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主因咳嗽、咳痰伴胸痛一周于2009年12月8日收住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周再受凉之后出现剧烈的咳嗽、咳痰,痰为大量黄色粘痰,不易咳出,随之出现双侧胸痛,咳嗽时加剧,伴低热、流涕,自测体温在37.5℃-38.0℃之间,无高热、寒战及呼吸空难等症状;无盗汗、纳差,无 相似文献
2.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丙型病毒性肝炎被发现后,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研究发现,肝癌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结局之一,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危害的严重性,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丙型病毒性肝炎,但是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有了一些新进展,为此,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自然史、临床诊断、实验室检验,预防措施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乙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78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按照饮酒史分为观察组(有饮酒史)51例和对照组(无饮酒史)27例,且按照饮酒量细分为观察组A(少量饮酒)20例和观察组B(大量饮酒)31例,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ALT、AST、GGT、TBIL、PT、MCV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转归有一定的影响,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进展,进一步加重肝损害,使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CV和HCV-RNA阳性率是否一致。方法对94例确诊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抗-HCV,FQ-PCR法检测HCV-RNA。结果抗-HCV和HCV-RNA的阳性率分别为91.5%和95.7%,抗-HCV和HCV-RNA同时阳性率87.2%,抗-HCV和HCV-RNA联合检测阳性率达100%。结论丙肝患者血清中抗-HCV和HCV-RNA的检测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应采用抗-HCV和HCV-RNA联合检测,以提高丙肝筛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CV 和HCV-RNA 阳性率是否一致.方法 对94 例确诊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抗-HCV,FQ-PCR 法检测HCV-RNA.结果 抗-HCV和HCV-RNA 的阳性率分别为91.5%和95.7%,抗-HCV 和HCV-RNA 同时阳性率87.2%,抗-HCV 和HCV-RNA 联合检测阳性率达100%.结论 丙肝患者血清中抗-HCV 和HCV-RNA 的检测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应采用抗-HCV 和HCV-RNA 联合检测,以提高丙肝筛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提出应对措施。[方法]采用三阶段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有代表性的4个区的一、二、三级医院重点科室共3200名医护人员,进行丙肝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并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医护人员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状况。[结果]在不同等级医院间、不同受教育程度医护人员间对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存在差异(P〈0.05),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丙肝知晓率高于一级医院,且随受教育程度提升而升高(P趋势〈0.05)。受教育程度、医院等级对医护人员丙肝知识知晓率有影响。[结论]低等级医院及受教育程度低的医护人员对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今后应针对该状况加强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丙肝防治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7.
目的2014-2018年天津市河北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为丙型肝炎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8年河北区丙肝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病例中丙型肝炎报告发病数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占比例从2014年30.77%上升至2018年的45.66%;各街道均有发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建昌道街、铁东路街、王串场街;丙肝发病以散发为主,无明显的季节性;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中比例最高的为离退人员。结论2014-2018年河北区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加强肝炎健康宣传活动的力度,辖区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应提高丙肝的检测和诊疗的能力,严格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监测,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丙肝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患者生活质量,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慢性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首次在本院就诊,并根据流行病史、病毒学及肝脏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治疗并规律门诊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12周的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包括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生存质量测定简易量表(WHOQOL-bref)评价HCV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及不良生活习惯可影响HCV患者的生活质量,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57.91±1.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6.99±2.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在社会关系领域[(15.45±1.14)分]和心理领域[(15.10±0.79)分]较对照组[分别为(14.58±1.43)、(14.69±0.967)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HCV患者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其生活质量,为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丙肝流行特征,掌握防控工作重点。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丙肝病例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丙肝年平均发病率为15.63/10万,5年间发病率上升了161.41%;季节性分布无明显特征;受禄、季庄乡年平均发病率分别达到62.68/10万和30.45/10万;年平均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女性高于男性,60岁组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33.18/10万,其次为40和50岁组分别达到32.46/10万和31.15/10万,农民病例占报告总数的79.41%。结论定襄县丙肝疫情呈逐年递增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加强监测管理,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蛟河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报告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该市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增高趋势,发病率从2005年的15.00/10万,至2010年最高达到63.01/10万,年平均发病率达36.22/10万;农民发病率较高。结论蛟河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整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个体口腔科、牙科诊所器械消毒合格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微量元素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3)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与丙型病毒肝炎的关系。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HCV感染者血清中的微量元素Cu、Fe、Zn、Se,以SPSS forwindows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HCV阳性组及HCV患者组血清Zn低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01);抗-HCV阳性组血清Cu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01).丙肝患者组血清Se低于健康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抗-HCV阳性组及丙肝患者组Cu/Zn、Fe/Zn均高于对照组,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抗-HCV阳性组微量元素Cu、Zn进入回归方程,丙肝患者组微量元素Se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微量元素Zn、Se、Cu、Fe与病毒性肝炎存在密切关系,微量元素Cu、Zn对抗-HCV阳性组影响最大,微量元素Se对丙肝患者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综合医院中早期识别与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丙型病毒性肝炎检出情况,探索早期识别以控制丙型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来医院诊疗的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筛查和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对2009年住院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性患者进行床边随访与指导;抗HCV检测应用化学发光酶免分析法(ELEIA),HCV-RNA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 4年共检测抗HCV 120 416例,抗HCV阳性者共1296例,阳性率1.08%,其中进行HCV-RNA检测者473例,HCV-RNA阳性患者400例,相对规范治疗的仅115例;发现抗HCV阳性患者有约33.3%并不知道自己存在丙型肝炎感染,因此虽然增加筛查率可提高抗HCV阳性的检出率,但如果不对检出患者控制,仍将使许多丙型肝炎患者漏诊,得不到及时治疗,疾病迁延;通过对2009年住院抗HCV阳性者进行随访并予建议,在未增加丙型肝炎筛查人数的情况下,2009年HCV-RNA阳性患者和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明显高于前3年,抗HCV阳性者中进行HCV-RNA检测的例数、检测出HCV-RNA阳性患者的例数,与其中接受干扰素治疗者,2009年均明显高于前3年,增长了>1倍。结论注重医院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丙型肝炎筛查,加强对医院抗HCV阳性患者的指导和干预,是早期识别控制丙型肝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2004-2011年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丙肝疾病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进行丙肝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期间,丙肝的报告发病的数量从2004年的39 381例增加到了2011年的73 872例,8年间发病例数翻了一倍,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丙肝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丙肝发病的主要职业分布在家务和待业、退休人员、农民、工人等职业中。结论中国2004-2011年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速无减缓迹象,应加强对丙肝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盐城市丙肝病例报告资料,总结丙肝流行特征,为盐城市丙肝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各年度丙肝报告病例和人口学资料,采用Excel 2016软件汇总并作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JRP)4.9.0.0软件对丙肝年发病率进行趋势检验,采用SPSS 25.0软件和ArcGIS 10.6软件对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20年盐城市累计报告丙肝病例2 555例,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平缓增长趋势,最低为2005年的0.42/10万,最高为2019年的5.84/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14.5% (95% CI: 11.5%~17.6%),P<0.01。除2019年外,其余各年丙肝疫情呈散发状态,无明显季节特征。报告病例数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亭湖区、滨海县以及东台市,分别占比19.77% (505/2 555)、14.01%(358/2 555)以及12.92%(330/2 555)。男女报告病例数比为1.33[DK]∶1,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0~79岁年龄组(56.94/10万)。农民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人群,占比59.33%(1 516/2 555)。确诊病例2 204例,临床诊断病例332例。结论 盐城市丙肝疫情呈上升趋势。全市应进一步扩大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加强丙肝防治宣传教育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政策来提高丙肝治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于丙肝疫情的监测以及规范丙肝的诊疗,并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精准的综合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江志雄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36):39-41
目的 观察分析应用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727例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儿,观察其接受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利巴韦林组832例,更昔洛韦组895例.结果 检出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共159例,占9.2%,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性别差异,无发生率差异;但不同年龄组比较,婴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8:2%.更昔洛韦不良反应主要在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其次为变态反应;利巴韦林主要是变态反应和血液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预后均好.结论 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多样化,侵犯不同机体系统,但发生的后果及其预后相近且在临床使用中尚能被患者及医师所接受;应严密观察婴儿组的用药,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应用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治疗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志雄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2):39-41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727例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儿,观察其接受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利巴韦林组832例,更昔洛韦组895例。结果检出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共159例,占9.2%,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性别差异,无发生率差异;但不同年龄组比较,婴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8.2%。更昔洛韦不良反应主要在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其次为变态反应;利巴韦林主要是变态反应和血液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预后均好。结论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多样化,侵犯不同机体系统,但发生的后果及其预后相近且在临床使用中尚能被患者及医师所接受;应严密观察婴儿组的用药,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医务人员对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和丙肝)报告标准的掌握情况,为规范乙肝和丙肝报告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7所医疗机构,统一对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8.3%的医务人员认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也应该报告;能正确理解乙肝和丙肝报告标准的分别为41.4%和66.4%。州级和县级医务人员对乙肝报告标准的理解有差异,州级医务人员的理解正确率低于县级,理解错误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将HBsAg携带者作为报告对象。不同技术职称和不同工作年限的医务人员,对乙肝和丙肝报告标准掌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务人员对乙肝和丙肝的报告标准掌握较差,应加强对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标准的培训,确保乙肝和丙肝疫情报告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