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乌桕、射干和巴豆油分别对3—甲基胆蒽(3—metycholanthrene)诱发小白鼠背部皮肤肿瘤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用药后42周,乌桕、射干和巴豆油组小白鼠背部皮肤的肿瘤发生率分别是30%,27%和70%,而对照3—甲基胆蒽组的小白鼠没有发生皮肤肿瘤。因此,我们认为:乌桕和射干为促肿瘤发生物质,它们的促肿瘤发生作用弱于巴豆油。  相似文献   

2.
巨噬细胞的分泌产物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噬细胞在体内担当得要的防御作用,但近来发现,它具有促进肿瘤生长和加速肿瘤转移的作用。有害效应主要是通过它的分泌因子所介导,其中活性氧自由基,花生四烯酸及肿瘤坏死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能够引起细胞DNA的损伤,促进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增加的表型,加速肿瘤细胞的转移。本文通过阐述这三种因子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来了解巨噬细胞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3.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TAM在甲状腺癌中的募集、对甲状腺癌预后的影响以及TAM相关信号通路在促进甲状腺癌增殖与转移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既往多认为,巨噬细胞是抗肿瘤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细胞群,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递呈肿瘤相关抗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从而清除肿瘤.但是近年来逐渐认识到,许多肿瘤问质中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并非发挥抗肿瘤作用,而是参与了肿瘤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过程[1-2].  相似文献   

5.
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胚胎时期卵黄囊组织,根据其活化的状态、发挥的功能以及分泌因子的不同,将其分为经典活化的M1型巨噬细胞和选择性活化的M2型巨噬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局部微环境改变时,M1和M2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其中极化的M2型巨噬细胞被认为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它通常由血液中单核祖细胞趋化至肿瘤组织,然后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诱导产生。而转录因子、细胞表面标记、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标志物常被用来对其进行鉴定。近年来,TAM作为肿瘤研究中的热点,已经被证明在促进肿瘤生长、血管生成、肿瘤侵袭、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耐药/耐放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是浸润在肿瘤细胞周围的巨噬细胞,主要分为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M1型)和交替激活的巨噬细胞(M2型)两大类,总体呈现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M2型巨噬细胞表型。随着对机体免疫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TAM具有高度可塑性,可随着肿瘤微环境的变化而相互转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阶段都起着非...  相似文献   

7.
嗜巨噬细胞型HIV-1株在HIV-1传染后开始阶段形成病毒血症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种选择在病毒侵入人体并被载运到淋巴组织.目前至少有三种β类趋化因子受体在HIV-1病毒侵入中起到辅助受体的作用.CXCR-4是HIV-1入侵T细胞并引起合胞体诱导(SI)的生物学行为.CCRS和并不十分常见的CCR3或CCR2b参与HIV-1进入嗜巨噬细胞型并引起嗜巨噬细胞型生物学改变.为了研究皮肤移植块物感染HIV-1,作者在体外用培养的鼠的皮肤、鼠的半耳和人的皮片过程中,DCs快速从皮肤的移植块中迁移,然后利用这一系列模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HIV-1感染早期发生的细胞学机制).用人体皮肤移植块作为皮肤或粘膜HIV病毒感染选择性的模型,用嗜巨噬细胞型HIV-1病毒感染擦伤的表皮.皮肤感染后用  相似文献   

8.
转移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关键临床事件,目前针对转移高发人群仍缺乏有效的筛选与诊疗手段。免疫治疗显著提高晚期肺癌疗效,提示其有望突破肺癌转移防治的瓶颈。巨噬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的发生与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从固有免疫角度丰富肿瘤免疫治疗的手段。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巨噬细胞在机体的不同器官被肿瘤细胞驯化出不同的“状态”而有利于肿瘤的发展与转移。因此,靶向巨噬细胞防治肺癌转移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靶向巨噬细胞的增殖、招募、极化、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等阶段,开发单克隆抗体及小分子抑制剂是抗肺癌转移新药研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荣荣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1):745-748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通过分子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扩散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作为肿瘤微环境中数量最多的炎症细胞群之一,在肿瘤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肿瘤细胞通过释放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招募巨噬细胞,并使其向M2型巨噬细胞类似的特性发展。同时,巨噬细胞释放多种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血管新生、迁移、侵袭、侵入血管并最终形成远处转移。TAMs在肿瘤组织中的密度与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以TAMs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相关研究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根据TAMs的作用机制,以TAMs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策略是抑制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招募、TAMs生存能力、TAMs表型即由M2型转化为M1型的重塑。本文就TAMs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既往多认为,巨噬细胞是抗肿瘤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细胞群,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呈递肿瘤相关抗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从而清除肿瘤。但是近年来逐渐认识到,肿瘤间质中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并非发挥抗肿瘤作用,而是参与了肿瘤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的过程,尤其是与肿瘤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因此,研究TAM在肿瘤进程中的功能状态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TAM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1TAM的来源自从Rudolf Virchow首次发现肿瘤组织中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后,有学者由此…  相似文献   

11.
乳腺恶性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和 治疗监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乳腺恶性肿瘤,17例乳腺良性肿瘤,39例健康成年人进行血清CA15-3,CA19-9,CA24-2,CA125和CEA5项指标的监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把CA19-9和CA24-2组合起来进行检测。阳性率可达80.2%,手术和化疗均可使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下降。结论:肿瘤标志物不同方式的联合检测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监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增强癌细胞内自由基反应抗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简  孙存普 《癌症》1994,13(4):297-298,321
本实验研究了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C)-血卟啉衍生物(HPD)-激光及DDC-放射线的抗癌作用。其结果表明,DDC可显著地提高HPD-激光的抗癌作用,使癌细胞死亡率从15.9%提高到92.9%(P<0.01)。对荷瘤小鼠,先给DDC也可提高其疗效。用ESR法,自旋捕捉剂与自由基清除剂研究的结果证明,DDC提高HPD-激光的抗癌作用与增强癌细胞内自由基反应有关。DDC亦可提高r射线射的癌细胞。  相似文献   

13.
体外实验中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金克炜 《癌症》1996,15(2):115-117
利用小鼠肺腺癌细胞母系与巨噬细胞混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及3H-TdR掺入,观察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共培养12小时时,巨噬细胞呈活跃状态包绕瘤细胞,瘤细胞的细胞溶解率在共培养12及24小时时分别为72.5%和93.8%,表明,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有抑制和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93年11月至1995年1月18例小儿恶性肿瘤病人接受异环磷酰胺为主的化疗共38个疗程,异环磷酰胺剂量为每次1.3~1.7g/M2×5天,同时每天给予每克异环环磷酰胺1.2g美斯纳及水化、碱化,结果表明异环磷酰胺在上述用法时较为安全,可以避免主要毒性反应一出血性膀胱炎,骨随抑制时间较为短暂,未发生致死性感染,无明显肝脏毒性作用。3~12个月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异环磷酰胺对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危及肾母细胞瘤有明显效果,并在环磷酰胺抗药时仍有效。  相似文献   

15.
李明松  袁爱力  刘思德 《肿瘤》1999,19(5):280-283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 C)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否预防裸鼠移植瘤发生及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方法 联合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M C S F)及白介素4( I L4)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培养出 D C;人大肠癌细胞系 L O V O 细胞的肿瘤抗原粗提物刺激 D C; D C激活同源的 T 淋巴细胞; D C激活的 T 淋巴细胞预防性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随后接种的人大肠癌细胞系 L O V O 移植瘤发生率;观察 D C 激活的 T 淋巴细胞抑制已接种于裸鼠的人大肠癌细胞系 L O V O 移植瘤生长。结果  D C 体外激活的 T 淋巴细胞明显能预防裸鼠人大肠癌细胞系 L O V O 移植瘤发生(预防组 10% , 对照组 100% , P< 0001); D C 体外激活的 T 淋巴细胞抑制该移植瘤生长〔对照组、治疗组 及加强 治疗组 肿瘤 大小分 别为 873m m 2 ±19m m 2 、569m m 2 ±17m m 2 、361m m 2 ±26m m 2 , P< 005 及 P< 001〕。结论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 D C体外诱导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不仅能预防人大肠癌细胞系 L O V O 裸鼠移植瘤发生,而且能抑制该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16.
17.
乳腺肿瘤组织中血管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形成在乳腺肿瘤生物学特征判定中作用及其与VEGF表达和CDPI血流检出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03例乳腺肿块行CDPI血流检测,术后切除标本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乳腺肿块CDPI血流检测阳性率83.5%(86/103),其中乳腺癌占76.7%(66/86),良性肿块为23.3%(20/86);乳腺癌组织VEGF表达水平远远高于良性肿块,且LN^ 组高于LN^-组(P<0.05)。乳腺癌中VEGF表达率与CDPI血流检出率趋于正相关变化。结论:血管生成增多与乳腺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检测VEGF和CDPI对判定肿瘤内血管形成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国辉  朱少立 《癌症》1992,11(4):299-301
从1989年10月至1990年应用微波外科治疗肝肿瘤116例,其中95例,在游离肝叶后,顺着预定的肝切除线逐点作肝组织凝固,然后沿着凝固线作肝切除术。另21例中因肿瘤较大或侵及主要肝内管道而不能切除17例,因合并重度肝硬化而不宜作肝切除术4例。作根治性肝切除的52例AFP阳性中,术后AFP降至正常者28例,明显下降但未降至正常18例,其余6例术后AFP再度上升。原发灶切除而卫星灶作微波凝固术的14例中AFP阳性9例,术后AFP均降至正常。17例单纯作微波固化术,AFP降至正常4例。微波外科在肝肿瘤手术中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王广秀  浦佩玉  刘旭文 《肿瘤》1999,19(4):213-215
目的探讨MLT体内抗胶质瘤作用。方法观察荷C6鼠胶质瘤大鼠接受MLT治疗后肿瘤大小,生存期,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MLT治疗后C6胶质瘤生长延缓,荷瘤大鼠生存期延长,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结论MLT有一定抑瘤作用,值得进一步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20.
肿瘤患者血中多胺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丽儿  陈富嫦 《癌症》1992,11(5):356-358
本文报告肿瘤患者(81例),非肿瘤病人(36例)及正常成人(34例)血中多胺的测定结果,表明肿瘤患者血中的多胺总量高于正常人(P<0.01)及非肿瘤病人(P<0.01),精胺、精脒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非肿瘤病人与正常人血中多胺总量无明显差别(P>0.05)。提示血中多胺测定对癌症早期辅助诊断具有一定意义。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重现性好,准确度高,采血量小,快速,是测定全血中痕量多胺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