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Nutric评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和临床结局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Nutric评分筛查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按指南要求对患者行营养支持策略,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传统营养指标,并发症,住院天数,4周病死率,机械通气使用率,Lovett肌力分级等信息。结果本组患者Nutric评分4.29(2.0,6.0)分,Nutric低分组39例患者,高分组45例。两组不同时间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术后4周病死率、机械通气使用率、术后肌力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utric评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危重症患者,能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预判疾病严重程度、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1年12月之前未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81),将2022年1月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DVT的患者作为干预组(n=7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出院之前凝血功能指标及住院期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分型、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比例、术中出血量、使用呼吸机情况、间歇性气压治疗情况及使用足底静脉泵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13例患者发生下肢DVT,其中,干预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有49例患者发生了除下肢DVT之外的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之前化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标准化管理模式对脑卒中重症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 收集2019—202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137例脑卒中重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了标准化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标准化组(n=72)和对照组(n=65)。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病情、治疗措施、ICU住院期间并发症(下肢DVT、感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 标准化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均为中危以上。标准化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穿弹力袜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ICU住院期间,标准化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感染、出血、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标准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重症手术患者ICU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城院区接受手术治疗的193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n=27)和对照组(n=166)。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股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年龄≥65岁的患者比例、高血压患者比例、白细胞计数及其升高的患者比例、D-二聚体水平及其升高的患者比例、大腿周径差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至首次D-二聚体检测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时间、手术结束至复查D-二聚体和下肢深静脉超声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大腿周径差≥1.0 cm、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是股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5岁、大腿周径差≥1.0 cm、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与股骨骨折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收治的37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切开取栓组(n=107,行切开取栓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组(n=122,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和系统溶栓组(n=145,行滤器保护下系统溶栓术)。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近期(术后2周)疗效及远期(术后6个月后)疗效。结果 系统溶栓组_与其他两组的R值95%CI无重叠,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接触_性溶栓术组与切开取栓组的R值95%CI重叠,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DVT的治疗,应优先选择进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当下肢严重肿胀及置管困难时,可选择切开取栓术,尽量少选择滤器保护下系统溶栓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24例行单纯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静脉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单纯CDT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溶栓药物剂量明显低于单纯CDT组,血栓清除率、术后24 h大腿及小腿消肿率高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干预对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于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136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中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65,采取术中干预)和常规组(n=71,采取常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入院时临床指标、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相关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入院时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的比例、术中低体温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干预可以降低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间歇性气压(IAP)治疗对重症医学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22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IAP治疗将其分为治疗组(n=53,接受IAP治疗)和对照组(n=69,未接受IA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及其下肢DVT发生率、复查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复查时的D-二聚体(D-D)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复查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期间,治疗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5.7%(3/5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8%(1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时,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低于本组入院时,D-D水平均高于本组入院时,治疗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88条肢体)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取栓组)和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联合组)患者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足趾血氧饱和度(SO2)及足部皮温的改变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死亡率、截肢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取栓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的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与同组术前比较均升高(P<0.05);2组患者术前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ABI、足趾SO2、足部皮温及其改变值较取栓组均升高 (P<0.05)。术后取栓组患者的死亡率、截肢率、肌病肾病代谢性综合征(MNMS) 发生率、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及一过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3.04% (6/46)、17.39% (8/46)、26.09% (12/46)、26.09% (12/46)及13.04% (6/46),联合组分别为4.76% (2/42)、7.14% (3/42)、14.29% (6/42)、9.52% (4/42)及9.52% (4/42),取栓组各指标均较高(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具有手术微创性、治疗有效性等特点,可作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U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80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预防DVT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健康指导、饮食护理、机械护理等综合预防DVT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7.50%,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实施健康教育、饮食、机械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低下肢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踝泵运动对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诊治的112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进行踝泵运动将其分为运动组(n=59)与对照组(n=53)。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运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踝泵运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呼吸机、深静脉置管、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运动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水平升高率(﹥0.5 mg/L)、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泵运动可以有效降低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SCD压力抗栓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60例单侧THR术后患者随机分成锻炼组和抗栓泵组各30例。锻炼组实施早期功能锻炼;抗栓泵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SCD压力抗栓泵,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监测两组患者下肢DVT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同时术后第7天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锻炼组DVT发生率为16.67%,抗栓泵组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栓泵组患肢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锻炼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锻炼组(均P〈0.05)。结论 SCD压力抗栓泵预防THR术后DVT有一定的效果,并可减轻患者疼痛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将治疗时间窗延长至16 h并以远端通过导管推越(ADVANCE)技术机械取栓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因大脑中动脉M1段或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发病至介入治疗动脉穿刺时间≤16 h)而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8例以ADVANCE技术首次取栓(观察组)、32例以血栓抽吸术取栓(对照组),对比组间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后血管再通成功率[89.29%(25/28)]与对照组[93.75%(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观察组首过效应(FPE)率高于对照组,首次血管再通取栓次数及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90天预后良好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中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颅内出血、远端栓塞、新发梗死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将治疗时间窗延长至16 h,以ADVANCE技术机械取栓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将患者分为肝素组(n=45)和对照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胆囊疾病分布情况、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DVT发生情况、D-二聚体水平复查结果、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胆囊疾病分布情况、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肝素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明显出血的现象。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8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7)和对照组(n=91)。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血糖、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情况及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合并症情况、降钙素原(PCT)水平、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血小板(PLT)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前CRP水平升高、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恶性肿瘤切除术均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术前CRP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手术类型均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足踝骨折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综合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4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复查D-二聚体时间及复查D-二聚体升高比例。结果 两组患者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部位、手术时长、清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D-二聚体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患者D-二聚体升高比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踝骨折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联合支架机械取栓患者治疗的临床流程管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并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流程管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到治疗的时间(DNT)、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DNT、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率0.0%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χ~2=4.29,P=0.03。观察组治疗后2、4、6、8周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较对照组73.33%具有明显优势。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联合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期间实施临床流程管理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节约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对预防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住院号末尾数为奇数者纳入低分子肝素组,偶数者纳入对照组,最终低分子肝素组47例、对照组45例。低分子肝素组于术后12~24 h开始于腹部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 000 U,1次/d,用至术后第7天;对照组未采取预防性用药。术后第7天清晨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指标;记录患者术后7 d内腹腔引流量,评价安全性;术后1周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比较2组DVT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的凝血酶源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PL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组术后第7天纤维蛋白原(FIB)及D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7 d内腹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Zhuang JM  Zhao J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977-980
目的 比较手术取栓与介入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8月136例急性混合型和中心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组8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0例;年龄26-81岁,平均(58±14)岁.介入取栓组5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1例;年龄22~92岁,平均(57±17)岁.术后均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6~12个月.结果 介入取栓组治疗后双大腿周径差小于手术取栓组[(0.8±1.3)cm比(1.5±1.7)cm,P=0.002],两组小腿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1)cm比(1.0±1.1)cm,P=0.152].介入取栓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手术取栓组[(7±4)d比(15 4-7)d,P=0.000].介入取栓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取栓组(8.9%比32.5%,P=0.000).108例获随访,随访率为79.4%.平均随访(46±29)个月,两组在大、小腿周径差、症状评分、色素沉着、静脉曲张、间歇性跛行及慢性溃疡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取栓与手术取栓相比,远期疗效相当,近期疗效更佳,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治疗Cockett综合征继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102例Cockett综合征继发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导管溶栓组(A组)52例,手术取栓组(B组)50例.术后均口服华法林抗凝至少6个月.结果 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A组术后消肿率83% ±6%,B组为82%±8%,A组静脉通畅率64.6%±6.7%,B组为65.3%±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少于B组[(30.5±6.7)min比(97.5±23.6) min,P<0.01].A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B组[(9.8±5.4)d比(17.7±8.2)d,P<0.01].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B组[13.4%比42%,P<0.01].86例获随访,随访率84.3%.平均随访时间A组(18±8.7)个月,B组(16.8±10.2)个月,2组在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后遗症发生率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导管溶栓与手术取栓治疗DVT近、远期疗效相当.导管溶栓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