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细胞悬液与血浆不同比例输注在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8年5月我院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114例,均行大量输血治疗,按输血过程中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不同分为A组(n=47)、B组(n=39)、C组(n=28)。A组采取高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1),B组采取中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处于1:2~1:1),C组采取低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比较3组住院时间,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液制品输注情况及输注前与24 h后血常规指标(PLT、Hb)、凝血功能指标(APTT、PT、Fg)水平。结果3组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内血小板、冷沉淀、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后Hb水平与输注前比较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PLT水平均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PLT水平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APTT、PT水平均较输注前提高,Fg水平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APTT、PT水平低于B组、C组,Fg水平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将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控制在1:1之上,可防止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减少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措施。方法对37例不同类型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 0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检测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有显著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应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减少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治疗时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及电解质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输注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不同分为高比例组51例、中比例组38例、低比例组25例。对比3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电解质平衡情况,以及住院期间生存情况。结果输血后三组患者血小板数量(PLT)均降低,且低比例组明显低于高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高、中比例组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低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中比例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g)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Fg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高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比例组血清CD3^+、CD4^+、CD8^+水平与输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比例组CD3^+、CD4^+水平明显降低,CD8+明显增高,且高比例组清CD3^+、CD4^+明显高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明显低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清K+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高于中、低比例组;Ca^2+、N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低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红细胞输注总量明显低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高比例组死亡率为3.92%,低于中比例组死亡率10.53%及低比例组死亡率16%。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给予高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比例≥1:1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减少后续红细胞输注量,节约血资源,并可明显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617-3618
目的探讨肾衰加贫血患者实施透析期间输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尿毒症贫血患者58例,根据输血时间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采取透析后进行输血治疗,观察组实施透析期间进行输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透析前后各项生化指标与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单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尿毒症透析的贫血患者,可采取透析期间输注红细胞悬液治疗,透析后输注洗涤红细胞,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后期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血浆输注在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大量输血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将90例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其中A组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B组为1∶1,C组为1.5∶1。分别检测和统计3组患者输注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3组患者输血后的Hb、HC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输注后的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输血后的血液学指标比较,B组和C组输血后的Hb、HC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最低。结论当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时,建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1.5。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240例大量输血患者资料,依据输血比例不同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其中高比例输注(FR:RBC1:1)为试验组,低比例输注(FR:RBC1:2.5)为对照组,对比2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及死亡率。结果与输血前比较,2组输血后FIB均降低,且APTT、PT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试验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患者给予高比例输注可有效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且对其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贮存红细胞的代谢变化与临床输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关系,为临床安全有效输血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119袋红细胞悬液中保存期3 d的20袋,8 d的25袋,15 d的30袋,28 d的28袋,32 d的16袋;分别输注给119位外科手术患者,并分析它们输注的有效率;采用NO荧光探针技术检测不同保存期贮存红细胞中一氧化氮浓度,分别于输血前后,用硫代巴比妥法检测血清中MDA含量,氧化酶法检测SOD的活性。结果随着红细胞制剂贮存期延长NO水平有持续下降的趋势(P<0.05);红细胞制剂输注有效率也随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贮存期28、32 d的红细胞悬液,输血后3 h,患者血浆MDA水平上升,SOD水平下降,与输血前相比2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后24 h,MDA水平与输血前相比虽有增加,但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为3、8、15 d的红细胞悬液,输血3 h、24 h后,血浆内SOD与MDA与输血前水平相当,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贮存红细胞悬液中一氧化氮浓度明显下降,并与临床输注的有效性相关,同时红细胞贮存代谢物可能对患者输血会造成暂时性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骨科术后大出血患者合理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骨科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常规凝血项目指导输血,观察组根据TEG指导输血。比较两组术后输血情况、凝血功能,并分析观察组术前、输血前、输血后、术后24h TEG各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输血量、血浆、悬浮红细胞、血小板输注量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24h凝血功能各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前K值、R值、MA值较术前明显上升,输血后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指导临床输血可优化输血方案,减少血液制品使用量,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输血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来自本院外科、妇科、口腔科病区的427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悬液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输注去白细胞悬液组切口感染率为13.1%,未输血组切口感染率为11.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去白细胞输血量增加,切口感染发生率逐渐增加,去白细胞悬液输血量为8~12 U组和12~16 U组同2~4 U组相比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与输注去白细胞悬液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大量输注去白细胞悬液可能会成为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率的一个危险指标,对于去白细胞悬液临床医生应慎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临床纳入86例我院收治的尿毒症贫血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其中50例患者在透析3h时输注红细胞悬液作为A组,另36例患者在透析后2h输注红细胞悬液作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肾功能水平。A、B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除K+较为稳定外,HGB、BUN及Cr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A、B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HGB、BUN、Cr及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贫血患者透析时及透析后进行输血均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74例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依据输注血浆(P)与悬浮红细胞(R)比例(P/R)不同分为研究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P/R>1,n=58)、常规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1/2

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较常规组及对照组明显低(P<0.05),常规组红细胞输注总量与对照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平均生存时间最长,常规组次之,对照组最短,三组之间两两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存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输注高比例不同成分输血因具有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输注量少及预后生存时间长等优势,较中低比例组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对创伤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大量输血)和对照组(40例,少量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1、5 d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输血后1 d,观察组的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输血前及对照组(P<0.05);输血后5 d,两组的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PT、APTT及TT明显长于输血前及对照组,FIB水平明显低于输血前及对照组(P<0.05);输血后5 d,两组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能够挽救创伤患者的生命安全,但会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治疗期间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FNHTR)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需行输血的6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未去除白细胞的普通红细胞悬液,而观察组给予去除白细胞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分析两种红细胞悬液的常规指标;输液患者总体、不同保存期(7、14、21d)、不同输血次数的FNHTR发生率情况。结果除白细胞和血小板外,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悬液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影响,且不同的保存天数对两者的常规指标没有影响;观察组总体及1次输血(P<0.01),2~3次和3次以上输血(P<0.05)的FNHT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尤其在预防因多次输血而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比例成分输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镇江市中医院应用大量输血的患者71例,根据输注血浆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比例分为3组,其中16例低比例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3),37例中比例组(1∶3≤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2),18例高比例组(1∶2<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1),对比3组患者入院后24 h凝血功能。结果 输血后,低比例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指标为(19.50±1.80)s、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rothrombin time, APTT)指标为(63.50±12.50)s、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指标为(25.70±6.50)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指标为(1.10±1.30)g/L、血小板(platelet, PLT)指标为(82.60±12.10)×109/L。3组输血后PT、APTT、TT、FIB、PLT指标明显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P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外科手术时最佳输血策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收治入院的89例行外科手术,且术前预估出血量在1 000mL以上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8例未行TEG指导常规输血,纳入对照组;51例在TEG相关指标指导下完成输血,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后即刻及输血后24h凝血指标监测结果及输注各类血液制品用量,分析观察组输血前后TEG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4h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4h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纤维蛋白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指导后观察组患者输血后反应时间(R)、凝血酶原时间(K)及综合情况(Cl)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及加固速率(Angle)、最大振幅(MA)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引流量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未见二次手术病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指导外科手术最佳输血策略,不仅可及时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提高血液有效成分输注率,同时还能有效节约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对患者进行输血指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该院80例围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POTTS输血方案作为输血指导,对照组应用我国制定的红细胞悬液输注标准作为输血指导,观察2组患者输血率、输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输血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观察组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6,P0.01)。(2)2组患者术后24h血红蛋白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POTTS作为患者输血指导能够减少血液输注量,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但安全性并不因为输入量减少而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血液指标影响及合适的输血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大量输血治疗的患者107例,死亡27例(死亡组),生存80例(生存组)。采集患者输血前、输血后(24h内)的血液标本,并对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液指标进行及时测定。查看电子病历及血库管理系统,获取患者的血液指标相关信息。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变化及用血方式。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的血红蛋白水平(Hb)、PLT和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输血后的Hb为(81.29±21.67)g/L,明显高于死亡组的(70.96±21.7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输血后Hb、PLT、FIB均明显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采用红细胞悬液与血浆比为1∶1~2∶1进行取血的患者所占百分比为81.25%,明显高于死亡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血后血常规指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临床应予及时检测,适时补充PLT,有利于患者凝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在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疗效监测和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进行成分输血治疗的临床资料,将156例患者分为有输血不良反应或术后感染组(简称不良反应组,10例)和无输血不良反应及术后感染组(简称无不良反应组,146例),分析常规凝血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输血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输血治疗前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功能指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对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及术后感染监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研究。方法选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72例,在我院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进行治疗,按照接诊顺序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输注洗涤红细胞治疗的是观察组,接受悬浮红细胞输血治疗的是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以及输血后临床指标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23例(63.89%),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34例(94.44%)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胆红素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输血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胆红素指标均较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输注洗涤红细胞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输血安全性,取得极佳的治疗效果,大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