6.
7.
十三上脘部位:在巨阙下一寸。(分寸另有异说,今从普通说。又日本改正孔穴为:“巨阙下一指横径部”)取穴法:正坐或仰卧取之。主治症:急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出血,肠疝痛,肾脏炎,腹膜炎,寄生虫,气管枝炎,心悸亢进,小儿脑癎。刺灸:针八分,灸五壮乃至二百壮。(聚英曰“素注针 相似文献
8.
十四、心俞部位:在第五胸椎棘状突起与第六胸椎棘状突起之间,外方约二指横径部(从吉田氏)。取穴法:正坐取之。取本穴先定第五胸椎棘状突起,当督脉经之神道穴之两旁,强压之心部有痠麻感。主治症:主治心脏疾患,胃出血、呕血,食道狭窄、癰疽、癫痫。刺灸:鍼三分,灸三壮。聚英云“铜人鍼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灸三壮,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又曰:还死豈可忘针。”甲乙经曰:“针入三分,留七呼,禁灸。”三才图会、入门禁针灸。解剖:当第五、六胸椎横突起间。肌肉:僧帽肌、菱形肌,荐骨脊柱肌。血管:肩胛背动脉,肋间动脉,横颈动脉下枝。神经: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後胸廓神经,胸椎神经後枝。 相似文献
9.
三十环跳部位:在大转子之前方屈股横纹处。取穴法: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於屈股时之横纹处,强压之下肢有(?)麻感。主治症: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中风,腰部,大腿部、膝部之肌炎及神经痉(?),脚气,水肿病,风疹等。刺灸:针八分至一寸,灸三壮至五十壮。(入门曰“针一寸灸五十壮”大成曰“针八分灸五十壮”说约曰“针一寸灸五壮”聚英曰“铜人灸五十壮,素注三壮,针一寸留三呼,灸三壮”。指微:“已刺不可挫恐伤针”)。解剖:肌肉:长股鞘肌,臀大、中肌前缘。血管:上臀动脉,股动脉之分枝。神经:上臀神经,下臀神经,荐骨神经后枝。备考:十四经曰“在髀枢中”(千金、说约同)山崎氏曰“在转子部,大转子之前上部即在臀大肌之附着部”辰井氏曰 相似文献
10.
11.
足少阳胆经起於目外眥(瞳子髎),沿顳颥部前上缘上行,至耳后,循后颈部抵肩出而入缺盆。其支者自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外眥之后。又其支者别外眥下大迎,合手少阳抵於(?)(目下)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厭之中(环跳)。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历渊腋、辄筋)循胸过季肋(自京门至居髎等穴),下合於髀厭之中,更循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沿腓骨下行,(入大腿行於胃经与膀胱之间)至绝骨(腿骨下端少肌肉处)之端(外踝)出其前,前进於足背入第四趾外侧爪甲根部。其支者别附上(临泣、地五会)入於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之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相似文献
12.
13.
手少陰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属气管(心系)、下横隔膜络小肠。其枝上心系挟咽縏於目。其直经却心系上肺出腕之下,下走上膊内侧,臑内之后廉,即内侧二頭膊肌沟,(少陰心主即由心包经之后)出肘之内侧,通过内尺骨肌舆前膊屈肌之间,抵豆骨(掌后锐骨)之端,入于掌中之后缘小指球之下缘,循小指内侧,终于小指桡侧爪甲根部去爪甲根部一分之处。 相似文献
14.
府舍部位:在侧腹部,腹结之下三寸,衝门之上七分。取穴法:先定大横穴,于其下四寸三分处取之。主治症:便秘,肠痉挛,腹肌麻痹,肠炎,霍乱,盲肠炎,肠疝痛,瘧疾,脾肿,及来自白血病之腰腹神经痛,铅中毒。刺灸:针七分,灸五壮。(據铜人,甲乙)解剖:肌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血管:浅腹壁動脉,肠骨廻旋動脉。神经:肠骨下腹神经,肠骨鼠蹊神经。備考:十四经曰:“在腹结下三寸。”和语抄曰:“大横下四寸三分。”富永氏曰:“大横(乳線平脐)之 相似文献
15.
督脉为奇经八脉中之一经。起于下极之腧(即会阴),沿脊中而上,抵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一、长强部位:在尾闾骨尖端之直下。取穴法:伏而取之。(铜人、资生、聚英)主治症:慢性淋疾及痔疾,小儿搐搦惊癎,癫狂病,肠出血,小儿夜尿症,(?)陷,腰神经痛,勃起不全,腰部强急不可俛仰,大小便难,下痢,脱肛。刺灸:针二、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乃至二百壮。(人门曰:“针二分,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大成曰:“针三分,日灸三十壮。”说约曰:“针三分,灸三壮至百壮。”聚 相似文献
16.
17.
臑俞部位:在肩胛骨肩峰突起外端之後下际。(去肩贞一寸五分)取穴法:肩贞之直上一寸五分,自肩贞上按有骨,穴在骨下陷凹处。三才图会,甲乙,彙解曰‘举臂取之。’山崎氏、辰井氏曰:‘取於肩贞与秉风之间。’主治症:肩胛部及上膊部之神经痛、肩凝、肩胛关节炎、上肢之麻痹,中风,半身不遂。刺灸:鍼八分灸三壮。(聚英曰:‘铜人针八分,灸三壮。’甲乙曰:‘刺入八分,灸三壮。’)解剖:肌肉:棘下肌,僧帽肌,三角肌。血管:横肩胛动脉。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窝神经。 相似文献
18.
三十七阳辅部位:在足外踝上四寸,当腓骨上。取穴法:于足外踝之上缘上方四寸骨处之稍前方取之。主治症:腰神经痛,膝关节炎,腰部厥冷,全身神经痛,下肢神经痛。刺灸:针三分乃至七分,留十呼,灸三壮。(入门、说约曰:“针五分,灸三壮。”大成曰:“针三分,灸三壮。”聚英曰:“素注:针三分,又曰七分,留十呼: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甲乙曰:“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解剖:肌肉:长总趾伸肌,长腓骨肌。血管:前腓骨动脉之穿行枝,前胫骨动脉,腓骨穿行动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