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肺功能恢复、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呼吸科收治的8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比较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心理弹性、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可有效调整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健康信念,提高自我护理管理水平,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吞咽功能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吞咽障碍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吞咽障碍评分、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肺功能、吞咽障碍评分、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得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吞咽障碍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能更好地改善其肺功能、吞咽障碍,让其保持积极心态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团队式授权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团队式授权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FEV1/FVC)、6 min步行试验(6MWT)、自护能力,采取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价两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EV1、FEV1/FVC、6MWT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自我概念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SGR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式授权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COPD稳定期患者的自护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病情控制及疾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方法 择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14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不仅能够加强COPD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减轻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还能改善其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冯宛露 《全科护理》2021,19(9):1247-1250
目的:探讨纽曼自护理论模式联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医院接受疗护的11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纽曼自护理论模式联合呼吸训练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临床疗效、肺功能以及睡眠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5%(P<0.05);观察组病人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等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催眠药物、白天功能障碍评分以及睡眠质量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纽曼自护理论模式联合呼吸训练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肺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疗程1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PaO2、PaCO2)以及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0%比76.0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O2、FEV1与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血气分析。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李威   《护理与康复》2020,19(12):86-89
目的观察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与随访,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与随访基础上采取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优于对照组,深吸气量及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手机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机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肺活量(VC)、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运动机能、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采用医学结局调查简易量表(SF-36)]。结果:干预后,两组VC、PEF、FEV1%、运动机能、SAS评分、SDS评分及SF-36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机能恢复,改善其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呼吸功能、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COPD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不同, 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3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比较自理能力分级及评定表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SF-36)的评分及治疗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水平均高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分均高于干预前, 且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化健康教育联合优质护理在高龄慢阻肺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高龄慢阻肺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长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健康教育联合优质护理用于高龄慢阻肺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可改善其肺功能指标,降低血压,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坐式八段锦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COP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干预组(n=30),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坐式八段锦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干预1个月。干预前后比较两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干预后,两组FEV1、FVC、MVV值及SF-36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式八段锦联合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提高COPD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团队式授权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COPD稳定期患者,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举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团队式授权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FEV1/FVC)、6 min步行实验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症状、活动能力、疾病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队式授权教育方案可以将COPD稳定期患者的自护能力有效提升,最大限度促进肺功能积极恢复,进而确保患者可以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5A护理模式的肺康复训练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82例老年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基于5A护理模式的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肺功能、自我效能感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呼吸困难管理、安全行为、情感波动、天气环境、体力活动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5A护理模式的肺康复训练用于老年COPD患者中可改善肺功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森林浴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析森林浴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某疗养中心2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养员,应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A、B两组.两组均予以对症治疗,A组实施呼吸肌训练,B组在A组基础上应用森林浴.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干预前后肺功能情况与生活质量.结果B组干预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A组的61.54%(P<0.05);干预前,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量(FVC)、FEV1/FVC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FEV1、FVC、FEV1/FVC均优于A组,SGRQ评分明显低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森林浴可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养员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干预。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呼吸困难程度、生活质量及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程度,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赋权激励教育护理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及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于我院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赋权激励教育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信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术后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13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本组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微信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患者改善水平、自护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结果观察组第1 s用力呼气量(FEV1)、1 s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以及呼气流量峰值(PEF)均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健康知识水平5个维度自护能力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以及情感职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微信延续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肺功能水平,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呼吸内科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EF、FEV1、FEV1/FVC优于对照组(P<0.05),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肺部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康复干预对气道高反应性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轻、中度气道高反应性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轻、中度气道高反应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训练、适宜的有氧运动训练和心理指导等。应用肺功能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8周后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0)、用力呼气50%流速(FEF50)、用力呼气中期流速(MMEF)。 结果治疗2,4,8周后,观察组的FVC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FEV1.0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0%)、FEF50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50%)、MMEF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气道高反应性患者采用呼吸功能训练等措施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肺功能,延缓或防止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活动对急诊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医院EICU收治的9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运动干预,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活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治疗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活动能够减少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肺功能,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