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缺损,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做支架,截取一段颞浅动脉,重建缺损的腮腺导管;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复诊,检查患者腮腺局部有无肿胀、涎瘘,导管是否通畅。结果:6例患者腮腺局部无肿胀,无涎瘘,腮腺导管通畅,腮腺分泌功能正常。结论:以硬膜外麻醉导管做支架,采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导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利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做支架,修复损伤的腮腺导管;如导管因缺损无法端端吻合,选用面前静脉移植术和腮腺嚼肌筋膜瓣再造术。结果:本组22例患者1例失访,随访的21例中,19例腮腺导管通畅,腮腺分泌功能正常;2例腮腺腺体萎缩,无分泌功能。结论:腮腺导管损伤的早诊断有利于手术治疗,支架支撑修复损伤的腮腺导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附41例临床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1例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肿瘤直径小于2.0cm的病例,作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于肿瘤外5~10mm处切除肿瘤与周边正常腺体组织。结果:41例患者术后经随访2~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涎瘘,患侧腮腺有分泌功能,面部畸形小。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体积较小(直径<2.0cm)的腮腺良性肿瘤的有效术式,有利于保持剩余腺体功能及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自体动脉移植在修复腮腺导管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8月—2012年12月应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的6例患者资料。通过临床观察、腮腺造影检查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时间为1个月~9 a。结果 术后随访1个月~2 a,6例患者腮腺无肿胀,腮腺导管通畅,腮腺分泌功能正常;术后2~9 a,患者双侧腮腺基本对称,挤压腮腺,2例腮腺导管有少量唾液分泌。腮腺造影显示重建区导管狭窄;3例腮腺导管无唾液分泌; 1例患者失访。结论 采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近期效果良好。但从远期疗效来看,自体动脉不适合重建腮腺导管。  相似文献   

5.
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杰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885-886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28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实施腮腺部分切除术,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在肿瘤外0.5~1.0cm处切除肿瘤及周边腮腺组织。结果:27例患者术后经6个月至3年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无永久性面神经麻痹及涎瘘,残留腮腺有分泌功能,面部畸形小,4例患者发生Frey's综合征(14.8%)。结论:保留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6.
复方碘溶液治疗腮腺涎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腮腺涎瘘主要发生于腮腺区手术和损伤后,包括导管瘘和腺体瘘。对腮腺导管瘘一般多主张手术治疗,对腮腺腺体瘘其治疗方法多样。我科采用复方碘溶液局部注射,同时辅以传统方法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mg+广谱抗生素的方法来治疗7例腮腺腺体瘘,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腮腺导管损伤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33例因外伤而造成腮腺导管断离的病例,在行清创缝合术中,游离减张导管断端并用塑料管做支架进行导管吻合手术。其中8例初次手术失败,导管断裂,形成导管瘘,进行了第二次手术。结果:8例失败病例,均经Ⅱ期导管端端吻合术后治愈。结论:在施行吻合术中,导管两断端是否充分显露,游离减张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术后适当加压包扎,使用促涎液分泌的药物,抗感染,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塑料管滑脱和过早拔除也是减少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20例腮腺导管损伤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新春 《口腔医学研究》2009,25(5):568-568,571
腮腺导管位于面颊部皮下,位置表浅,面颊部外伤,尤其锐器切割伤时易伤及腮腺导管,导管损伤后如未能及时诊治,可形成面颊部涎瘘,从而给患者带来生理功能损害和精神痛苦。本文收集我院2005~2008口腔颌面外科收治20例腮腺导管吻合术病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67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保留腺体导管的优点。方法:对67例不结扎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术后残余腮腺均有分泌功能,腮腺无炎症发生,肿瘤无复发。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肿瘤切除手术,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能保存残留腮腺组织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52例腮腺导管瘘及腺体瘘的病因与治疗。本组病例中,腺体瘘32例占61.5%,导管瘘20例,占38.4%,通过病因分析.作者认为在施行腮腺部位的外伤清创术,腮腺范围肿瘤摘除术,以及腮腺区脓肿切排等手术时,应注意到腮腺部位的解剖特点。正确的手术切口,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外伤后对腺体导管检查和处理是避免或减少腮腺导管瘘及腺体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单纯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后涎瘘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根据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与涎瘘的关系,寻找最佳的拔管时机。方法: 不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切除的腮腺疾病患者194例,分为传统加压组(拔除引流管后继续加压包扎)和单纯负压组(拔管后不再加压包扎),记录术后涎瘘情况。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传统加压组涎瘘发生率(11.6%)与单纯负压组涎瘘发生率(15.5%)无显著差异(P>0.05);单纯负压组,引流天数与涎瘘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引流量少于20 mL的患者,术后涎瘘发生率显著低于20~30 mL者。结论: 单纯负压引流能代替传统拔管后继续加压包扎预防涎瘘,引流量小于20 mL可作为拔管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2.
左腮腺导管口异位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导管异位于口角外皮肤是一种罕见的涎腺结构异常。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24岁,因左口角外反复流涎23年入院。患者出生后不久,即发现左口角外皮肤有一瘘口且反复流涎。2004年曾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皮肤瘘口及流涎仍存在遂来我院。门诊以“左腮腺导管异位”收入院。  相似文献   

13.
涎腺疾病导管系统的磁共振水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磁共振水成像术(MRH)衍生的磁共振涎管成像术(MRS)对涎腺病变导管系统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对33例涎腺病变患者进行MRS,采用4种序列显示腮腺导管系统,然后给患者含服维生素C,分别于3min和10min后再次扫描,比较腮腺导管系统的显示效果。结果IR-FSE序列较FSE腮腺导管显示效果明显提高(P<0.05),服药后腮腺导管显示效果有一定的提高(P>0.05)。结论MRS对腮腺导管系统显像良好,具有简单、无创、安全等优点,能提供全面、立体的腮腺病变信息。  相似文献   

14.
保留腮腺导管切除腮腺良性肿瘤62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保留腮腺导管切除腮腺良性肿瘤及腮腺大部分浅叶或部分腮腺的优缺点。方法:对1995-02—2009-02期间收治的62例保留腮腺导管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腮腺肿瘤及腮腺大部分浅叶或部分腮腺切除后,残余腮腺仍有分泌功能,8例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保留腮腺导管切除腮腺良性肿瘤及腮腺大部分浅叶或部分腮腺组织,术后残留腮腺有分泌功能,可作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156例腮腺损伤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损伤的原因、类型、治疗方法及愈后。方法:总结156例腮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损伤原因、年龄、损伤类型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156例中,20-29岁年龄段最多,占30.13%;锐器穿通伤为最主要的损伤原因,占69.23%;腮腺导管瘘为最主要的损伤类型,占59.62%;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占76.28%;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取得了满意的面部形态和功能疗效。结论:腮腺损伤易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为腮腺导管瘘,其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抗胆碱能药物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腮腺主导管存留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的:评价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腮腺主导管保留的临术效果.方法:对66例临床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病例,作解剖和保存面神经及腮腺主导管,切除腮腺浅叶及其肿瘤术.结果:(1)术后无肿瘤复发,(2)术侧无明显凹陷性畸形,(3)术后涎瘘明显减少.结论:腮腺主导管及其深叶的保留与肿瘤复发无关,该术式适应腮腺浅叶及峡部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负压引流与腮腺术后涎瘘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的应用价值,分析与腮腺术后涎瘘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需手术治疗的腮腺疾病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橡皮条引流)(78例)与负压引流组(125例),记录术后涎瘘发生情况,同时分析不同腮腺疾病、腮腺术式及腮腺主导管处理与术后涎瘘的关系.结果负压引流组的涎瘘发生率(10.40%)低于传统方法组(16.67%),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腮腺疾病、腮腺术式及腮腺主导管处理与腮腺术后涎瘘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负压引流结合短暂的加压包扎能取代传统方法,预防腮腺术后涎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总结45例因外伤而造成腮腺导管断离,在行清创缝合术中即刻吻合导管的病例。其中6例失败,进行第二次手术。通过对6例吻合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施行吻合术中,导管两断端是否充分显露,游离减张是手术成败之关键,术后适当加压包扎,应用促涎液分泌的药物,抗感染,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塑料管滑脱和过早拔除也是减少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使用硬膜外导管治疗B型腮腺导管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3年6月经治的符合条件的B型导管损伤病例6例。研究硬膜外导管和显微外科技术在6例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结果:随访中,病人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硬膜外导管和显微外科技术为B型腮腺导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肾形棉垫加压包扎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的有关因素。方法:196例腮腺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随机分为肾形棉垫组(100例)和传统包扎组(96例)。分析2组术后涎瘘发生率,同时分析不同术式、腮腺主导管是否结扎等因素和涎瘘发生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棉垫组涎瘘发生率为1%,传统组发生率为13.54%,2组差异显著(P<0.01)。不同术式、腮腺主导管是否结扎和涎瘘发生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肾形棉垫加压包扎能有效预防腮腺术后涎瘘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