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能够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采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3例恶性心律失常,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临床应用与术后治疗。方法明确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心衰、频发室早的患者,行ICD治疗。结果术后ICD工作正常,无误放电发生,患者心功能良好。结论明确ICD的应用适应证,植入ICD患者仍需要药物治疗,注意对植入ICD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临床应用与术后治疗。方法明确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心衰、频发室早的患者,行ICD治疗。结果术后ICD工作正常,无误放电发生,患者心功能良好。结论明确ICD的应用适应证,植入ICD患者仍需要药物治疗,注意对植入ICD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5.
6.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性猝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每年造成许多患者死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纠正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历史、适应证、手术选择、疗效及并发症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肯定了ICD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7.
8.
心脏性猝死(SCD)严重威胁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其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心室颤动(VF)和室性心动过速(V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SCD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于2007年6月20日为1例患者首次植入Medtronic公司生产的单腔ICD,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植一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反复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阿斯综合症)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安置植入型ICD患者监测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及心功能。结果:经8个月疗效观察,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正常。院内外共转律、除颤5次,其中1次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次为心室颤动,2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另1次为心房颤动心室快速反应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反复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阿斯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安置植入型ICD患者监测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及心功能。结果:经8个月疗效观察,ICD感知、起搏、转复除颤功能正常。院内外共转律、除颤5次,其中1 次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次为心室颤动,2 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另1次为心房颤动心室快速反应伴室内传导阻滞。8个月后患者心脏功能及除颤前后心肌酶谱无明显改变。结论:ICD对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转复的疗效是肯定的,能杜绝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所致的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1.
病例资料崔某、男、5 0岁。因活动后胸闷 10年 ,再发头晕 10余天于 2 0 0 0年 9月 30日入院。 1990年ECG :异常Q波 ;X线片 :心胸比率 0 .5 7。 1992年冠状动脉造影 :三支弥漫性病变。入院时BP12 0 6 6 mmHg,HR86次 min ,未闻杂音。UCG :LVDd 76mm、LVDs 6 8mm、LVEF2 6 %、FS13% ,室壁运动普遍减弱 ,下后壁明显 ,回声强、变薄、收缩期增率近于 0 ;X线片 :心胸比率 0 6 2。Holter:窦性心律、频发多源特宽型室性早搏、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异常Q波。 10月 17日坐在床… 相似文献
12.
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因阵发性心悸,晕厥反复发作5年伴双下肢水肿6个月,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Ⅱ度、频发多源成对及成串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于2001年12月26日在我院安装第三代,进行心衰纠正,临床症状缓解后于2002年月16日出院。后因气短、夜间喘息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5 于2002年12月9日在县医院住院治疗,12月15日晚9时关闭病房电灯开关时,ICD突然放电,患者紧张恐惧,急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清钾3.9mmol/L,血清钠142mmom/L。12月29日患者自觉心悸,随后ICD连续电击达20次,至12月3日,共电击73次。 相似文献
13.
1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因阵发性心悸,晕厥反复发作5年伴双下肢水肿6个月,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Ⅱ度、频发多源成对及成串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于2001年12月26日在我院安装第三代,进行心衰纠正,临床症状缓解后于2002年1月16日出院.后因气短、夜间喘息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5 d于2002年12月9日在县医院住院治疗,12月15日晚9时关闭病房电灯开关时,ICD突然放电,患者紧张恐惧,急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 ,6 7岁。因进行性加重心累、气促、双下肢水肿 5年 ,近 1月自觉症状加重 ,昏厥 2次入院。入院后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有频发室早 ,短阵室速 ,频率 170bpm ,超声检查全心扩大。临床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有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指征。局麻下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单极电极导线(TVLRV0 2Ventrifex公司生产 )。其顶端位于右室心尖部 ,测定起搏阈值 0 .5V ,阻抗 4 50 ,R波振幅15.6mV ,R波斜率 1.56V/s。用T波电击法诱发心室颤动后 ,分别以 2 0J、10J进行除颤测试 ,两次除颤均成功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方法。材料及方法:一例74岁的男性冠心病、阵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Ⅳ级,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180-190次/分伴血压下降、短暂意识障碍,并经3次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后,植入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予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方法分别将右室起搏除颤电极(Medtronic SPRINT6945)植入于右心室心尖部,右心房电极(Medtronic 6940)植入于右心房后上部,体外分别测试心房及心室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感知、电极阻抗)符合要求后,采用左侧腋前线切口,分离胸大肌及胸小肌间隙做起搏囊袋,将起搏除颤电极与除颤器连接后埋入囊袋内。在浅麻醉下经程控器T波电击诱发室颤二次(相隔10分钟),测定除颤阈值及阻抗,观察除颤效果及除颤后起搏工作情况。结果:手术植入成功。右房电极植入心耳时出现明显交叉感知,反复调整位置至右房后上方时符合要求。二次诱发室颤均经除颤器自动识别并除颤成功,测定除颤阈值为20J,阻抗为39Ω,诱发室颤分别为9秒、8秒,ICD充电3秒。除颤后DDD起搏60次/分。术中、术后患者血压、氧饱和度稳定,心衰无加重。结论:双腔ICD的植入过程较为复杂,心房电极的植入位置对避免交叉感知尤为重要,通常需将心房电极植入于右心房的后上方。双腔ICD增加识别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并明显减少误放电,DDD起搏方式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心动过缓患者。对于体型明显消瘦的患者起搏器囊袋可采用非常规的方法及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过程除颤阈法测定(DFT)的必要性及ICD治疗后的效果。方法:4例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两者兼有的男性患者(冠心病3例,扩心病1例)进行ICD治疗,ICD具有多项治疗和信息存储记忆功能,可通过体外程控仪随访体内资料进行分析和参数调整。结果:4例均成功植入,2例因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差未在术中进行除颤阈测定。随访4~30个月,平均12.4个月,2例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除颤治疗,其中1例术中未行DFT测定。术后24小时内发生电风暴,ICD进行ATP治疗后除颤成功。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而改善心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避免电解质紊乱是保证ICD有效治疗和减少放电次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性 ,5 4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 4年 (起搏器Pinnacle86 19B ,VVI型 )。半年前因晕厥经心电监测确诊为室速和室颤。服用乙胺碘呋酮每日 0 2 ,半年未再发生晕厥。停药2 0d后突然发生阿斯氏综合征入院。确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颤。于 2 0 0 0年 12月 31日植入抗快速心律失常起搏除颤器 (ICD) 72 2 3CX型号。电极导线为经静脉植入式除颤器电极 6 942型 (均为medtrovic公司产品 )。植入方法 :电极导线经左锁骨下腔静脉穿刺法送至右室心尖部。电极导线远端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体会和短期随访结果。方法:8例因反复发作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VT/VF)患者,5例植入单腔ICD、2例植入双腔ICD,1例植入三腔ICD,并应用药物治疗,随访半年~6年。结果:8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成功转复窦性心率,植入三腔ICD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三腔ICD除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以外,还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心源性猝死(SCD)的原因很多,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因此对SCD进行预防性治疗极为重要。当前,SCD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是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 ICD的临床应用ICD用于临床已有20多年,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改变,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十多年来组织进行了一系列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均强有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ICD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6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6例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6例ICD植入患者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73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6例患者均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ICD出现误识别和误放电3次,开启突发性识别后,随访12个月再未发现误放电现象。2例因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电风暴3次,经强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随访6~12月再未出现电风暴。3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明确诱因,预防和治疗诱因可减少ICD治疗次数。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术后加强随访、合理设置工作参数、配合药物治疗、积极预防诱因是保障ICD有效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