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颈部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属于副神经节瘤的一种,主要表现出良性肿瘤的特征[1]。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CBT的首选方案[2]。由于CBT血供丰富,与颈部颅神经、颈动脉关系密切,手术切除难度较大,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规范的围术期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尚无CBT切除术围术期护理规范。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内血管外科医护专家,共同撰写《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围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下文简称《共识》),旨在为CBT切除术围术期规范化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体瘤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2例报告任智李正中鲍民生赵浩亮马艳波何若冲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又称化学感受组织瘤(chemodectoma),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一种少见的内分泌肿瘤。本病由VonHaler(1743)和Lushka(1862)首先...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总结46例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结果以及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对采用肿瘤剥除术,同时切除颈外动脉术,与颈动脉分叉-并切除后血管重建术以及颈总动脉结扎术等方法治疗的颈动脉体瘤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率91.3%,偏瘫2例,舌下神经损伤4例,舌咽神经损伤2例,迷走神经损伤1例,副神经损伤1例,其中1例同时有舌咽,迷走,舌下神经损伤。长期随访复发2例,再次手术切除。所有病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田径赛眼声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合理的Matas训练以及选择适当的术式,对于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和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62例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系统回顾收治的62例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法与并发症的关系,并对存活病例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手术后近期60例存活,2例死亡(均为颈动脉结扎手术引起急性脑缺血所致),2例发生面神经损伤,2例迷走神经损伤,出院时56例获得临床治愈,无任何并发症。60例存活病例均获得6个月至10年随访,平均4年5个月,1例术后5年复发,2例术后3年因其它疾病死亡。结论:肿瘤单纯切除和肿瘤切除,颈动脉重建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手术中脑神经的保护和减少脑缺血时间是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外膜下剥离切除颈动脉体瘤13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外膜下剥离切除颈动脉体瘤的疗效。方法对1989~1997年收治的13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13例颈动脉体瘤包括单侧发病12例,双侧发病1例,术前B型超声证实5例,CT确诊7例;13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外膜下剥离切除术,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0例,随访率为77%,随访时间1~5年,平均2年3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颈部B型超声、CT扫描和颈动脉造影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外膜下剥离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方法较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理的颈动脉体瘤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22例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式与并发症的关系,并对存活病例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手术后近期21例存活,1例死亡为颈动脉结扎手术引起急性脑缺血所致。21例中发生面神经损伤、迷走神经损伤各1例。6月-10年随访,平均4年5个月,1例术后5年复发,1例术后3年因其它疾病死亡。结论:肿瘤单纯切除和肿瘤切除、颈动脉重建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手术中脑神经的保护和减少脑缺血时间是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肿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临床比较少见。由于其病变部位特殊,局部解剖复杂以及血管丰富,外科治疗中有时需切除颈动脉,重建血流,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可能出现偏瘫、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临床处理较困难。本文收集了我院手术治疗的38例颈动脉体瘤,现将治疗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1979年7月~2006年2月经手术治疗的颈动脉体瘤共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38.5岁。病变位于双侧1例,左侧22例,右侧15例。除常规全麻术前检查外,重点行B超、CT检查和颈动脉造影,了解肿瘤位置、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从1994年起共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54例,其中男39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2.6:1.发病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1岁.所有瘤体均为良性和单侧发病.手术方法包括:单纯颈动脉体瘤瘤体切除12例;瘤体加颈外动脉切除5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颈内动脉血管重建6例(其中4例应用大隐静脉,2例应用直径6 mm的PTFE人工血管);借助颈动脉内转流切除瘤体32例(包括3例颈内动脉重建者);因瘤体位置太高需打断下颌骨切除瘤体者2例.结果 54例瘤体均完全切除,无复发,无转移病例.无1例发生脑缺血并发症.颈部神经损伤7例,其中交感神经和喉上神经损伤各2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结论 颈动脉转流管有助于颈动脉体瘤切除,需切除颈内动脉者应予以重建,瘤体位置过高者打断下颌骨可增加显露.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1980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59例62侧颈动脉体瘤手术,按照是否行术前供瘤血管栓塞分为两组,比较其手术方式、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转流管在颈内动脉重建中的意义;通过随访结果探讨病理学诊断意义。结果 栓塞组和未栓塞组的出血量、颅神经损伤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例手术病人进行颈内动脉重建,其中6例使用内转流;术后脑梗塞2例,均为使用内转流病人,其中1例死亡;21例病人术后发生27例次的颅神经损伤,占33.87%,绝大多数为暂时性损伤,仅有1例为永久性损伤。术后病理证实62侧颈动脉体瘤中59侧良性,3侧恶性,随访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术前供瘤血管的超选择性栓塞可以明显的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颅神经的损伤发生率,降低手术风险,栓塞后24~48h为手术的最佳时机;颈内动脉重建时不建议常规使用内转流。组织形态学表现不足以判定其良恶性,而应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因此对颈动脉体瘤病人必须做好随访。  相似文献   

10.
26例颈动脉体瘤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6例、28侧颈动脉体瘤。病史、体征、CT、超声彩色多普勒以及DSA动脉造影均有诊断价值。动脉造影不仅有确诊作用,而且可作术前经血管内供肿瘤动脉栓塞、经颅多普勒检查患侧大脑半球侧支循巧代偿情况、改进手术操作步骤均有助于减少肿瘤剥离术中出血,提高肿瘤荆离切除率。对于无法用剥离法剥离切除病例可按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作一期或分期肿瘤、颈总动脉分叉切除并颈内动脉重建术。  相似文献   

11.
对1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行介入栓塞后手术切除,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充分的Matas试验,颈动脉造影及栓塞的护理;术后做好体位护理及呼吸道管理,切口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16例术后均未发生脑缺血、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住院7~21d康复出院。提出加强围术期护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确保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CBT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共88个肿瘤(双侧CBT10例)中切除83个,手术方式:CBT剥除28例侧;CBT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12例侧;CBT剥离式切除和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内动脉间置吻合3例侧,颈内动脉对端吻合1例侧,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吻合1例侧;CBT与颈总动脉整块切除颈动脉重建30例侧;CBT切除与颈总动脉结扎8例侧;手术死亡率为3.8%(3/78),65例术后随访1-21年,64例仍存活,1例于术后7年死于肺转移。随访期间,1例术后2年局部复发,行再次切除已8年无复发;1例家族性病例左侧病变切除后10年出现右侧病变。结论:颈动脉体瘤可双侧发病,可有家族性,可恶变和可有内分泌相关的特性,对于较小的瘤体术中常可用分离法加以切除;涉及颈外动脉时可将其与瘤体同时切除;涉及颈内动脉而瘤体难以完全自颈内动脉剥脱时,可切除部分颈内动脉,行对端吻合,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或以颈外动脉与之吻合,瘤体过大或粘连严重时,对端吻合可在瘤体横断面的颈内动脉上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采用瘤体剥离术,6例行瘤体与所包裹的血管一并切除,切除后因血管长度不够,行血管间置,移植血管替代物中4例选用大隐静脉、1例选用颈外静脉、1例选用人工血管。结果15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术后无死亡和偏瘫发生。舌下神经损伤1例,迷走神经损伤2例。结论颈动脉体瘤因为解剖上的特殊性,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措施。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肿瘤与动脉的密切关系来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收治的25例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均经临床影像学检查诊断,均行手术切除肿瘤.25例中18例行颈动脉外膜下剥离切除肿瘤;4例同时切除部分颈外动脉未重建;余3例同时切除部分颈内、颈外动脉,其中2例行颈内动脉重建,包括颈外-颈内动脉吻合1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例,另1例行颈内动脉结扎.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前的Horner综合征、声嘶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本组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2%(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声嘶、呛咳、舌瘫各1例;迷走神经切除者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抢救1例.无偏瘫、失语发生.本组25中,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90个月,平均(44±6)个月.随访中声嘶、呛咳痊愈,1例舌瘫改善不明显;肿瘤复发2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要求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切除彻底和预防严重并发症才能保证满意的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complications and follow up of carotid body tumor. Methods All the 25 cases were diagnosised by DSA and CTA. The tumor was resected under carotid adventitial plane in 18 cases, with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ection in 4cases, and in 3 case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 were resected simultaneously in whic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as reconstructed in two cases including using self vein bypass in one and anastomosis between ICA and ECA in the other. ICA was ligated in the third case. Results No cases died perioperatively. ALL CBTs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Horner syndrome and trachyphonia were relieved after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trachyphonia, bucking and lingual paralysis developed in 3 cases, and in one case with vagus resection caused dyspnea tracheotomy was performed. The rate of nerves injuries was 12% but no semiplegia and aphasia occurred. Follow up period was from 4 to 90 months (average 44 ±6 months) for 21 cases. The trachyphonia and bucking were improved during follow up but the lingual paralysis persists, and tumor recurred in two cases with one dying. Conclusions CBT treatment should include active surgery, sufficient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avoiding the postoperative nervou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69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方法和生物学特性,方法:复习了69例78个颈动脉体瘤的诊治,方法包括瘤体剥脱,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与颈总动脉整块切除加颈动脉对端吻合或间置移植或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对端吻合,与颈总动脉整块切除和以改进的方法重建颈动脉和早年的整块切除和颈动脉结扎。结果:手术死亡率3%。术后偏瘫1例,Horner综合征9例,舌咽和迷走神经麻痹9例,舌下神经麻痹5例,面神经下颌枝麻痹1例,在1-18年(平均5年)随访时56例存活。家族性病变占7%,双侧病变13%,恶性变10%,内分泌倾向者3%,结论:根据病情提出5种保留颈动脉完整性的切除方法,包括将远侧吻合口作在瘤体的横段面上,然后行残余瘤体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BT)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9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38例CBT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单侧36例,双侧2例;40个瘤体中,Shamblin I型6个、II型12个、III型22个。 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颈部CTA或MRA明确诊断。38例患者中,3例单侧患者行保守治疗,其余35例患者共37个瘤体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1例手术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并行双侧颈外动脉栓塞术。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140±4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94±148)mL;Shamblin I型病变均行单纯CBT切除,Shamblin II、III型病变行单纯CBT切除或CBT切除+其他手术(颈部动脉离断、重建、结扎)。所有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颈部良性副神经节瘤。术后发生短暂脑神经损伤8例,永久脑神经损伤2例,死亡1例。单纯CBT切除患者的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CBT切除联合其他手术患者(P<0.05)。随访半月至10年,手术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及其他并发症。3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带瘤生存。 结论:CTA或MRA为诊断CBT的首选方法,手术切除是CBT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还需根据瘤体的大小形态以及分型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总结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及术后并发症防治方面的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8月-2016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4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病例资料,以上患者术后随访18个月,随访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或门诊复查形式进行,随访期间主要观察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恢复情况,术前2周均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Matas试验).其中男性20例(颈动脉体瘤病变位于双侧者为4例,颈动脉体瘤病变位于单侧者为16例),女性25例(颈动脉体瘤病变位于双侧者为1例,颈动脉体瘤病变位于单侧者为24例);病程0.5~6.0年,平均3年.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均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中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手术方式,其中30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余15例患者失访,平均随访18个月,出现并发症包括:脑卒中1例,舌下神经损伤8例,迷走神经损伤13例,Homer综合征9例.随访患者均无复发,6个月内神经损伤症状基本恢复,1例行迷走神经与瘤体并切者随访6个月后,仍有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5例双侧病变者,其中3例行双侧分期切除手术,手术顺利.1例单侧切除术后出现迷走神经损伤,故未行对侧手术;1例一侧手术后失访,对侧未接受手术.结论 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并非喉返神经损伤所致,双侧颈动脉病变先切除小的一侧,Matas试验不能作为术中结扎颈内动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6岁,因右颈部无痛性肿物9个月伴干咳于2006年12月18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侧下颌角下胸锁乳突肌深面有一肿物,大小约2cm&#215;2.5cm&#215;3cm,肿瘤由颈外动脉供血。诊断为右颈动脉体瘤。左颈部近颅底处显示一富血性肿瘤。初步诊断为左颈部迷走神经体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诊断、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5月至2008年5月22年22收治的7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采用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明确诊断;63例患者(共72个瘤体)成功行外科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偏瘫2例;暂时性脑神经损伤17例,永久性脑神经损伤4例.随访62例,随访率88.6%,失访8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3.8±1.1)年.手术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2例术后局部复发,3例发生远处转移而未能手术切除的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死亡. 结论 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是颈动脉体瘤明确诊断及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宜术式,术中充分暴露、控制出血、保护神经及维持脑供血是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11例的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栓塞的意义。方法:对1995-1999年间收治的1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后再行手术切除。结果:经动脉栓塞后再行瘤体切除,术中平均出血量350ml,与未行动脉栓塞组出血量650ml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时栓塞后的瘤体均可一期切除。结论:颈动脉体瘤术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