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了离子导入和月桂氮酮预处理以及两法合用对4种非甾体抗炎药吡罗昔康、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钠体外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对4种药物的离子导入增渗倍数分别为37.2、9.7、6.4和7.5,合用月桂氮酮增渗倍数分别增达97.2、20.2、17.0和12.1,说明两法合用具协同作用。且对解离型药物促渗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醋氯芬酸溶液经离体鼠皮的透过特性,寻找能有效增加醋氯芬酸渗透的促渗剂,用以开发醋氯芬酸经皮给药传递系统。方法测定醋氯芬酸在pH 2.5、3.6、5.0、6.8、7.4 PBS缓冲液中的饱和溶解度;采用水平扩散装置进行醋氯芬酸在pH 2.5、3.6、5.0、6.8、7.4条件下及在乙醇、丙二醇、卡必醇、桉叶油醇、松节油、油酸、氮酮等促渗剂作用下的经皮渗透实验;用HPLC法分析样品。结果随着pH值的增加,醋氯芬酸的溶解度增加,经皮渗透量也呈上升趋势;氮酮、油酸和松节油均可显著增加醋氯芬酸的经皮渗透,促渗顺序为氮酮>油酸>松节油,且主要通过增加表皮基质间的分配系数实现促渗效果。结论醋氯芬酸具有一定的经皮透过性,宜制成经皮给药剂型;油酸、油溶性氮酮可作为其有效的渗透促进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国产醋氯芬酸肠溶片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2 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交叉口服国产醋氯芬酸肠溶片 1 0 0mg和进口醋氯芬酸片 1 0 0mg,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醋氯芬酸浓度。用3p97程序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 ,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和生物利用度。AUC0 - 2 4 ,AUC0 -inf和Cmax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结果 :试验药和参比药的醋氯芬酸Cmax分别为 2 0±5mg·L- 1 和 2 0±6mg·L- 1 ;Tmax分别为 2 .7± 0 .5h和 2 .0±0 .5h;AUC0 - 2 4 分别为 5 5±2 6mg·h- 1 ·L- 1 和 5 2± 2 1mg·h- 1 ·L- 1 。试验药与参比药AUC0 - 2 4 之比和Cmax之比的 90 %可信区间分别为 92 .2 %~ 1 2 0 .7%和 91 .8%~ 1 1 8.9%。试验药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 1 2 %± 42 %。结论 :两种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生物等效性。试验药的生物利用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pH对利多卡因经皮渗透性的影响,用水平扩散池测定了盐酸利多卡因在不同pH值下通过离体人鼠皮肤的稳态流量(Jss)等参数。结果表明利多卡因游离碱和盐酸盐的经皮渗透性有明显差别,前者的稳态流量为后者的14倍,且滞后时间较短,稳态流量对pH作图呈“S”形曲线,pH接近pKa时稳态流量突增。由此可见,介质的pH值影响利多卡因的经皮渗透性,制剂中应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氢化可的松对酮康唑经大鼠皮肤透过性的影响。方法将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分别设置为空白乳膏组和氢化可的松乳膏组,大鼠剃除腹部的毛后分别涂空白乳膏和氢化可的松乳膏,每天1次,连续给药两周(2 g·d-1)。给药结束后取下所有大鼠的腹部皮肤,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比较酮康唑乳膏经两组大鼠腹部皮肤的透过性差异,采用HPLC法检测样品中酮康唑的浓度,将浓度换算得到渗透速率。结果酮康唑乳膏经氢化可的松组大鼠腹部皮肤和空白乳膏组大鼠腹部皮肤的渗透速率分别为(0.403+0.026)和(0.730+0.042)μg·cm-2·h-1,两组实验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Wistar大鼠腹部皮肤连续使用氢化可的松两周后,可能对皮肤组织产生了影响,从而引起酮康唑经皮透过的改变,导致酮康唑经皮透过量减少,渗透速率降低。这一结果提示,患者在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后再使用其他经皮给药制剂时可能需考虑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6.
龚梓初  林惠芬 《毒理学杂志》1990,4(4):225-226,224
三种动物离体皮肤,经不同时间-60℃冷冻贮存,两种农药8小时平均累计经皮渗透量随皮肤冷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冷藏8周的皮肤对~(35)S-杀虫单的经皮渗透量已开始成倍增长,冷藏12周的皮肤对~(14)C-二氯苯醚菊酯的渗透量也出现明显影响,与新鲜皮肤进行比较,经统计检验,冷藏8~12周的皮肤P<0.05。提示,单纯的皮肤冷藏不宜时间太长,最多不超过4周。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宜采用新鲜皮肤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7.
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发现在Langendorff大鼠心脏,灌流液中低钾、高钙、低镁所致再灌注性室颤发生率最高:钾、钙离子间交互作用也显著影响再灌注性室颤发生率和潜伏期。因此,可认为灌流液中钾、钙、镁离子的适宜比例是诱发Langendorff大鼠心脏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模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体闪烁法测定氚的经皮渗透行为,以氚经皮渗透速率的变化作为离体皮肤屏障功能的评价指标,体外释放试验表明,30%聚乙二醇200溶液中加入0.2%叠氮化钠可在短期内维持离体皮肤的屏障功能.试验时间超过7 d,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离体裸鼠皮肤-30℃贮存6个月内屏障功能未受影响,但贮存10个月则会受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桉油对川芎嗪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及其最佳浓度。方法采用V-C水平扩散池,以流通量为指标,观察桉油及其在真空条件下分馏得到的各馏分和不同浓度的桉树脑对川芎嗪透过离体大鼠皮肤的促进作用。结果各馏分中以2%浓度的69.5~70℃馏分的促透效果最好,与1%、2%桉树脑的促透效果相当。结论桉油主成分桉树脑对川芎嗪透皮起主要促进作用,并以(1.45±0.04)%的浓度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穿孔及离子导入时电场方向对分子型药物咖啡因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室扩散池方法,进行咖啡因饱和水溶液经人尸体皮肤被动扩散,电穿孔导入(指数衰减型脉冲,脉冲幅度为350 V,脉冲率为4次.m in-1,脉冲数为25,放电容量为22μF)、离子导入[0.25 mA.(cm2)-1,4 h]实验,考察电穿孔及离子导入对药物经皮渗透速率、累积经皮渗透量的影响,比较电穿孔与离子导入的促透作用。结果电穿孔与离子导入的咖啡因经皮渗透速率和累积渗透量均显著大于被动扩散。电场方向改变,电穿孔的促透作用无明显改变,离子导入的促透作用明显改变,正极离子导入的促透作用显著大于负极导入。在该实验条件下,外加脉冲的促透作用显著低于离子导入。结论与被动扩散相比,电穿孔和离子导入可显著增加分子型药物咖啡因的经皮渗透速率和累积渗透量。电场方向对电穿孔的促透作用无影响,而对离子导入的促透作用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给药池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来改变离子强度 ,考察了离子强度对奥旦西酮体外离子导入的影响 .实验中 ,药物的稳态流量随氯化钠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原因是由氯化钠引起的离子强度的增大导致了药物活度的下降 ,进而致使稳态流量减小 .此外 ,离子竞争的存在也是稳态流量减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细胞三烯(LTs)对食管癌Eca-109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LTs在食道癌发生发展中的相关机制。方法将食管癌细胞Eca -109株传代培养,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IADs)阿司匹林及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作用该细胞株后,以ELISA法和细胞计数法测定食管癌细胞的LTD4(LTs的亚型)的浓度和细胞数;再将LTD4作用于癌细胞后,以同样方法检测癌细胞数和VEGF水平;MTT法测定LTs对人食管癌Eca- 10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在阿司匹林(0.5-4.0mmol/L)和NS-398(25-200μmol/L)不同浓度的作用下,LTD4水平呈上升趋势,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呈现浓度依赖性; LTD4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并可明显降低VEGF水平。LTs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可有相反的作用。结论NSIADs在抑制COX-2途径的同时,促进了LTs的生成,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及VEGF的生成,提示LTs可通过非COX-2途径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电致孔和离子导入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潘妍  赵会英  郑俊民 《药学学报》2002,37(8):649-652
目的研究电致孔(EP)和离子导入(ION)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以水平双室扩散池的方法,研究电致孔与离子导入联合应用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并与单独使用离子导入或电致孔进行比较。结果 电致孔与离子导入联用比单独离子导入显著增加胰岛素的经皮渗透性(P<0.05),且高电压比低电压电致孔离子导入显著增加胰岛素的渗透速率(P<0.01)。胰岛素离子导入前,500 V电压,给90次脉冲(指数衰减脉冲,每次脉冲持续时间20~24 ms,3次·min-1),导致了透皮流速(Flux)的快速稳定增加。结论电致孔和离子导入联用能明显促进大分子胰岛素的经皮渗透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酮康唑经糖尿病和正常大鼠皮肤体外透过性的差异。方法利用扩散池(Franzcells)技术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酮康唑进行研究,将其制成凝胶剂、乳膏剂和软膏剂,比较其经糖尿病和正常大鼠皮肤的渗透吸收差异。结果酮康唑乳膏经糖尿病皮肤透过速率大于正常组,且糖尿病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过性差异的产生与糖尿病状态下皮肤自身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离子导入对降纤酶经皮渗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离子导入对降纤酶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利用水平式扩散池,对降纤酶进行离子导入透过大鼠皮肤和人尸表皮的渗透性试验,对电极极性、渗透介质的pH以及离子强度等影响进行考察。结果离子导入阳极转运时,在pH 6.4的磷酸盐缓冲介质中,降纤酶的表观经皮渗透系数为(1.2±0.4)×10-4 cm·h-1,明显高于阴极转运[(4.3±1.4)×10-5 cm·h-1];在pH 7.4磷酸盐缓冲介质中,降纤酶阳极离子导入经皮渗透量为(25±5)×10-14 mol·cm-2高于pH 6.4介质经皮渗透量[(15±4)×10-14 mol·cm-2]。结论离子导入阳极转运能够促进降纤酶的经皮渗透,电渗作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川芎挥发油的体外促透作用及机制。方法:超临界萃取川芎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成分,以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氟比洛济为模型药物,Franz扩散池法考察透皮特性,HPLC法测定大鼠皮肤中药物含量。结果:苯酞(91.15%)和萜烯(5.19%)组成的川芎挥发油具有显著的促透作用,但其强度低于同浓度的油酸;3%的挥发油具有最强的促透作用,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加,促透作用反而下降;透皮流量和皮肤滞留药量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川芎挥发油能显著增强氟比洛芬的透皮吸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角质层的结构,增加皮肤中的药物分配。其促透的物质基础可能是苯酞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川芎贴膏体外透皮试验用皮肤作比较研究,选择适宜亲水性成分的实验皮肤并对离体皮肤的前处理方法加以规范。初步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体外扩散试验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应用TP-5型智能透皮扩散仪,以川芎贴膏中盐酸川芎嗪为考察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比较不同种类离体皮肤及人工合成膜对川芎贴膏经皮渗透参数的影响。结果累积渗透量及透皮速率:硝酸纤维素膜>裸鼠>小鼠>大鼠>兔>硅橡胶>乳猪>蛇蜕;时滞:硅橡胶>硝酸纤维素>蛇蜕>小鼠>兔>裸鼠>大鼠>乳猪。结论硝酸纤维素膜可作为适宜亲水性成分盐酸川芎嗪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的理想皮肤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镁离子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钙化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获取 VSMCs,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细胞鉴定,后将VSMCs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高磷组、镁干预组。阴性对照组采用含10%胎牛血清培养,高磷组采用高磷培养基培养,镁干预组在高磷培养基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氯化镁,使镁离子终浓度分别为1、2、3 mmol/L(镁干预组1~3),刺激7 d后行钙化检测,测定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内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mRNA的表达。结果 高磷组和镁干预组VSMCs均有钙盐沉积,其钙含量均高于阴性对照组;镁干预组随镁离子浓度增大钙化结节逐渐缩小,除镁干预组1钙含量与高磷组无差异外,镁干预组2和镁干预组3均低于高磷组(均P<0.05)。VSMCs ALP活性和Cbfα1 mRNA的表达除镁干预组3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余组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镁干预组随镁离子浓度增大,ALP活性和Cbfα1 mRNA的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且均低于高磷组(P<0.05)。结论 镁离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磷诱导的VSMCs钙化和成骨样转分化,其可能是通过降低VSMCs中Cbfα1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3种溶剂对来氟米特离体皮肤渗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溶剂对来氟米特离体皮肤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渗透速率为指标,HPLC法测定来氟米特浓度,结果:乙醇对来氟米特皮肤渗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丙二醇和低浓度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I)对来氟米特的皮肤渗透影响不大,结论:3种溶剂都可用于来氟米特皮肤局部用制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下低频超声波介导透皮给药对人体皮肤组织的影响。方法 以 2 4例健康青年志愿者的双上臂作为试验区域 ,每个试验者两上臂同时涂抹 1geutecticmixtureoflocalanesthetics,10min后分别采用 0 .5、1W·cm-2 的能量进行低频超声 (2 0kHz )介导 ,介导时间 10min。每 5min测量两组镇痛起始时间 ,试验结束后观察皮肤组织的变化。结果 能量为 1W·cm-2 的低频超声组平均镇痛起始时间为 32 .75± 3.73min ,0 .5W·cm-2 组为 37.6 5± 3.2 4min。低频超声可使角质层间质增宽和疏松 ,0 .5W·cm-2 组未见组织学病理损害 ,1W·cm-2 组可见点状红疹 ,类似二度烫伤。结论 能量高可更快促进药物透过皮肤 ,但高能量可引起皮肤组织病理性损害 ,0 .5W·cm-2 组能量是比较安全的低频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