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外科上肢手术,经斜角肌肌间沟是临床主要的穿刺阻滞路径。传统的做法是根据体表的解剖标志或筋膜皱襞定位,进针后寻找“异感”,然后注射麻醉药物;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被认为是“金标准”,但是与前者相同的是均为盲探法,不能完全避免对神经的损伤;而超声显像能够实时显示人体解剖结构,可以明确定位神经,在近乎直视下进行神经阻滞。本文就此进行研究探讨,评价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外科上肢手术,经斜角肌肌间沟是临床主要的穿刺阻滞路径.传统的做法是根据体表的解剖标志或筋膜皱襞定位,进针后寻找"异感",然后注射麻醉药物;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被认为是"金标准",但是与前者相同的是均为盲探法,不能完全避免对神经的损伤;而超声显像能够实时显示人体解剖结构,可以明确定位神经,在近乎直视下进行神经阻滞.本文就此进行研究探讨,评价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星  蔡卫荣 《当代临床医刊》2020,(2):142-142,15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5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给予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实验组(25例,给予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优良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方案,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案。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前,两组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骨膜时、手术结束时、术后10 min,观察组的HR、SBP、DB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时,观察组的ACTH、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86-3287
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行上肢手术的78例患儿,均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传统体表定位)和研究组(超声引导定位)各39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1)研究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0%(39/39),对照组为82.05%(32/39),研究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0.26%,P<0.05)。将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将2008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100例上肢手术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麻醉疗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以及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Hormer综合征及2例声音嘶哑。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显著,成功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57-259
81例择期单侧上肢手术患者分为A、B、C三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B、C三组患者分别给予0.25%、0.375%和05%的罗哌卡因各30ml,观察三组患者注入麻醉药物后15min和30min各部位神经痛觉阻滞情况,统计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并比较对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麻醉15min后,A组患者各部位神经发生痛觉阻滞的人数明显低于B组和C组,A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较B组和C组长,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恢复时间明显较B组和C组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麻醉30min后,三组患者各部位神经发生痛觉阻滞的人数和总麻醉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0.375%的罗哌卡因30ml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且在一定范围内可延长阻滞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
程东群 《临床医学》2012,32(8):101-101
超声技术目前在临床各个领域有广泛用途,近几年在国内部分医院应用于临床麻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与经验[1],目前在麻醉领域应用超声定位行神经丛阻滞和深静脉穿刺两项技术操作,已具有较成熟的技术规范和临床实践经验[2].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国内部分学术刊物上已刊登一定量的学术论文,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3].  相似文献   

10.
11.
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呈增加趋势。而对该种手术采用的麻醉方法较多。近 2年来 ,作者对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 ,并与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和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随机选择锁骨骨折须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人 6 0例 ,年龄 2 1~ 6 3岁 ,体重 4 0~10 0kg ,手术前无严重的呼吸、循环系统疾患或严重肝肾疾病 ,ASAⅠ~Ⅱ级 ,采用随机双盲法 ,将病人分成三组 ,每组 2 0例。Ⅰ组为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组 ;Ⅱ组为单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超声引导的作用.方法:随机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聊城市茌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术前随机抽签分为超声组和盲穿组,各61例.超声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盲穿组凭经验盲穿,需统计比较两组麻醉指标、不良事件、体征以及麻醉优良率.结果:超声组...  相似文献   

13.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是否需要找异感在临床上有不同的意见,笔者将找异感和不找异感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莫志伟 《浙江临床医学》2001,3(5):306-306,308
我院近年用肌间沟臂丛与C4横突联合阻滞做锁骨骨折手术38例 ,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38例 ,男25例 ,女13例 ,年龄15~68岁 ,体重32~76公斤 ,其中4例患者肺挫伤合并血胸及肋骨骨折 ,均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二、麻醉方法 (1)定位 :患者平卧 ,患侧肩下垫薄枕 ,头偏健侧 ,显露患侧颈部 ,按颈丛阻滞法找到C4横突的体表标志 ;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摸到前斜肌、中斜肌的肌间沟 ,从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的交点为臂丛穿刺点。 (2)穿刺注药 :皮肤常规消毒 ,左手食指触清C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的肥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感组和超声定位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阻滞情况、以及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定位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异感组(P<0.01),超声定位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情况也明显优于异感组(P<0.01),麻醉效果超声定位组优于异感组(P<0.01).结论 超声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肥胖患者起效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臂丛神经阻滞是常用于外科上肢手术的麻醉方式,经斜角肌肌间沟进针是临床主要的穿刺路径。但小儿进行上肢手术行臂丛阻滞时,常因年龄小而不配合导致临床操作困难,麻醉效果不满意且并发症较多。本组对我院36例上肢手术患儿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8 5~ 2 0 0 2年我科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63 5 0例 ,其中 2例发生呼吸暂停。现分析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 1】 男 ,3 5岁。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右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常规术前用药 ,血压 13 6/86mmHg ,心率 82 /min ,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肌间沟穿刺成功后 ,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 ,注入 0 75 %布比卡因 5ml与 2 %利多卡因混合液 15ml,测试麻醉效果良好。 15分钟后 ,患者自述胸闷 ,呼吸困难 ,立即给予面罩加压给氧 ,测血压 116/60mmHg ,心率 60 /min ,随之呼吸停止。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存在 ,急行气管插管 ,3 0分钟后病人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仅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统计两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感觉阻滞)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Horner综合征、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7/30)与对照组16.67%(5/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针刺异感定位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情况(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与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便,起效快且维持时间长,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施行臂丛神经阻滞中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要达到理想、完善的麻醉效果却非常不易。我们从1995年开始探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注射阻滞法,与传统的肌间沟法比较,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