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实验组(n=12)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n=12)采用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正畸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及满意度问卷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骨性开15年后的骨性以及牙性变化.方法 本研究样本为10例成年骨性开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上颌采用了Le Fort I型截骨术,下颌采用了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选择患者在正畸治疗前(T1)、治疗后(T2)以及正颌手术后平均15年(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实验组(n=12)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n=12)采用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正畸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及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采用SPSS 20.0软件包中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头影测量指标SNA、SNB、ANB、U1-SN、L1-MP值均发生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2组参数分别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美观性、舒适度、便捷性、咀嚼效能以及语言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均为8.8±0.5分(P>0.05)。结论: 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对联合治疗的美观舒适性及效果较为认可。  相似文献   

4.
现代正颌外科基本手术及操作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科矫治牙颌面畸形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瑞士学者Obwegeser 20世纪50年代首创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60年代以美国学者Bell颌骨血运的基础研究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正颌外科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随着现代正颌外科基本理论的不断丰富、术前术后正畸技术的完善及各种辅助外科技术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颅颌面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演化、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颅颌面及(牙合)畸形,并影响生长发育,大多数错畸形是在生长发育期形成的[1-2]。骨性Ⅰ类或有Ⅲ类倾向的青春期患者,上颌的单颌拔牙可能会导致上下颌矢状向不调,尤其是在骨性Ⅲ类倾向的患者中若医生只是关注到上颌牙列的拥挤,  相似文献   

6.
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骨性错(牙合)畸形最为常见的一种,不仅存在牙性问题,同时还伴有颌骨形态、位置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口颌功能及心理健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适应证选择、手术时机、对软硬组织侧貌及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一、病例摘要患者 男,17岁。主诉:因地包天求治。患者乳牙胎期即出现前牙反[牙合],但未行治疗,家族中无类似错黯情况,全身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患者在矫治前和手术后不同时期颌面部软组织的角度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方法:选取24例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在矫治前(T0)、手术后3个月(T1)、1年(T2)及3年(T3)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颌面部13个软组织标志点,测量所形成的角度,采用SPSS12.0软件包分别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利用q检验(Newman-Keuls法)比较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1)术后3个月与矫治前相比,除上下唇角(A’UL-B’LL)外,其余15项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a与手术后3个月相比,下唇基角(S-N’-B’)、面型角(G-Sn-Pos)(P0.01);面凸角(Ns-Sn-Pos)、软组织面角(FH-Sn-Pos)、Z角和UL均有显著差异(P0.05)。(3)术后3a与术后3个月比较,下唇基角(S-N’-B’)、面型角(G-Sn-Pos)(P0.01),面凸角(Ns-Sn-Pos)、软组织面角(FH-SnPos)和全面凸角(Ns-Prn-Pos)、Z角、UL均有显著差异(P0.05)。(4)术后3a与术后1a比较,面型角(G-Sn-Pos)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后3a内与软组织颏前点(Pos)相关的测量角度均有较大的复发趋势,但总体上看,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颌术后侧貌,经审美评分,确定侧貌美观度,为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例,以 Photoshop CS4模拟患者术后侧貌,以Andrews美学理论二要素设计上颌硬组织前徙位置,以中国人软组织面型角设计下颌骨后退位置,预测出侧貌标准图P1.在P1上分别矢状向移动B’点及Pog’点±1、±2、±3、±5、±7 mm,获得20幅面型图,随机排列,由专业组、非专业组共128人评分;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1幅预测图得分及2个评价组是否有差异.结果:21幅侧貌图得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被认为美观的侧貌得分由高至低:分别为图D3、D2、D1 、B1 、A1 、P1 、C1 、A2、B2;被认为不能接受的侧貌图依次为:图C5 、B5 、C4 、A5.专业组及非专业组的审美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们对侧貌美观度的认知不同,直面型最美观,其次是下颌或颏部稍后缩的面型,而下颌或颏部严重前突或后缩被认为是很不美观且不能为人接受.  相似文献   

11.
杜颖  王小琴  任娟 《口腔医学》2023,43(3):228-23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及(牙合)平面特征。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成年患者40例,所有个体按照颏下点偏离正中矢状面距离进行分组,分别测量各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偏侧与对侧相比,(牙合)平面角、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外间隙及髁突内外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关节后位所占比例较大,下颌骨偏移量与偏侧髁突前间隙及对侧(牙合)平面角均呈正相关(P<0.01)。骨性Ⅲ类非偏颌患者的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以前位、中位为主。结论 骨性Ⅲ类偏颌患者左右两侧(牙合)平面角、髁突位置及形态不对称,偏侧(牙合)平面角及髁突内外径较小,髁突向后下内方移位,且偏颌程度与(牙合)平面角及髁突位置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在江苏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4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拍摄3dMD,利用3dMD vultus软件对颌面部软组织进行重建,然后选取面部软组织有代表性的17个三维标志点并测量线距和角度,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面凸角、鼻唇角、颏唇角、上唇长度,鼻翼宽度及鼻基底宽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3dMD提供了三维测量软组织的一种方法。②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型改善。  相似文献   

14.
韩冰  许天民 《口腔正畸学》2010,17(4):218-222
正颌外科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这对于颅面部严重骨性畸形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就是一类常见牙颌面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发音和咀嚼功能,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有研究[2]表明此类人群常有敏感多疑、自卑、对人不信任等表现,所以进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骨性畸形严重,单纯正畸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虽然也有采用非手术治疗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报告[3],但矫治难度大,对正畸医师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所以对于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成年患者而言,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矫治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Meta分析系统性地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正畸联合双颌手术治疗前后上气道体积的改变情况.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Wan Fang、VIP、CBM、CNKI,收集有关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正畸联合双颌手术治疗前后上气道体积改变情况的文献.参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NOS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统计学软件RevMan 5.3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04例研究对象.鼻咽体积、总体积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体积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具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可优先选择双颌手术,但采用正畸联合双颌手术的方式仍有发生气道狭窄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下颌运动轨迹仪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的变化.方法:对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牙合)对照组,采用ARCUSDigma下颌运动轨迹仪测定受试者最大开口运动,前伸及左右侧边缘运动距离,记录由计算机通过切牙运动模拟的双侧髁突的运动轨迹间的最大差数(MRC).通过自身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评价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下颌运动的变化以及髁突运动的对称性.采用团体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患者除开口度外,其他运动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前伸运动差异显著(P<0.05);开口时MRC值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开口度及左侧运动距离下降,前伸和右侧运动略有增加;MRC呈上升趋势.术后6个月时,下颌运动距离均有所增加,除开口度外其余均超过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MRC小于术前水平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运动水平与正常(牙合)存在差异,髁突运动对称性较差.正颌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介绍手术前后正畸及术前的准备工作.方法11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治疗过程.手术前后正畸目的是矫正上下颌前牙前突,排齐牙列,协调上下牙弓,平整牙(牙合)曲线,建立正颌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结果11例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及协调的上下颌骨关系,面容美观改善.结论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获得功能和美观的满意效果,术前正畸、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及术后正畸,每一操作步骤的精确到位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颌手术后不同阶段的软硬组织变化以及稳定性.方法 24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前(T0)和手术3个月后(T1)、矫治结束时(T2)、矫治结束2年后(T3)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4个阶段17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矢状向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与矫治前除鼻部软组织点外,其余各点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几个阶段的比较,上颌标志点基本保持稳定(P>0.05),而下颌不及上颌稳定.T3与T1比较,下颌颏前点(Po)、颏顶点(Gn)和颏下点(Me)以及软组织颏前点(Pos)的变化比较明显(P<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侧貌改善明显.长期观察,上颌骨比较稳定,下颌有一定的复发趋势.  相似文献   

19.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会导致颅骨、下颌骨、上颌骨的旋转和移位,并常伴有口颌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改变,影响美观和功能,其常用治疗手段(正畸和正颌手术)存在美学效果的局限性,正确评估形态改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变化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发生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患者的病因、软硬组织的改变、治疗手段以及其与TMD的关联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偏颌是一种病因不明确,涉及到颅底、上颌骨、下颌骨形态变化、软组织形态变化、咬合改变以及颌骨旋转移位的复杂疾病,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功能运动也会产生影响。偏颌患者中常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要早期治疗;其治疗手段多样,正确评估导致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形态变化是治疗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必要时合并软组织的修整)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的有效手段。此外,偏颌与TMD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