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跟腱是人体最长最强大的肌腱,长约15cm,起于小腿中部,由上向下逐渐增厚变窄,在踝的后部最窄,但较厚,止于跟骨结节后面的下半。跟腱由腓肠肌、比目鱼肌之肌腱组成,有屈踝屈膝、保持站立、减低震荡的功能,人在行走、足跖曲和弹跳时都需要跟腱的参与。跟腱损伤是部队官兵运动训练中常见的训练伤。急行军、多次弹跳等活动,反复牵拉跟腱,可以造成跟腱水肿、充血,严重者可在跟骨结节上方3cm处撕裂跟腱。外伤(刃器伤、炸伤等)也可造成跟腱断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线骨锚在指关节脱位伴侧副韧带合并掌板或伸肌腱复合组织撕脱损伤中的疗效。方法对45例52指指间关节脱位伴侧副韧带合并掌板或伸肌腱撕脱损伤,予脱位复位克氏针固定,采用带线骨锚重建修复关节周围撕脱组织,3周后拔出克氏针,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全部患者均获得0.3~2.5年的随访。按TAM法疗效评定:优33指,良19指,优良率为100%。结论采用骨锚修复重建指关节脱位合并周围复合组织撕脱,操作简单,疗效确实,并能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对于踝关节损伤的例数国内没有准确的统计学报道.在美国约每1万人口每天发生1例踝关节损伤[1].踝关节损伤以外侧韧带多见,约占踝关节韧带损伤的90%[2],其中距腓前韧带损伤占66%,伴随跟腓韧带损伤占20%,距腓后韧带损伤很少见[3].因此,理解踝关节外侧韧带的解剖、生物力学及损伤机制对踝关节损伤的治疗非常重要.目前,踝关节损伤多采取手术重建外侧韧带,以期保证踝关节的稳定性,多数采用腓骨短肌腱,现将国内外踝关节损伤及治疗的研究现状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损伤临床上比较多见,包括足内翻或足外翻扭伤,跟腱损伤,踝部骨折脱位等,往往在治疗康复后留有轻重不等的踝部疼痛或轻微肿胀,足背伸或跖屈功能受限,负重及行走加重,时轻时重,经久不愈,我们称之为踝关节损伤后遗症。踝关节的内外两侧都有韧带加强,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防止足的内翻和外翻扭伤有着重要的作用,常因负重过大,道路不平或湿滑,行走不慎踩入凹地,或下坡、下楼时突然踏空而引起踝关节的内翻或外翻损伤,当人在跑动、跳跃、身体扭转或从高处坠落时,一般是足内翻位上着地,所以内翻扭伤多于外翻,较轻的以肌肉,韧带挫伤为主,较重的可有韧带断裂,局部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用自体半腱肌或异体同种胫前肌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以探讨该手术的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患者13例,全部患者均为复合损伤,术前胫骨外旋程度与健侧相比均10°。患者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解剖重建腘腓韧带的手术方法,手术前后均进行胫骨外旋角度、关节活动度检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膝关节MRI以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评定膝关节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比较结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所有患者胫骨外旋角度与健侧相比全部10°,术后胫骨外旋角度与健侧相比减少0°~5°者8例,占61.5%,减少5°~10°者3例,占23.1%,减少10°~15°者2例,占15.4%。术前患者伸膝受限者2例,与健侧相比屈曲受限5°~10°者3例,11°~20°者5例,20°者3例;术后屈曲受限5°~10°者2例,占15.4%,屈曲受限10°者1例,占7.7%,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都有所改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38.3±2.9)分增加到术后的(82.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是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良好方法,手术安全、操作简单,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MPFL)急性损伤的低场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26例MPFL急性损伤患者的0.35TMRI影像资料。结果:26例患者均为单膝受累。MRI主要表现:MPFL区域信号增高(n=26)、韧带周围肿胀(n=11)、变细(n=11)、中断(n=4),以轴位显示最佳。病变部位:股骨侧10例、髌骨侧14例、体部2例。伴发症:伴髌骨半脱位和(或)脱位13例,伴骨折和(或)骨挫伤22例,伴软骨损伤15例,其他韧带损伤14例,膝周肌损伤9例,滑膜囊及关节腔积液26例,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12例,髌股关节先天性异常4例,滑膜病变7例等。结论:MRI是评价MPFL损伤及其伴发病变较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军事训练所致足踝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9年9月,我中心对两个步兵全训部队入伍参训一个年度周期的新战士,进行了足踝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损伤月发生率波动于3.55~5.89%之间,全周期累计发生率高达43.35%.同时发现外侧副韧带、特别是距腓前韧带是其最常见的损伤部位(68.69%),文章认为预防关键在于预防距腓前韧带的损伤,并由此提出提高鞋本身的防伤性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外侧踝关节扭伤占踝关节损伤的75%以上。本研究主要从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研究发现,前距腓韧带与跟腓韧带在踝跖屈位时起主要稳定作用,后距腓韧带起辅助作用;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在踝跖屈时会前移、内旋;外踝失稳与众多因素有关,其中踝背屈活动受限、跟骨内翻、内外踝肌肉力量失衡、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等均是影响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建议患者采用踝关节平衡稳定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和利用关节松动技术、肌内效贴以及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等进行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以增强踝关节整体力量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外侧踝关节扭伤占踝关节损伤的75%以上。本研究主要从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研究发现,前距腓韧带与跟腓韧带在踝跖屈位时起主要稳定作用,后距腓韧带起辅助作用;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在踝跖屈时会前移、内旋;外踝失稳与众多因素有关,其中踝背屈活动受限、跟骨内翻、内外踝肌肉力量失衡、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等均是影响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建议患者采用踝关节平衡稳定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和利用关节松动技术、肌内效贴以及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等进行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以增强踝关节整体力量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针刀结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陈旧性踝关节损伤患者12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对照组患者给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此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微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3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2,P=0.007)。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踝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较对照组给予显著下降,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患足韧带损伤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但两组患者肌腱及骨损伤改善情况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针刀结合理筋正骨手法可显著改善社区陈旧性踝关节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学工程》2016,(7):919-920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1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对断骨实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而损伤三角韧带则行切开探查修复来恢复踝关节内结构的稳定。手术后进行X线检查,并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制定的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定手术前后踝-后足功能评分以及疼痛评分,了解疗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在251例患者中,优为224例,良为20例,优良率为97.21%;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6±1.9)周。术后AOF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升高[(92.48±5.29)分vs(30.48±5.11)分],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1.83±1.44)分vs(8.63±1.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术方案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是临床中最佳的治疗方案,优良率高,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疼痛得到大幅缓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转移筋膜瓣应用于指屈肌腱损伤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86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改良Kessler法联合津下核心套圈法缝合,观察组采用带蒂筋膜瓣局部转移且包绕肌腱,两组均在术后两周进行功能训练,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手指总屈伸度(TAM)系统评价治疗优良率,并对比修复时间。结果观察组修复优良率88.4%(38/43)显著高于对照组69.8%(30/43),修复时间(28.3±3.5)d显著低于对照组(35.4±6.8)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指屈肌腱损伤采用局部转移筋膜瓣修复可有效缩短修复时间,预防粘连,提高治疗优良率。  相似文献   

13.
前臂肌腱损伤是创伤外科中常见的急诊病种 ,我院自 1 995年元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收治前臂肌腱损伤 30 8例 ,现将处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30 8例 ,其中男性 2 6 0例 ,女性 4 8例 ;1 5岁以下 2 8例 ,5 0岁以上 6 0例 ;伸肌腱损伤 1 6 8例 ,屈肌腱损伤 1 4 0例 ;同一肌腱两处损伤 1 8例 ,合并神经损伤 4 0例 ,血管损伤 2 6例 ,骨折 76例 .本组病例均为开放性损伤 ,均予彻底清创术并肌腱直接吻合修补术 ,术后均痊愈出院 ,手部功能恢复良好。2 临床分析2 .1 前臂肌腱损伤的诊断 前臂肌腱损伤的诊断一般不是十分困难 ,伸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腓骨短肌肌腱转位加缝合锚钉治疗Ⅲ度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采用腓骨短肌肌腱转位加缝合锚钉与采用护踝保护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疗效,两种治疗方法分别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病例各12例。所有病例治疗后随访2年。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总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段随访评分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手术后各时间段的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总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项目评分中,治疗组术后3月的稳定性和放射学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年,除活动范围评分外,其它项目评分治疗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治疗组有1例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经治疗后可恢复。结论采用腓骨短肌转位加缝合锚钉解剖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地改善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0岁,3个月前扭伤右踝部,致疼痛,渐肿胀,并发现包块,无出血和流脓,未做治疗。2个月前右踝后部肿痛明显,包块增大,来我院就诊,右踝关节MRI初诊“右跟腱损伤,右胫骨后肌群、肌腱损伤并慢性血肿形成”,患者在当地治疗,效果欠佳。近1个月来,包块增长较快伴剧痛,并有少量液体流出,可自行停止。入院后影像资料:右踝侧位X线片示:右踝后方软组织肿胀,右跟骨后部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图①),CT平扫示:右踝后方团块状软组织影,其内密度不均,右跟骨后上部骨质破坏吸收(图②-④),MRI平扫:右跟腱不连续、信号稍高,其前方见9.6x4.2x3.5cm的团块影,T1WI呈低/等信号(图⑤),T2WI呈混杂信号(图⑦),抑脂后呈高信号(图⑥);T1WI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其内部分无强化(图⑧⑨)。术后病理结果:右足踝透明细胞肉瘤(图⑩HE染色10x40,可见大量透明细胞),免疫组化示:HMB-45(+),S-100(+),myoD1(+)弱,EMA(-),CD99(-),SMA(-),MSA(-),Ki67(+30%)。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和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膝后十字韧带(Pcl)损伤有增多的趋势,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将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导致创伤关节炎。以往采用切开重建Pcl的手术创伤大、易损伤伸膝装置、移植肌腱上下止点不精确、远期疗效不佳、功能恢复不满意。我科自2003年12月-2005年1月采用膝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股薄肌重建Pcl共13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新型防伤作训鞋是全军训练防治研究中心、第150中心医院骨科主任黄昌林等人,在第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李良寿教授等人的协作下,经过一年多的部队训练伤调查,反复试验研制而成的。他们从1989年9月起就分别对陆军全训部队参训9个月的1342名新兵进行了以足踝部损伤为重点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足踝部损伤发病率竞达43.35%,月发生率达3.55%~5.89%,另还发现损伤主要发生在踝部,占71.79%,外踝部以腓距前韧带损伤为主,由于足踝部损伤机理和分类比较,处理上易被忽视,伤后常遗留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选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一次性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5年5月,对11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同种异体跟腱移植一次性手术重建修复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4例问卷式随访,7例门诊定期随诊,随访时间12~23个月.本组患者术后1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优良8例,中3例.结论 选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一次性手术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创伤小、疗程短、恢复快,是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肌骨超声成像与普通超声对运动员跟腱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跟腱损伤运动员5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50)与观察组(n=250),对照组采用普通超声成像检查患者跟腱,观察组采用肌骨超声成像检查患者跟腱,对比两种方法对跟腱损伤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跟腱损伤检出准确率(92.4%)显著高于对照组(72.8%),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钙化灶1级与2级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总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血流信号评级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肌骨超声成像在运动员跟腱损伤中检出准确率高,且在钙化灶评级中具有良好的异常检出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6,(5):641-642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应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骨科就诊的7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两组。39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于术中进行内外踝固定、下胫腓联合固定治疗;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非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优良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二次手术发生率为5.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的治疗,在固定内外踝的同时应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有利于提高骨折愈合的优良率,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