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德凤 《华西医学》2010,(5):919-921
目的探究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感染率,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5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菌(PM)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1月间确诊AIDS患者326例,从其血液、骨髓培养出65株PM,检测该65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并对20株酵母相PM进行体外药敏进行分析。结果 AIDS合并PSM的感染率为19.94%;外周血常规:WBC〈4.0×109/L者48例,HB〈100g/L者51例,PLT〈100×109/L者46例。肝功能检查:ALT〉40U/L者49例,AST〉40U/L者51例,GGT〉60U/L者44例,ALP〉150U/L者36例,ALB〈35g/L者53例,A/G倒置者50例。肾功能检查:BUN〉7.2mmol/L者9例,Cr〉150μmol/L者4例。20株酵母相PM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的敏感率分别为75%、90%、80%、90%、90%。结论 AIDS合并PSM感染率较高;患者感染后外周血WBC、HB、PLT通常低于正常人,肝功能多表现异常,肾功能的改变较少;对PM的治疗以AMB、ITR、VRC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氟康唑联合低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组采用伏立康唑联合低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和发热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的疗效确切,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加局部灌注联合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IPF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采用伏立康唑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灌注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时间为(14.82±3.36) 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1.49±5.07) d(P 0.05);研究组临床总显效率为8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50%,低于对照组的3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加局部灌注联合伏立康唑是治疗IPFI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治疗老年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组给予伏立康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真菌感染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1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的3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真菌感染清除率为82.35%,高于对照组的6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老年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有效,且均可改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但伏立康唑治疗效果更佳,使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中35例患儿接受伏立康唑治疗,为A组;30例患儿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为B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影响IFI发生率的临床因素,并比较患儿用药8周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LL患儿IFI发病率达到30.37%,患儿的IFI发生率与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相关(P0.05)。A组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8%和43.33%,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治疗的患儿的肾功能损伤、消化功能障碍和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和5.71%,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儿(P0.05)。A组患儿躯体健康和精力情况、情绪控制和总体健康评分指数明显高于B组患儿相应的评分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儿的IFI的发生率与患儿的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关,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8月至2012年2月,COPD合并IPFI的28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临床资料,其诊断标准参见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规范2007修订版》和《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观察并探讨了不同时机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COPD合并IPFI有效性及治疗时机选择等,治疗期间监测肺影像学、肝肾功能电解质、体温等变化,以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诊断、拟诊各22、6例;抢先/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76.47%,高于挽救/目标治疗组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比较方面:挽救治疗组疗程为(22.32 ±5.45)d,长于抢先治疗组的(13.40±4.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挽救治疗组不良反应率(57.14%)高于抢先治疗组不良反应率(39.2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治疗COPD合并IPFI安全有效的药物,抢先治疗能提高疗效,且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工作中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观察,总结两性霉素B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16例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好转107例,贫血30例,畏寒发热25例,肾功能损害18例,肝功能损害9例,低钾血症5例.结论 静脉应用两性霉索B不良反应多,护理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下一步治疗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张振清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24-124,F0003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易误诊或漏诊,传统的治疗药物是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是新型抗真菌药物,但用于CM治疗的报道很少。2006年1~12月,我们对8例CM患者应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并比较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霉脑)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霉脑患者分2组:合并HBV感染组(n=13)和非HBV感染组(n=27),在AMB治疗过程中,观察比较2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中30例(75%)ALT异常升高,22例(55%)AST异常升高,5例(12.5%)出现血清TBIL异常;其中HBV感染组92.3%出现ALT异常升高,非HBV感染组(66.7%)的ALT异常升高,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B治疗霉脑引起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合并HBV感染者。对使用AMB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的监测,以避免可能出现严重的中毒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Graves病合并中度肝损害患者^131Ⅰ联合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这类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同时根据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确定保肝药物的停药时机。方法:符合本研究范围的67例患者应用^131Ⅰ联合保肝药物治疗。根据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单纯ALT(丙氨酸转氨酶)和(或)AST (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者38例,B组伴有TBIL(总胆红素)升高者29例。^131Ⅰ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A组和B组的FT3、FT4、TSH、ALT、AST及TBIL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131Ⅰ治疗后2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1Ⅰ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1Ⅰ治疗3个月后TBI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131Ⅰ治疗后2月与1月肝功能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131Ⅰ治疗后3个月与2个月肝功能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131Ⅰ治疗后3个月患者肝功能指标与2个月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131Ⅰ治疗后3个月患者肝功能指标与6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例患者中Graves病的治愈率为89.6%(60/67例);肝损害的治愈率为95.5%(64/67例)。结论:Graves病合并中度肝损害患者^131Ⅰ联合保肝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单纯以ALT和(或) AST升高的患者保肝药物治疗以2个月为宜,合并TBIL升高患者保肝药物治疗以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A-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3例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的方法,先给予伏立康唑注射液,再口服伊曲康唑进行序贯治疗,1~2周作为一个疗程。观察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3例患者中确诊6例(14.O%),临床诊断16例(37.2%),拟诊21例(48.8%)。经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后,痊愈9例(20.9%),显效20例(46.5%),进步7例(16.3%),无效7例(16.3%),总治疗有效率为67.4%(29/43);其中确诊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0.0%(3/6),临床诊断患者有效率为68.8%(11/16),拟诊患者有效率为41.4%(15/21);患者出现轻微程度的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腹泻、下肢肿胀共计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3例(7%)患者出现轻微肝功能损伤,血清肌酐水平升高2例(4.6%),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升高1例(2.3%),以上患者予以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可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确诊(proven)1例、拟诊(probable)8例、疑似(possible)3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121服胶囊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1例死亡、拟诊组8例死亡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疑似组3例中死亡、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1例,总病死率为41.7%。结论血液病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病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37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体征、检验以及影像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热并消瘦37例(100%),贫血29例(78%),皮疹27例(73%),咳嗽26例(70%),淋巴结肿大23例(62%),肝脾肿大32例(86%)。37例患者中,32例外周血CD4+〈50×10^9/L,3例50~100×10^9/L.2例〉103×10^9/L;23例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17例伴有肺部CT影像间质性改变。所有病例血培养出马尔尼非青霉菌,先使用两性霉素B,后用伊曲康唑治疗,治愈27例(73%),死亡4例(合并细菌败血症休克),6例自动出院。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以发热、消瘦、皮疹、贫血、咳嗽、淋巴结以及肝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外周血CD4+〈50×10^9的患者,两性霉素B做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后用伊曲康唑胶囊维持治疗,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真菌感染使用两性霉素B,剂量为每日0.5~1 mg/kg,用药10~61 d,中位数26 d,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患者症状、体征,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56.9%,真菌清除率42.4%,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在3.6%~24.5%,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两性霉素B输注的畏寒、寒战、发热等全身反应,低钾血症,消化道反应,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静脉炎。结论两性霉素B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虽不良反应较为多见,只要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处理得当,大多数患者仍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痰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及耐药现状。方法采用科玛嘉博赛显色平板对真菌进行菌种鉴定,并用ATBFUNGUS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81例肺心病患者痰真菌培养阳性结果显示,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1株(75.3%),光滑念珠菌8株(9.9%),热带念珠菌5株(6.2%),克柔念珠菌3株(3.7%),其他真菌4株(14.8%)。而在体外药敏结果中显示,两性霉素B对所有真菌耐药率仅为2.5%,依他康唑、伏立康唑和氟胞嘧啶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1.1%、12.7%及18.5%,而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为28.4%。结论近年来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对临床上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依他康唑、伏立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腹膜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相关感染性腹膜炎患者越来越多,其中以真菌性腹膜炎(PDFP)增多显著.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共87例经腹膜透析相关性真菌性腹膜炎患者,采用ATB FUNGUS3和E-test条检测酵母样真菌和丝状真菌的MIC值,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进行耐药情况分析,为临床正确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肝损害(简称"甲亢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515例甲亢患者分为A组(肝功能损害组)和B组(肝功能正常组),对A组176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进行正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及肝功能检查,并对治疗前后肝功能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4.2%,在临床上多见;A组的发病年龄明显高于B组(P<0.05);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甲亢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恢复程度与肝功能恢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甲亢性肝损害多发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临床上一旦确诊为甲亢性肝损害,应早期、足量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丝状真菌的药敏试验,探讨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丝状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测试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我院微生物科近两年内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鉴定并保存的62株丝状真菌的MIC值。结果烟曲霉菌、伏立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值为0.29μg/ml,两性霉素B的MIC均值是1.16μg/ml,伊曲康唑的MIC均值为5.88μg/ml;黄曲霉菌、两性霉素B具有较高的MIC均值(6.39μg/ml),伏立康唑的MIC均值较低,为0.22μg/ml;黑曲霉菌、伊曲康唑具有较高的MIC均值(19.75μg/ml),伏立康唑的MIC均值较低,为0.69μg/ml。对青霉菌,两性霉素B的MIC值较低,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3株青霉菌(占50%)的MIC值大于32μg/ml;毛霉菌和根霉菌,3种抗真菌药物均呈耐药倾向。结论3种抗真菌药物对不同丝状真菌的MIC值存在差异,实验室应加强对丝状真菌的鉴定,并积极开展真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正确、有效地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用两性霉素B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男22例,女10例,中数年龄33.5岁),出现真菌感染者使用两性霉素B,剂量为5~50mg/d,用药天数为7~93d,中数25d。结果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53.1%,真菌清除率为53.8%,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寒战、发热9.4%,低血钾12.5%,肝功能损害为15.0%,肾功能损害为18.8%。结论两性霉素B因其抗菌普较广,且疗效好,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中为高效药物,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限制其使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只要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该药仍是一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泊沙康唑与伏立康唑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行allo-HSCT且应用泊沙康唑或伏立康唑进行真菌预防的104例患者(泊沙康唑组54例,伏立康唑组50例),对比两组移植后180 d内IFI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泊沙康唑组和伏立康唑组IFI发生率分别为7.4%(4例)和20.0%(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在IFI高危风险的患者中,两组IFI发生率为10.0%(3例)和34.9%(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4例)和18.0%(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结论 泊沙康唑较伏立康唑可进一步降低allo-HSCT后高危风险患者的IFI发生率,且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