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Lipo-PGE1对肠道瘀血后再灌注微循环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瘀血再灌注组、Lipo-PGE1组和假手术组.通过阻断门静脉45 min、再灌注60 min制作小肠瘀血再灌注模型.Lipo-PGE1组在门静脉夹闭前10 min、夹闭后即刻和开放后10 min静脉注入Lipo-PGE1 0.2 μg,瘀血再灌注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假手术组不夹闭门静脉.再灌注后60 min观察回肠肠系膜微循环开放情况和出血灶数,取回肠段作病理检查.结果:急性瘀血再灌注后,瘀血再灌注组肠系膜微循环开放率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毛细血管周围出血灶数明显增多,Lipo-PGE1治疗组较瘀血再灌注组开放率明显升高,但毛细血管周围出血灶数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病理检查示瘀血再灌注组Chiu分级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而用Lipo-PGE1组Chiu分级较瘀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结论:Lipo-PGE1的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肠道瘀血再灌注后微循环血流状况,减轻肠道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的肠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远端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仅做肝门分离;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肝¨阻断法(Pringle's法)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远端顸处理组(RIPC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10 min,再灌注10 min,然后同IR组.分别取门静脉血清测肝酶(ALT、AST)、内毒素;取肝、肠组织分别作病理学检查、MPO活性测定;取肝组织作免疫组化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测定.结果:RIPC组较IR组:①血清ALT、AST、内毒素减少(P<0.05);②肝和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MPO活性降低(P<0.05);③肝组织内TNF-α和ICAM-1表达减少.结论:对大鼠肠的缺血预处理可以发挥远端预处理作用,减轻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减少肝脏前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聚集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 tablets,GSH)预处理对小肠淤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分为:淤血组(CG组)、实验组(PG组)和假手术组(SG组)各10只。CG组、PG组阻断门静脉35 min建立小肠淤血性损伤模型;SG组不阻断门静脉。于门静脉阻断前,PG组泵入0.15 g/kg GSH溶液1 ml,CG组和SG组各泵入生理盐水1 ml。各组于建模后24 h分别取门静脉血测定内毒素,心脏取血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取末端回肠组织做肠黏膜病理检测。另取10只正常Wistar大鼠的血液及小肠标本作为各组0 h时间点的数值。结果:CG组肠黏膜出现明显损伤,内毒素、MDA及TNF-α浓度均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与CG组比较,PG组肠黏膜损伤显著减轻,内毒素、MDA及TNF-α浓度均显著降低,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GSH预处理对小肠黏膜淤血性损伤可产生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丹参及缺血预处理对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Wistar大鼠实验,研究丹参,缺血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无创血管夹夹闭肝门静脉,肝动脉30min,随后开放血管夹60min,造成肝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的模型。然后测定ALT、AST、LDH,丙二醛和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丹参组及缺血预处理组的实验指标均明显好于肝热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结论 丹参及缺血预处理对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复方丹参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注 (ischemia- reperfusion,I/ R)过程中复方丹参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 (SMA)夹闭 1h后松夹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动物模型。将 4 2只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复方丹参治疗组。假手术组分离 SMA但不夹闭。余各组分别于缺血即刻、缺血 1h和再灌注1h3个时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小肠 ICAM- 1表达 ,同时检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组织水含量等指标 ,并行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ICAM- 1蛋白表达在缺血再灌注组肠缺血 1h及再灌注 1h组较假手术组、复方丹参治疗组增多 (P<0 .0 5 ) ,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时升高 (P<0 .0 5 )。HE染色显示 ,I/ R损伤后 ,复方丹参治疗组肠屏障功能损伤较缺血再灌注组减轻。结论 :肠缺血再灌注时肠血管内皮细胞 ICAM- 1表达增加 ,由此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活化可能是肠粘膜上皮损伤和肠通透性增加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复方丹参通过抑制 ICAM- 1的表达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对于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11组:假手术组(sham)、肠缺血45 min再灌注15 min组(I45R15)、I45R30、I45R60、I45R180、I45R360、和相应时间点的leptin(0.2 mg/kg)治疗组,每组9只.检测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肠缺血再灌注组血清中TNF-α随着时间变化显著升高,IL-10水平也高于假手术组(P<0.05),病理显示肠道明显损伤;与肠缺血再灌注组相比,Leptin治疗后血清中的TNF-α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小肠组织损伤明显减轻(P<0.05).结论:Leptin可通过下调血清中TNF-α、上调IL-10水平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肠道的局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环磷酰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额顶部皮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环磷酰胺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环磷酰胺预处理组均采用石蜡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模型.环磷酰胺预处理组于缺血前5 d给予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剂量为12.6 mg/kg,1次/d,共6次.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额顶部皮质ICAM-1表达,细胞化学法检测MPO活性、SOD和M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 假手术组未见ICAM-1表达,缺血再灌注组ICAM-1表达明显增加,环磷酰胺预处理组ICAM-1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假手术组MPO活性呈较低水平,缺血再灌注组MPO活性明显增加,环磷酰胺预处理组MPO活性较缺血再灌注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缺血再灌注组MDA含量较假手术组增加.环磷酰胺顸处理组MDA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降低;缺血再灌注组SOD含量较假手术组降低.环磷酰胺预处理组SOD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增加,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环磷酰胺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 环磷酰胺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炎症级联反应及氧化性损伤抑制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番茄红素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健康清洁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番茄红素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每组16只.番茄红素组予以番茄红素10 mg/kg连续灌胃5d,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离肠系膜上动脉,番茄红素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以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再灌注4h后,各组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和回肠标本,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小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以及小肠组织病理学Chiu's评分.结果 番茄红素组小肠组织病理学Chiu's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但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番茄红素组小肠组织TNF-α、IL-6、MPO及血清SOD、DAO和MDA明显优于缺血再灌组(P<0.01),而小肠组织TNF-α、IL-6、MPO及血清DAO、SOD、MDA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番茄红素预处理能有效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袁勇  郭皓  张毅  甘平  周东  陈嘉勇 《重庆医学》2011,40(24):2410-2412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Po)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健康无特殊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组:假手术组;IR组:缺血-再灌注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45 min,再灌注2 h;IPr组:缺血预处理组,分离SMA后给予3个循环的缺血及再灌注各2 min处理余同IR组;IPo组:缺...  相似文献   

10.
黄芪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黄芪给药组(AM组),制作常温下大鼠部分肝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SO组大鼠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左肝血流,其余各组分别于再灌注30min、60min、120min3个时点取血、肝组织。测定各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IR组血浆AST、ALT、LDH水平,肝组织MPO活性、ICAM-1分子表达较SO组升高(P<0.05),AM组血浆AST、ALT、LDH水平,肝组织MPO活性、ICAM-1分子表达较IR组显著下降(P<0.05),且病理改变较轻。结论:黄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血窦内皮细胞ICAM-1分子表达增加,由此介导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活化可能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黄芪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经阴道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患者声像图进行分析,观察盆腔内血管分布,测量扩张静脉的内径及血流速度,观察血管立体结构形状、分布范围,综合判断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盆腔静脉曲张患者盆腔静脉内径约为4.011.0mm,轻度曲张12例、中度曲张16例、重度曲张14例,三维彩色多普勒成像可以直观地显示盆腔血管立体结构,立体感强烈,可视范围大。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对盆腔静脉的检查具有诊断准确率高,安全、无痛苦、无创伤和经济方便等优点,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并发严重循环充血时急性肾小球肾炎 (AGN)的心肌酶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5 2例无并发症的AGN和 1 7例并发严重循环充血状态的AGN患儿血中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乳酸脱氢酶 (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无并发症的AGN患儿CK、CK -MB、LDH、αHBDH、AST与正常健康儿童对照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并发严重循环充血状态的AGN患儿CK、LDH及AST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儿童 ,而CK -MB及αHBDH仍在正常范围。结论 :测定血清心肌酶对判断AGN是否并发严重循环充血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盆腔淤血综合征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血流特点。结果本组65例中,盆腔双侧静脉扩张48例(73.9%),其中以左附件区扩张较右侧明显者44例(67.7%),伴有子宫肌层静脉扩张22例(33.8%),患者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子宫或附件丛状、串珠状暗区,彩色多普勒显示为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为低速静脉血流频谱。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单、无创、分辨率高、对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本病的首选和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燕  张呈艳 《吉林医学》2009,30(17):1918-1919
目的:观察保守治疗方式对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搜集采用保守治疗的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患者26例,观察分析其效果。结果:所有随访26例患者,均应用保守治疗,其中16例症状消失,7例症状减轻,3例无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88.4%,治愈率为61.5%。结论:保守治疗对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有较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纤维胃镜检查诱发胃粘膜充血水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纤维胃镜、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纤维胃镜检查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人和动物的胃粘膜的变化。结果表明:纤维胃镜检查可迅速诱发胃粘膜充血和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卵巢静脉栓塞介入联合中药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收集番禺疗养院和番禺中心医院60例确诊盆腔淤血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行介入卵巢静脉栓塞加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用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均为3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盆腔淤血征程度,发病年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及复发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未愈率及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结论:两组治疗方式中以卵巢静脉栓塞后加用中药治疗初始疗效肯定,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手段.对照组纯中药治疗费用低廉,不良反应少,治疗方便,但存在疗程长,易复发等弊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肺淤血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的发生率及分析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肺超声在腹透患者容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98例腹透患者按B线数目分两组,无或轻度肺淤血组(B线≤15)和中重度肺淤血组(B线>15),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淤血发生的危险因素.x2检验比较以肺超声及下肢水肿评估容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分析B线数目和血B型尿钠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肺淤血发生率52.0%,中重度者达37.8%.与无或轻度肺淤血组相比,中重度肺淤血组糖尿病、肺动脉高压和NYHAⅢ~Ⅳ级者较多,而血白蛋白、钙磷乘积较低(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及肺动脉高压是肺淤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下肢水肿者83.3%存在肺淤血,而肺淤血者仅39.2%存在下肢水肿(Kappa<0.4,P<0.01).B线数目和血B型尿钠肽水平显著相关(r=0.692,P<0.01).结论 腹透患者肺淤血发生率高.肺淤血的发生与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及肺动脉高压有关.下肢水肿预测肺淤血准确度低.肺超声或有助指导容量超负荷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阴道超声检查的89例临床拟诊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患者及同期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的231例健康育龄妇女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超声表现子宫轻度增大,迂曲、扩张的盆腔静脉呈串珠样或蜂窝状,静脉内径(0.66±0.13)cm,CDFI示红蓝相间的彩色团状血流信号,部分呈"蚯蚓"状或相互连接成"湖泊"状,内为连续、低速血流,流速为(7.72±2.99)cm/s,对照组盆腔静脉内径(0.35±0.15)cm,流速(9.85±0.52)c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对于盆腔静脉的检查具有安全、无创、可重复等优点,在辅助盆腔淤血综合征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韦成厚  朱国平 《海南医学》2010,21(3):21-22,32
目的探讨输卵管绝育术后盆腔瘀血综合征(PC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输卵管绝育术后PCS54例,随机分为两组,腹腔镜手术组30例(A组),药物治疗组24例(B组),通过术后随访,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治愈率为73.3%(22/30),好转率为20.O%(6/30),无效率为6.7%(2/30),总有效率为93.3%(28/30);B组,治愈率为0,好转率为20.8%(5/24),无效率为79.2%(19/24),总有效率为20.8%(5/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视腹腔镜手术较药物治疗PCS有明显的效果优势,可作为治疗PCS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