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测定胸腔积液中二肽蛋白酶(DPP-IV)、D-二聚体、以及信号接头蛋白(CRKL)对恶性胸腔积液预测价值.方法 从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接诊的胸腔积液患者中筛选出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良性胸腔积液(BPE)组32例,与恶性胸腔积液(MPE)组60例.检测并比较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胸腔积液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386例MMP患儿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合并胸腔积液)168例和对照组(无胸腔积液)218例.分析MPP合并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观察2组间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年龄高于对照组,热程、住院时间、大环内酯类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糖...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癌胚抗原(CEA)、腺苷脱胺酶(ADA)对胸腔积液性质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比色法测量临床确诊的8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和12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中D-二聚体、CEA及ADA含量。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组D-二聚体、ADA水平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而CEA水平明显低于恶性胸腔积液组。结核性胸腔积液中,D-二聚体诊断的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61.1%;CEA诊断的灵敏度为22.2%,特异度为13.9%;ADA诊断的灵敏度为64%,特异度为75%。三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91.7%。结论:联合检测D-二聚体、CEA、ADA有助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有效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5.
胸腔积液2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胸腔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良性胸水159例(67.1%),结核性占117例(73.6%);恶性胸水64例(27.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占39例(60.9%)。结核性胸水治疗效果好,恶性胸水疗效较差。结论:结核和肿瘤是导致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可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8年-1998年收治年龄60岁以下心脏病合并胸腔积液病人51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合并胸腔积液临床上比较常见,其表现较为隐匿,原因错综复杂,尤其是顽固性胸水常为多因性,治疗困难.本院从1999~2002年期间收治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42例合并胸腔积液,现就其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52例肺结核合并胸腔积液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忠强 《临床荟萃》1995,10(24):1119-1120
胸腔积液可由于胸膜炎症、结缔组织病、肿瘤、局部瘀血以及全身性疾病等引起。通常分为炎症性病因所致的渗出液和非炎症性病因所引起的漏出液两大类。肺结核合并的胸腔积液除了首先考虑结核渗出性胸膜炎外不能忽视其他病因。尽早准确的作出病因鉴别诊断对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均有很大意义。现将本科12年来记录完整的52例肺结核合并胸腔积液的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丛远凤 《临床医学》2003,23(1):9-10
目的:提高合并胸腔积液的肺癌诊断率。方法:对我院近10年住院的有病理学确诊的136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45岁以下的23例,45岁以上(含45岁)113例。胸水渗出液133例(97.8%),漏出液3例(2.2%)。132例血清癌胚抗原(CEA)(41.92±20.76)μg/L,其中109例(82.6%)增高,69例血清癌糖类抗原(CA19—9)(56.53±20.36)kU/L,其中51例(7.9%)增高。107例胸水CEA(86.94±20.87)μg/L,其中98例(91.6%)增高。136例中71例(52.2%)胸水找到癌细胞。X线胸片首诊为肺癌34例,胸部CT首诊为肺癌58例。结论:对胸腔积液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结合血清CA19—9、CEA检测可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胸腔积液是肺、胸膜或其他许多全身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任何原因导致胸腔内液体分泌增多或吸收减少,就会出现胸腔积液。现结合我院79例住院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51例,女28例,年龄17~95(平均51.4)岁。所有患者经胸腔B超检查确诊。恶性胸腔积液28例,其中支气管肺癌23例,乳癌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1例,平均65.5岁;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21例,平均30.2岁;炎性胸液17例,平均62.2岁;心衰6例,平均63.4岁;低蛋白血症4例;脓胸2例;乳糜胸1例。单侧胸液61例,双侧胸液18例。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气促、憋气、呼吸困…  相似文献   

11.
现将我院2005-01~2006—12收治的老年胸腔积液5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心中 《新医学》1993,24(1):4-5
  相似文献   

13.
对5例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心力衰竭可导致胸腔积液,其治疗的重点在于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并殖吸虫(肺吸虫)感染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11年3月我科收治的12例并殖吸虫感染性胸腔积液患儿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5~10.6岁,平均年龄(5.95±2.24)岁.结果:12例通过吡喹酮、胸腔穿刺抽液及留置胸腔闭式引流、剖胸探查等综合治疗.合并心包积液2例,1例予以心包穿刺抽液,另1例予以心包开窗引流术,合并前胸及胸背部包块各1例,分别予以手术切除.1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3个月,均痊愈.结论:并殖吸虫感染性胸腔积液与化脓性胸腔积液及结核性胸腔积液难以鉴别,诊断的明确有赖于详细的病史收集及实验室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及药物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的危险因素并对危险因素加以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5年8月住院的62例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病例,并随机选择同时期胸腔闭式引流管未脱落病例62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62例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和62例未脱落病例中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35岁、胸腔闭式引流管未行缝线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未行二次固定、责任护士工作年限≤3年、APACHE II评分≤15分、未合并COPD及营养危险指数(NRI)≥55与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可能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有胸腔闭式引流管未行缝线固定(OR=6.36)、胸腔闭式引流管未行2次固定(OR=8.49)、责任护士工作年限≤3年(OR=5.39)、APACHE II评分≤15(OR=4.36)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腔闭式引流管未行缝线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未行二次固定、责任护士工作年限≤3年、APACHE II评分≤15是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重视。  相似文献   

16.
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胸腔高温灌注化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是癌症的晚期表现之一,治疗比较棘手。我科从1998年11月~1999年4月采用胸腔高温灌注化疗6例,近期疗效明显,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3例,年龄30~58(平均50)岁,反复咳嗽、胸痛、呼吸不适2~12个月。胸部X线照片、CT扫描示右肺病变5例,左肺病变1例,均合并胸腔积液。其中术前反复胸穿抽液3次以上4例,其余2例仅抽1次,胸腔积液均短时间内再生。6例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4例,腺癌2例。1.2 方法 术前明确诊断3例,术前诊断不明3例。病人均取…  相似文献   

17.
马凌  杨芳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464-8464
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可为胸腔疾病或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的一部分,其病因诊断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正确与否,因此胸腔积液病因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科2007—2009年收治的132例胸腔积液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总结20例子痫前期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为做好一般护理、心理护理,胸腔穿刺引流前后加强观察与护理,加强心力衰竭、肺炎、产后出血等各种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以改善母婴预后。5例并发心力衰竭、2例并发肺炎、2例发生产后出血,因发现、处理及时,母婴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李泽  施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955-2956
目的:探讨难治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其常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难治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住院天数最短36 d,最长107 d,提示良、恶性胸腔积液难以鉴别、治疗中病情的特殊演变以及对少见病缺乏认识等是造成难治性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结论:造成难治性胸腔积液的因素多样,遵循疾病的诊治原则,重视疗效的评价,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