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平  李琳  徐芳 《广东牙病防治》2014,(10):538-540
目的分析上颌中切牙与同侧尖牙同时阻生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上颌中切牙与同侧尖牙同时阻生病例21例,分析上颌中切牙阻生类型与尖牙阻生情况,测量阻生侧及对侧侧切牙发育或萌出异常情况。结果与中切牙阻生同时发生的尖牙76.2%为唇侧阻生,其中完全易位与不完全易位占唇侧阻生尖牙的68.8%,尖牙唇侧阻生病例中侧切牙根远中倾斜和伴牙冠近中倾斜者占87.5%,尖牙唇侧或腭侧阻生病例中,出现锥形或过小等畸形侧切牙的比例分别为31.25%和40.00%。上颌中切牙与尖牙不同阻生类型患者,前牙反牙合比例都超过40%,且多为牙型反牙合。结论与中切牙阻生同时发生的尖牙阻生多为唇侧阻生,与中切牙阻生类型无关,与侧切牙根远中倾斜高度相关,尖牙完全易位与过小或锥形等畸形侧切牙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正畸导萌的力学原理,探讨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的矫治力方向设计以及改良Nance弓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改良Nance弓辅以直丝矫治器,对5例上颌唇侧水平埋伏阻生尖牙进行正畸一外科联合治疗,比较分析了直接牵引和改良Nance弓辅助牵引二种方式的矫治力方向,埋伏牙的移动方式及其力学原理。结果:5例上颌唇侧水平埋伏阻生尖牙顺利萌出至正常位置,尖牙及邻近侧切牙牙髓、牙周健康。力学原理分析显示采用改良Nance弓矫治方法,埋伏牙的移动方式更合理,所需矫治力更轻,支抗负荷更小。结论:矫治上颌唇侧水平埋伏阻生尖牙时,要合理设计矫治力方向,改良Nance弓是一种符合生理力学需要的辅助装置。  相似文献   

3.
《口腔医学》2017,(6):504-508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上颌尖牙-侧切牙唇侧易位的三维特征。方法选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由CBCT三维影像诊断为上颌尖牙-侧切牙唇侧易位的患者40例,共计涉及46颗尖牙,在三维图像上分析易位尖牙与邻牙的关系、易位的特征,将易位尖牙分成5类。结果唇侧易位上颌尖牙均为冠唇向倾斜,近远中向以近中倾斜(80.4%)为主。在相邻中切牙、侧切牙中,10颗(21.7%)中切牙发生牙根吸收,且均累及根中1/3,8颗(17.4%)侧切牙发生重度牙根吸收。易位尖牙以Ⅲ、Ⅳ类多见,分别占总数的23.9%、39.1%。尖牙长轴越接近水平,尖牙牙尖距离正中矢状面越近,距离牙合平面越远,中切牙的牙根吸收率也越高。结论 CBCT三维定位有助于准确判断易位尖牙的位置以及与邻牙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在曲面体层片上牙冠和牙根所在区域、牙轴倾斜度及牙齿长度,对照其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上的位置,找出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曲面体层片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06—2018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单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135例,共计上颌埋伏阻生尖牙135颗为研究组,同一患者对侧非埋伏阻生尖牙135颗为对照组。(1)采用NNT Viewer软件、Planmeca Dimaxis Pro软件分别对患者的CBCT图像和曲面体层片进行测量,将曲面体层片中上颌埋伏阻生尖牙近远中向位置分为5区(Ⅰ ~ Ⅴ区),其唇腭侧位置由CBCT判定,分析两者相关性。(2)在曲面体层片中测量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牙冠及牙根的近远中向位置分布、牙轴倾斜度以及牙齿长度的差异。结果 (1)不同性别患者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唇腭侧位置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542,P = 0.001)。曲面体层片中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牙根近远中向的区域定位与CBCT中相应阻生尖牙的唇腭侧位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 = 0. 225,P = 0.009);但其牙冠间无相关性(r = 0.001,P = 0.991)。(2)两组尖牙牙冠及牙根近远中向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9.263、68.447,均P < 0.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尖牙牙齿长度短,牙轴倾斜度大(均P < 0.05)。结论 利用曲面体层片中上颌阻生尖牙牙根近远中向的区域定位可预测其唇腭侧位。在曲面体层片中牙根近远中向位置和牙齿长度的测量结果可用于预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并与侧切牙易位的尖牙的正畸矫治。方法:采用带钩的改良Nance弓联合直丝矫治技术治疗了2例替牙期上颌埋伏并和侧切牙易位尖牙病例,首先用改良Nance弓的末端钩在高位水平地牵引尖牙冠向颊侧及后方移动,同时用直丝弓技术使侧切牙排齐、根近中移动、牙体整体腭侧移动,使尖牙冠和侧切牙根在冠状向分开。然后采用“随形弓”,在维持两者在冠状向和垂直向的距离情况下,不断改变“随形弓”置于尖牙托槽上弓丝水平臂的第二序列弯曲,使两个交叉的易位牙体不断换位。结果:2例患者尖牙及侧切牙恢复正常的排列顺序,牙髓、牙周健康,治疗时间27个月。结论:矫治上颌埋伏并与侧切牙易位的尖牙关键是创造足够的空间,使两个易位牙的牙体换位时无干扰。改良Nance弓联合直丝矫治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曲面断层片中上颌阻生尖牙近远中向和垂直向的影像学分区,判定其与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中相应尖牙唇腭侧位及相邻恒切牙根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8例患者的94颗上颌阻生尖牙进行曲面断层片的拍摄和CBCT扫描。将曲面断层片中上颌阻生尖牙近远中向牙尖所处的位置分为5区(Ⅰ区-Ⅴ区),将牙冠所处的垂直向高度分为3部分(牙冠段,根中段,根尖段),其唇腭侧位置和相邻恒切牙的根吸收情况则由CBCT判定。结果:曲面断层片中上颌阻生尖牙近远中向的区域定位与CBCT中相应阻生牙的唇腭侧位之间有显著相关(P<0.001),唇侧阻生的尖牙常出现在曲面断层片中的Ⅰ、Ⅱ、Ⅲ区域,正中牙槽阻生的多在Ⅳ区域,腭侧阻生的常在Ⅴ区域,而垂直向的分段与之无显著相关。CBCT中相邻恒切牙的根吸收常发生在Ⅳ、Ⅴ区域和根中段、根尖段。曲面断层片中阻生尖牙近远中向和垂直向的区域划分均与CBCT中相邻恒切牙的根吸收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曲面断层片中上颌阻生尖牙近远中向的区域定位可以预测其唇腭侧位和相邻恒切牙的根吸收,垂直向的分段可用来判断相邻恒切牙的根吸收,而不可推测其唇腭侧阻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别建立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术远移尖牙的上下颌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在尖牙远移过程中上下颌尖牙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样本的颞下颌关节(TMJ)、上下颌骨、上下颌牙列的DICOM数据文件,建立上下颌牙周膜牵张成骨术远移尖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于尖牙颊侧及腭侧加载近远中向的牵引力,观察尖牙、牙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和位移趋势.结果 上下颌尖牙最大瞬时位移部位均位于牙冠1/3,从尖牙牙冠到根尖逐渐减少;最大瞬时位移数值:上颌尖牙>下颌尖牙;支抗牙均未见明显位移.上、下颌尖牙最大等效应力部位:上颌集中于尖牙远中牙槽嵴顶略偏颊侧处,下颌最大等效应力主要集中在尖牙远中牙槽嵴顶偏舌侧处;最大等效应力:上颌尖牙>下颌尖牙.结论 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术可以有效减少支抗丧失的风险.上下颌尖牙在减阻牵张过程中有远中倾斜移动趋势;其中上颌尖牙远移时有颊向旋转趋势,下颌尖牙远移时有舌向旋转趋势,应用减阻牵张辅助尖牙远移过程中应控制尖牙的旋转移动或加以适当的纠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埋伏阻生上尖牙与侧切牙发生不完全易位后的导萌方法,将易位的尖牙牵引至正常位置,以达到美观效果,行使正常功能.方法 选择不完全易位的单侧埋伏阻生上尖牙患者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11.5~21.0岁,平均14.5岁,其中尖牙偏腭侧阻生7例,偏颊侧阻生5例.外科手术暴露埋伏牙,应用固定矫治技术,调整牵引方向将埋伏牙牵引至正常位置.结果 易位的尖牙均与侧切牙发生位置交换,尖牙移至正常位置,且具有良好的冠根方向和咬合关系,尖牙及侧切牙均无明显根吸收.平均疗程19个月.结论 将不完全易位的埋伏尖牙牵引入正常位置的难点在于易位埋伏的尖牙翻越相邻侧切牙牙根时,二者不相互阻挡.解决此难点的关键是精确判断尖牙牙冠与侧切牙牙根的位置关系,适时调整牵引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不完全易位的早期矫治方法。方法:替牙期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不完全易位病例8例,采用"2×4"矫治技术,切开翻瓣术,辅弓牵引尖牙、侧切牙复位。结果:8例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不完全易位者经过8~12个月的治疗,易位的上颌尖牙与侧切牙排列到正常位置。结论:上颌尖牙与侧切牙不完全易位,应早期矫治,以避免上颌侧切牙牙根吸收及完全易位的发生,矫治中的关键是减少尖牙与侧切牙间的移动阻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上颌骨内横位埋伏阻生尖牙 ,即尖牙冠位于侧切牙根的近中埋伏阻生尖牙 ,两者有重叠 ,由于上颌尖牙及侧切牙恰位于上颌基骨弓的最大转弯处 ,唇侧骨皮质对尖牙冠唇侧的空间限制 ,若按向尖牙缺隙处方向直接牵引 ,将受到侧切牙牙根的阻挡 ,导致侧切牙牙根的吸收 ,被认为是较难矫治的。本文对此类埋伏阻生尖牙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方法 :用螺旋CT三维显示上颌骨内横位埋伏阻生尖牙 ,确定三个方面的情况 :1)埋伏尖牙冠是位侧切牙根的唇侧还是舌侧 ;2 )埋伏尖牙冠与侧切牙牙根间的距离 ;3)侧切牙牙根是否吸收。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间隙预备 ,外科翻瓣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 ,粘贴舌侧扣。用改良Nance弓 (末端带钩 )或带垂直外展曲的不锈钢方丝作牵引装置 ,其牵引点与埋伏尖牙冠的连线能避开邻近侧切牙牙根。根据埋伏尖牙冠与侧切牙之间的位置关系 ,先将尖牙冠向外、向后牵引并绕过邻近侧切牙的牙根 ,然后不断改变牵引方向 ,将埋伏尖牙牵引至其正常位置 ,牵引力约 6 0g。结果 :对 5例 6颗上颌横位埋伏阻生尖牙均导萌出后排齐 ,牙髓和牙周情况良好。结论 :根据螺旋CT诊断 ,采用外科一正畸方法及特殊的牵引装置可有效地矫治横位埋伏上颌尖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Nance弓在矫治上颌腭侧埋伏尖牙时矫治力方向设计及支抗设计的作用.方法 7例单侧上颌腭侧埋伏尖牙均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手术暴露埋伏尖牙牙冠,粘接舌侧扣;戴入改良Nance弓,利用改良Nance弓位于腭侧不锈钢丝上的附钩,先将尖牙冠向后牵引绕过侧切牙的牙根,直到位于正常尖牙间隙的腭侧,如尖牙间隙不足,则粘结上颌托槽,预备尖牙间隙;再采用直丝弓技术将埋伏尖牙向唇侧移动,排齐牙列,调整咬合关系.对治疗后牙齿的松动度、牙髓活力等进行观察.结果 7位埋伏尖牙均被牵引至牙弓的正常位置;牙髓活力测试正常,牙周附着良好.结论 改良Nance弓在矫治上颌腭侧埋伏尖牙时,在矫治力方向设计和支抗控制方面有独特优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定位、诊断,指导上颌尖牙-侧切牙唇侧易位的分步牵引治疗。方法:选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矫治的上颌尖牙-侧切牙唇侧易位的青少年患者22例,计26颗尖牙,获取其治疗前的CBCT数据,根据其易位特征分为5类,并依据分类制定矫治方案,模拟矫治步骤与施力的方向,指导临床治疗。结果:19颗Ⅰ、Ⅱ、Ⅲ和部分Ⅳ类易位尖牙牵引复位,3颗Ⅳ、Ⅴ类易位尖牙牵引替代拔除的切牙,2颗Ⅳ类尖牙维持易位,2颗Ⅴ类尖牙被拔除。结论:CBCT辅助上颌唇侧易位尖牙分类,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上海某高校90例汉族年轻成人正常牙形态进行三维测量,为开发适合中国人牙颌面特征的直丝弓矫治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从上海某高校9000名大一新生中筛选出90名18~24岁正常汉族年轻成人,收集全口硅橡胶牙列印模,进行三维扫描,获得数字化牙列模型,用Smartee Ortho(A)三维测量软件测量,获得牙冠轴倾度、转矩角、唇(颊)侧冠凸距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测量结果均值。结果: 测量获得年轻成人正常牙冠轴倾度、转矩角、唇(颊)侧冠凸距均值。关于牙冠轴倾度,除上颌第二磨牙外,其余牙的牙冠均向近中倾斜,上、下前牙轴倾度普遍小于欧美人。关于牙冠转矩,上、下前牙转矩均大于欧美人,尤其是上、下尖牙更为唇倾;上、下后牙转矩小于欧美人,更舌向倾斜。关于牙冠凸距,上中、侧切牙间冠凸距差值小于欧美人,下颌尖牙与侧切牙、下颌第一与第二前磨牙间牙冠凸距大于欧美人。结论: 中国人正常牙冠轴倾度、转矩角、唇(颊)侧冠凸距指标与欧美人存在差异,有必要开发符合中国人牙颌面特征的直丝弓矫治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横腭弓在上颌唇向错位尖牙远中移动时对支抗的控制。方法    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上颌尖牙唇侧错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用横腭弓加强支抗,横腭弓Ω曲朝向近中。试验组在错位尖牙舌窝黏舌侧扣,用弹力线将舌侧扣和Ω曲相连加力,在尖牙远移时实现支抗控制;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磨牙均发生近中移动,其中对照组磨牙倾斜移动较大。模型测量: 矫治前后上颌尖牙(U3)牙尖间宽度的差值试验组较对照组小,试验组差值为(1.15 ±0.73)mm,对照组差值为(2.1 ±1.13)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矫治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至腭大孔连线的距离(U6-PP)的差值试验组较对照组小,试验组差值为(1.17 ±0.39)mm,对照组差值为(2.05 ±0.37)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尖牙远移过程中,横腭弓舌侧拉尖牙远移有利于控制尖牙宽度,保持弓形,减少后牙支抗的损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上颌尖牙与侧切牙易位的矫治方法,以提高临床矫治效果。方法对上颌尖牙与侧切牙易位的11例患者,采用开拓间隙、易位侧切牙人工反让道、易位尖牙远移并控根、舌侧弓丝近中移动侧切牙、交互控根、舌侧固定保持器保持的系列矫治法进行矫治。结果11例患者经系列矫治后均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牙弓排列整齐,易位尖牙与侧切牙牙根平行。结论采用系列矫治法矫治尖牙与侧切牙易位,可有效提高临床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 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上颌切牙移动方式,利用Invivo5.0三维定点测量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变化。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上颌切牙切缘与根尖均发生水平舌侧移动,但切缘的移动距离大于根尖;切缘点发生向下移动,根尖点出现明显的向上移动。上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总厚度在根颈1/3和根中1/3均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1/3显著增加(P<0.05),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可以实现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其腭侧牙槽骨吸收远大于唇侧增生,牙槽骨并没有完全跟随牙的移动而改建,提示正畸矫治时不宜过度内收前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尖牙在不同愈合期的拔牙区内移动后根尖的吸收情况和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为临床上选择拔牙区内正畸牙移动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例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矫治的错畸形患者的40颗上颌尖牙为研究对象,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1周和12周开始随机牵引上颌不同侧尖牙向远中移动,至尖牙与上颌第二前磨牙接触后,拍摄尖牙的根尖定位片,测量尖牙根尖吸收等级和牙槽骨水平高度。结果 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1周和12周移动上颌尖牙,尖牙的根尖吸收情况和牙槽骨水平高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拔牙创的愈合对移动牙齿的根尖吸收和牙槽骨水平高度没有明显影响,可以考虑拔牙后早期移动牙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预置支点在矫治上颌水平阻生尖牙的作用.方法 水平埋伏阻生上颌尖牙5例,均位于邻牙根方.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间隙预备,外科开窗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将预置支点置于牙颈部,进行正畸牵引,曲面断层片观察邻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 水平阻生尖牙以预置支点为转动中心而移动至正常位置,牙髓和牙周情况良好,邻牙牙根无吸收现象.结论 预置支点水平阻生上颌尖牙的转动中心,对正畸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牙科锥形束CT评价上颌前牙唇面形态对转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上颌前牙的唇面形态及牙冠牙根成角关系对转矩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中调整牙齿的转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6颗离体上颌前牙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切牙77颗、侧切牙68颗、尖牙61颗。利用牙科锥形束CT将全部牙齿进行扫描,在CT工具软件下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并提取全部牙的正中矢状切面图像,利用Auto CAD软件测量图像,分别测量牙冠唇面4个不同高度的切线与牙冠长轴所成的角度,以及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所成的角度(冠根角)。结果当托槽高度为3.5~5.0 mm时,其高度每变化0.5 mm,上颌中切牙转矩变化约为1.5°,上颌侧切牙和尖牙的转矩变化约为2°。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的均数分别为0.88°、3.87°、-3.30°。结论牙体形态的生物学变化从多方面影响矫治后牙齿的转矩角。  相似文献   

20.
病人女,48岁,上下的牙向唇侧移位,呈扇面型外观,进行性加重,不能闭严嘴唇,于2007—02前来就诊。检查: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向唇侧突出,牙周袋较浅,轻度松动,牙周健康状况较差,大量牙行牙垢堆积,牙龈充血红肿、退缩。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向唇侧倾斜较大,牙冠向远中倾斜,牙间隙较大松动近3度,龈下牙石较多,牙龈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上下尖牙较稳固(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