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的研究不同错类型患者下前牙区牙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恒牙列初期错畸形患者16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将患者分为9组,对其X线头影侧位片上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厚度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厚度最大,其次为均角组,高角组最小。高角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较窄,低角组较厚。在高角、均角、低角各组内部,骨性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Ⅲ类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较小,与高角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Ⅲ类患者与均角Ⅰ、Ⅱ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前牙区牙槽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错[牙合]类型患者下前牙区牙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恒牙列初期错[牙合]畸形患者16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将患者分为9组,对其X线头影侧位片上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厚度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厚度最大,其次为均角组,高角组最小。高角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较窄,低角组较厚。在高角、均角、低角各组内部,骨性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Ⅲ类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较小,与高角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Ⅲ类患者与均角Ⅰ、Ⅱ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前牙区牙槽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与颌间Ⅲ类牵引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微种植体组15例(A组):骨性Ⅲ类错[牙合]重度病例(垂直高角)选择配合微种植体支抗;颌间Ⅲ类牵引组20例(B组):骨性Ⅲ类错[牙合]轻、中度病例(垂直低角、均角)选择配合颌间Ⅲ类牵引,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矫治后颅颌面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pramental angle,SNB角)减小(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角)增大(P<0.05);B组SNB角减小(P<0.05),蝶鞍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bspinale angle,SNA角)、ANB角、下颌平面角(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mandibular plane angle,SNMP角)增大(P<0.05)。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TBTPPW)减小(P<0.05);B组上气道矢状径鼻咽第一段(PNSR)增大(P<0.05)。矫治后A组SNB减小、ANB增大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气道TB-TPPW减小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对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骨性Ⅱ类错■畸形患儿正畸治疗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骨性Ⅱ类错■畸形患儿12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矫治器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用WinCeph8.0软件测量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上气道矢状径(鼻咽、腭咽、舌咽、喉咽)相关指标,根据上气道矢状径指标变化情况将患儿分为显著变化组、无显著变化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后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的因素。结果:矫治后观察组SNA°、SNB°、ANB°较矫治前减小,且SNA°、ANB°小于对照组(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观察组PNS-Ba、PNS-UPW、SPP-SPPW、U-MPW、Mc1-Mc2、PAS、V-LPW均有升高,且PNS-UPW、SPP-SPPW、U-MPW、Mc1-Mc2、PAS、V-LPW高于对照组(P<0.05)。128例患儿接受正畸治疗后52例患儿上气道矢状径有显著变化,显著变化概率为40.63%。二元l...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不同骨面型患者蝶鞍尺寸并探讨其与颅面部各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按垂直骨面型分为均角组、低角组、高角组。测量颅面部相关硬组织数据以及蝶鞍尺寸,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患者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2)矢状骨面型组中,各组患者的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3)垂直骨面型组中,高角组蝶鞍直径、深度、面积最大(P<0.05),均角组与低角组的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4)蝶鞍长度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直径、深度、面积均与全面高、下面高、下颌体长、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蝶鞍尺寸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性,即蝶鞍直径、深度、面积越大,高角型趋势就越明显,可为正畸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形态的特点及差异,探讨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选取成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135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75例.对每张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测量并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结果:男女各垂直骨面型组男性仅在上气道鼻咽段(PNS-Ba、PNS-R),女性仅在PNS-Ba存在组间差异(P<0.05~0.001),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腭咽、舌咽段上气道矢状径在各垂直骨面型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LPW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0.001).结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存在某些差异,此可能为临床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存在性别差异及颅颌形态特征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低角骨性Ⅲ类组25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颏联合形态相关指标,观察并比较4组的颏联合形态。结果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的颏联合存在形态差异,但整体厚度和高度差别不大。高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较小的颏突度和基骨高度(P<0.01);低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P<0.05)和下牙槽顶部厚度(P<0.001)。矢状骨面型相同时,高角组比低角组有较小的颏厚度、颏突度和较大的颏联合总高度(骨性Ⅱ类组P<0.001,骨性Ⅲ类组P<0.05),并且更易出现下牙槽基部薄于顶部的葫芦形颏部(P<0.01)。结论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畸形者,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垂直骨面型对颏联合形态的影响大于矢状骨面型,高角骨性错畸形者移动下切牙的正畸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进行分析,运用Dolphin软件对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以及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研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角Ⅱ类开患者(开(牙合)组)与高角Ⅱ类正常覆患者(正常覆(牙合)组)的上颌尖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牙合)组上颌中切牙(11.12±1.37)mm、下颌中切牙(10.15±1.09)mm、下颌侧切牙(11.27±1.15)mm和下颌尖牙(12.81±1.48)mm的牙根长度均较正常覆(牙合)组短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开(牙合)组的上颌中切牙冠根成角(1.10°±3.62°)显著小于正常覆(牙合)组(4.53°±2.30°)(P<0.01),而开(牙合)组的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与正常覆(牙合)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及20例成年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根据SN/MP角和FH/MP角将开牙合患者分为高角开牙合组(23例)和均角开牙合组(17例),比较高角、均角开牙合与正常牙合对照组之间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情况。结果:①、前牙开牙合组磨牙高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②、高角开牙合组下颌磨牙高度大于均角组(P<0.05)。③、高角组上切牙唇向倾斜度小于均角开牙合组(P<0.05)。④、均角开牙合组下切牙唇倾度大于高角组(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磨牙高度代偿过度及上下切牙唇舌向代偿有差异,矫治中应结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和切牙代偿情况,明确去代偿或代偿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s,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上气道的差异.方法 采集66例青少年患者的术前CBCT影像,平均年龄(12.74±1.75)岁.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按ANB角、SN-MP角分成Ⅰ类、Ⅱ类、Ⅲ类和高角、均角、低角组.用InvivoDental 5.1软件测量口咽部气道的体积、最小横截面面积和长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气道的差异.结果 1.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中,骨性Ⅰ类、Ⅱ类、Ⅲ类患者气道体积分别为(14.83±13.46) cm3、(8.77±3.54) cm3、(17.23±4.85) cm3,最小横截面面积分别为(160.93±90.43) mm2、(103.81±50.65) mm2、(200.57±66.76) mm2,而气道长度分别为(52.37±5.82) mm、(56.15±7.51) mm、(52.27±5.23)mm,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患者气道体积、长度及最小横截面积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青少年患者气道形态与矢状骨面型相关,与垂直骨面型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陈向飒  肖丹娜  高辉 《口腔医学》2015,35(5):379-382
目的 探讨女性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牙合平面与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48例成人女性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头颅侧位片,各测量27项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与牙合平面指标、牙合平面指标与牙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NB角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P-FH)相关性显著。OPP-FH与上颌第二磨牙垂直高度及倾斜度相关性显著。结论 女性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口腔医学》2014,(3):192-196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鼻咽、腭咽、舌咽大小的差异,并探讨其与颅面部骨骼形态的关系。方法将64例(男34例,女30例)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按GoGn-SN角大小分为高角、均角、低角3组。分别行颅面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各段的矢状径、横径、长度、截面积以及容积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高角组舌咽段的长度、体积及腭咽段Spns与均角、低角组存在差异(P<0.05),均角组和低角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垂直骨面型的增大,Lpns、Lu均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各段宽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随着垂直骨面型增大上气道结构存在着差异,且主要影响腭咽段和舌咽段,对鼻咽段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矢状形态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年龄3.7—5.0岁,采用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胎,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基骨前移,SNA治疗后增加1.85°±0.60°;下颌骨向后下方旋转,SN—MP和ANS~Me/N—Me治疗后分别增加2.42°±0.59°、(1.85±0.95)%;鼻咽段(PNS—UPW、PNS—Ad2)治疗后分别增加(2.18±0.70)mm,(1.98±0.72)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如〈0.01)。结论: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鼻咽段失状径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牙颌指标变化与上气道矢状径的相关性.方法:将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40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20例.对矫治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拔牙组SNA角、ANB角减小,上下切牙内收(P<0.01),非拔牙组下切牙较唇倾(P<0.01).上气道矢状径仅非拔牙组矫治后PNS-Ba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拔牙组U-MPW和PAS变化与SNB角变化呈正相关(P<0.05),非拔牙组SPP-SPPW变化与ANB角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颌骨的变化尤其下颌骨的大小和位置较牙齿的位移对上气道口咽部矢状径的变化影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上下前牙牙冠与牙根所成的角度(冠根成角),为正畸治疗过程中上下前牙更安全而有效地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152例,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53例)、均角组(52例)、低角组(47例),应用Invivo dental 5.0软件将所有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各组上下前牙的冠根角(CRA)和面轴角(SSA)。结果    各组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上中切牙CRA和下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而下中切牙CRA和上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低角组上中切牙CRA > 180°且SSA为负值。结论    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中高角和均角患者上中切牙冠相对牙根向舌侧倾斜,且高角患者更加明显;低角患者上中切牙与之相反,表现为牙冠相对牙根向唇向倾斜。3种骨面型患者的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均向舌侧倾斜,且下颌平面角越小,其牙冠舌向倾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牙合)15名,进行锥形束 CT 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 <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年高角女性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其增龄性改变,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42例未经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的头颅侧位片和CBCT资料,根据面部生长型分为80例高角组(∠MP?FH>30°,FHI<62%)和62例均角组(20°≤∠MP?FH≤30°,62%≤FHI≤65%)。扩充高角组样本量至164例并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87例)和中年组(77例),以进一步研究高角女性组内差异。应用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对各组下切牙区牙槽骨附着水平、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及下切牙唇倾度进行测量,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均角组相比,高角组下切牙根尖区唇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更小(P<0.05),牙槽骨附着水平更低(P<0.05);高角组及均角组下切牙唇倾度与舌侧牙槽骨厚度均呈负相关(高角组:r=-0.251,P=0.025;均角组:r=-0.428,P=0.001)。与高角中年组相比,高角青年组下切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附着水平更高(P<0.05);但两组根尖区牙槽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高角女性下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薄、附着水平低,增龄性变化和下切牙唇倾度差异都与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存在相关性,正畸医师设计牙移动方案时应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CBCT研究成人骨性Ⅰ类、Ⅱ类高角患者错颌畸形中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的情况。方法将2018~2021年在保定市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初诊患者中,按错牙合畸形分类,将362名成人高角患者分为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每组181人。应用CBCT分别测量两组牙齿骨质连续情况,并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Ⅰ类、骨性Ⅱ类上前牙区骨开窗发生率分别为12.22%、7.78%,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3.06%、26.39%,骨质连续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上颌中切牙骨开窗发生率高于骨性Ⅰ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上颌中切牙、尖牙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骨性Ⅰ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畸矫治前,骨性Ⅱ类高角成人患者上前牙区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较骨性Ⅰ类高,矫治时应引起正畸医生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研究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舌体、舌骨位置及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Ⅱ组)、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Ⅰ组)。各组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又分为高角型、均角型和低角型。所有患者拍摄CBCT,比较各组及各型患者舌体、舌骨位置及形态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舌体位置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Ⅱ组的测量值均大于Ⅰ组;两组患者舌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Ⅰ组患者舌体矢状截面面积大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两组患者舌骨位置测量结果比较发现,Ⅱ组患者的H-H′ (舌骨顶点到颈椎点和颏下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和H-Y(舌骨顶点到PS平面的垂直距离)均大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两组患者舌骨形态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Ⅰ组低角型患者舌体长度与H-Me(舌骨顶点至颏下点的距离)的测量结果较均角型和高角型患者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Ⅱ组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舌体、舌骨位置及形态的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相比,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具有较低的舌体姿势位,舌体也相对较小,舌骨位置较低并位于后下方。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与均角型和高角型患者比较,低角型患者舌体和下颌骨体部较长。  相似文献   

20.
口呼吸与鼻呼吸儿童上气道矢状径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比较口呼吸与鼻呼吸儿童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探讨呼吸方式与上气道矢状径的关系。方法 通过口鼻气流同步测定系统的随机检测,选择鼻呼吸比例≤70%(口呼吸组)及≥95%(鼻呼吸组)的11-14岁儿童各34人,比较其头颅定位侧位片中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结果 口呼吸儿童骨性鼻咽(PNS-Ba)、舌咽部的最小距离(P-T)较鼻呼吸儿童明显减小。结论 鼻咽部骨性狭窄和扁桃体肥大是口呼吸的形态学原因,反映呼吸方式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