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二次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毁损术后再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靶点选择、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I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3例毁损术后的PD患者行DBS手术,其中7例曾行单侧苍白球毁损术(posteroventralpallidotomy,PVP),5例曾行单侧丘脑毁损术,1例曾行双侧丘脑及左侧苍白球毁损术。DBS的靶点包括单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6例,单侧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intermediatnucleus,Vim)1例,双侧STN4例,一侧STN及对侧苍白球(globuspallidusinternus,Gpi)2例。结果DBS对毁损术后的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单侧毁损术后行双侧DBS效果最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5),无新的手术合并症。结论曾行毁损术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并可减少药物用量,不加重原有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别应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和苍白球毁损术(posteroventralpallidot-omy,PVP)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对照研究DBS和PVP对PD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1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同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26例患者进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经过至少6个月的随访并行UPDRS评分。结果11例同期进行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及26例分期进行双侧苍白球毁腹后部毁损术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DBS手术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评分下降程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侧同期DBS是目前治疗PD相对较好的方法,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改善中轴症状,在治疗中晚期PD患者方面较PVP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方法 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 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脑出血发牛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DBS、PVP及Vim毁损术靶点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5%、3.6%及3.3%,前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后两者.结论 高血压病史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并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观察单侧双靶点毁损对偏身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MRI定位,微电极技术术中对靶点行功能确认,对5例偏身性肌张力障碍患施行脑立体定向病变肢体对侧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腹外侧核联合毁损术治疗。结果 5例患术后运动功能显改善。结论应用单侧双靶点毁损治疗偏身性肌张力障碍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myoclonus dystonia syndrome,MDS)的长期疗效。方法对3例MDS患者行DBS治疗,并进行术后随访。采用UMRS(unified myoclonus rating scale)肌阵挛量表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urke-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BFMDRS)评价治疗效果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组患者采用丘脑腹外侧中间核DBS,开启刺激后,患者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者因在术后第30个月开始出现新发部位的严重肌张力障碍,后加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术。平均随访64.7个月,肌阵挛平均改善99.1%,肌张力障碍量表运动评分平均改善85.3%,功能障碍评分平均改善78.8%。经长期随访患者疗效稳定。结论 DBS对MDS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深部脑刺激术( DBS)和脑内核团毁损术在Meige综合征(M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例患者术前均采用Burke - Fahn - 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BFMDRS),1例MS患者行双侧苍白球内侧核(GPi) DBS手术治疗,1例患者行单侧GPi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 行双侧GPi - DBS患者术后随访1年改善达83.7%(BFMDRS评分由术前的22.5分减少为4分),随访2年改善率达69.1%左右(BFMDRS评分由22.5分减少为6分),疗效较为稳定.1例行立体定向右侧GPi毁损术,术后1周疗效明显,BFMDRS从28分减少到6分,改善达78.6%;术后3个月BFMDRS评分为15分,改善率为46.2%,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症状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双侧GPi - DBS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Meige综合征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能接受DBS手术的患者,行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手术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脑深部刺激术和毁损术在双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优缺点。方法69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其中同期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11例,同期一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另一侧STNDBS3例,分期一侧PVP或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另一侧STN或VimDBS9例;分期双侧PVP或Vim毁损术41例,同期双侧PVP5例。平均随访9.3个月。结果UPDRS评分显示刺激术和毁损术均能显著改善对侧肢体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症状,双侧刺激术还能改善步态和姿势症状,但双侧毁损术可加重语言、吞咽及流涎等症状,并发症较高。结论双侧DBS是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病人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应严格慎重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再行对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应用MRI及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行对侧STN-DBS,在STN-DBS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20例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1周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P<0.01),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择期行对侧STN-DBS安全且可行。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总结帕金森病的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疗效。方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0例。对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在手术靶点选择、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早期进行的100例手术患者比较。结果: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毁损术能提高手术疗效;对靶点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和座标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减少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适当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能减轻电极与脑组织粘连,减少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帕金森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46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了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其中震颤型20例和僵直迟缓型26例。采用“关状态”UPDRS Ⅲ评分对术后1月和术后1年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分析结果。结果 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对两组患者运动症状的近期改善率平均为59%和56%.经一年随访分别下降为54%和17%。结论 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稳定地改善震颤型帕金森病.而对僵直迟缓型帕金森病的疗效不稳定,远期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经历了苍白球毁损术,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苍白球毁损术的复兴。深部电刺激术的出现,使得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向着丘脑底核刺激的方向发展,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的疾病症状:震颤、僵直、运动缓慢、异动症及中线症状均有益。靶点的定位方法最初标准脑图谱法、微电极记录术的引入,使得靶点的定位进入细胞水平,高场强核磁共振的出现,使得靶点的定位更加直观和个体化。  相似文献   

12.
苍白球腹后外侧部位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6月至1995年3月采用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1例,年龄39~70岁,病程2~11年,所有病例均按Matsumoto分级,全部病例经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后震颤症状消失,其中8例加用了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Vplp毁损术能消除帕金森病人对侧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全部症状,面部表情明显改善,且没有Vim毁损术后出现的智能损害,作者强调术中电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苍白球或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毁损术后复发或出现新症状而行DBS治疗的33例帕金森病的临床资料。DBS后6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运动功能(UPDRS Ⅲ)评分和生活能力(UPDRS Ⅱ)评分、H-Y分期、简明精神量表评分(MMSE)以及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评估疗效以及用药情况;记录刺激频率、脉宽、电压、阻抗,并计算刺激能量。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8.25年,未出现言语障碍、眼球活动障碍、偏瘫、颅内出血或梗死、癫痫发作、颅内感染病例,无硬件故障;5例因电池耗竭行脉冲发生器置换术。DBS后6个月,UPDRS Ⅲ评分、UPDRS Ⅱ评分、H-Y分期、LED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MMSE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和非毁损侧相比,毁损侧肢体震颤评分改善率明显增高(P<0.05),但僵硬评分改善率、运动迟缓评分改善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和非毁损侧相比,毁损侧刺激电压和刺激能量明显降低(P<0.05),但刺激频率、脉宽和阻抗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PD病人神经核团毁损术后复发或出现新症状,DBS是安全、有效的,毁损侧DBS后电刺激所需能量及电压更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随访效果和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刺激术(DBS)为主要术式的帕金森病(PD)外科治疗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早期效果较为满意,随着PD病情进展,远期效果有所下降,丘脑腹中间外侧核毁损术对震颤效果理想。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DBS是目前PD最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较毁损术安全、有效,常用的靶点是丘脑底核,双侧同期或分期DBS治疗的并发症也很少,这是DBS的最大优点。  相似文献   

16.
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是伴随着对基底节环路的深入了解和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极刺激术(DBS),其治疗机制在于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活跃这样一个假设,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确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患病率综合世界各国资料在10~405/10万人之间,我国的PD患病率为81/10万,发病和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外科治疗PD取得了较大进展。毁损术曾经是PD治疗的最主要方法,随着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出现,有逐渐被后者取代的趋势。目前PD常用的毁损靶点主要是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其中Vim对震颤的控制效果最为理想,对肢体僵直仅有轻度改善,对其他症状无效;双侧Vim毁损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已被摒弃。苍白球毁损术(PVP)对症状的改善比较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帕金森病(PD)苍白球和丘脑毁损术的手术方式选择与手术效果关系。方法:对213例PD患者进行了221次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临床分型;震颤型17例,僵直型38例,震颤僵直型158例,其中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171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21例;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8例;同期双侧PVP5例,分期双侧PVP8例。结果:术后UPDRS评分发现上述各种术式在“关”状态下和“开”状态下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为50.8%-60.8%和28.7-36.6%,但以多靶点毁损术为佳。同期双侧PVP发生明显构音障碍,吞咽困难1例,结论:应根据不同症状选择不同术式,PVP对僵直、“开-关”现象、异动症,肢体无力及肌肉酸痛效果较好,震颤效果略微差一些,对运动迟缓、连带动作、语言发音也有一定改善率,但对平衡,步态及姿势等轴性症状效果较差。甚至个别症人术后步态障碍加重。Vim毁损术对震颤效果最为理想,同期双侧PVP手术易产生并发症,应慎重采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后再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2例单侧PVP术后症状再次加重的PD患者实施STN-DBS手术,其中4例行毁损灶对侧的STN-DBS,8例行双侧STN-DBS。结果STN-DBS对本组12例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双侧STN-DBS的效果尤为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1),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中电生理记录显示毁损灶同侧的细胞放电明显低于正常情况。结论曾行单侧PVP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可减少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并探讨立体定向毁损颅内不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出现小脑体征与手术灶关系。方法:随机抽出颅内3个不同靶点毁损治疗PD共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Leksell定向仪,选择常规靶点。结果:丘脑外侧苍白球(VpLp)毁损术后一周以上出现小脑体征者占3.3%,在丘脑腹测中间校(Vim)毁损出现小脑体征者占6.6%。而毁损丘脑腹外侧核(VL)出现率最高。结论:毁损灶越靠近丘脑脑底部,术后出现小脑症状的发生率越高,说明走向毁损灶的位置与小脑症状的出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