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太有  王育勤 《临床荟萃》1992,7(11):507-508
为探讨心肌梗塞后剩余心肌缺血与室早搏的关系,求早期防治,我们对117例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定期心电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患者均系军人。其心肌梗塞诊断标准不仅符合wHO规定标准,而且系静息心电图均有异常Q波的心肌梗塞患者。根据静息或运动心电图中远离梗塞部位的导联有无缺血性ST—T改变,将心肌梗塞患者分为A、P两组,A组为梗塞后有剩余心肌缺血患者,B组为无剩余心肌缺血患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与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5例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表现分为A、B两组。结果:A组心肌梗塞时心肌坏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室壁瘤形成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而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或<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意义有:①使再次缺血的程度减轻。②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室颤阈。③缩小梗塞范围。④维持梗塞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患者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老年无痛性心肌梗塞发病初期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Q波与心肌缺血关系的研究进展孟庆义李利华在心电图学中,根据心向量学说,心电图导联Ⅰ、aVL、V5和V6的Q波,被认为是来源于室间隔的除极向量,所以称之为室间隔Q波。近年来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有了较大的进展,现就此现象进行介绍和讨论。1室间隔Q波...  相似文献   

6.
7.
刘二云 《临床医学》2012,32(4):52-53
目的通过对临床患者的研究分析探讨诊断及治疗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120例,对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即采用复方丹参滴丸的药物治疗方法;试验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与补中益气丸交替结合治疗的方法。结果试验组患者在心绞痛症状改善以及心电图监测改善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结合心电图监测及复方丹参滴丸与补中益气丸交替治疗的方法有助于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血脂浓度与心肌梗塞发生关系。方法:收集201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和183例无心肌梗塞病史成人的空腹血,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加以比较,对照。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Holter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鸣  童幼良 《临床荟萃》1996,11(14):636-637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近年来已受到临床的关注。由于SMI存在一定的隐蔽性,患者不易察觉,且难以由一般临床检查和常规心电图所发现而延误治疗,但却可以导致不良预后甚至猝死。本文对48例冠心病患者Holter临测到心肌缺血的有关症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探讨SMI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特点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如压榨性胸痛和背痛、呼吸困难以及大汗淋漓等已广为人知。但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上述症状部分或全部缺如,只有靠心肌酶生化及心电图改变作出诊断。这种心肌梗塞即为无痛性心肌梗塞。此种心梗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且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较高。现将我院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56例诊断为老年急性心梗患者,根据发病第1周是否出现心前区疼痛分成两组,对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总结了无痛性心梗的首发症状,以提高对老年无痛性心梗的认识,便于更好地观察与护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76例Hoeter(DCG)监测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测定,结果表明: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患者PAGT的Al及Amax异常情况较对照组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及0.01),提示PAGT配合DCG检查可提高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同时也是一项较好的监察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Honer应用动态心电图研究发现,在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中,大约75%的病人心电图有缺血表现,但临床无心肌缺血症状,这种无症状性缺血发作在老年病人中尤为多见。由于这种无症状缺血的发作往往可引起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而临床上又往往不易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因此危险性较高。本文应用24小时Hoher监测对70例老年冠心病病人进行了这种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特征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性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林林  陈二南 《临床荟萃》1996,11(20):922-923
最近,Ovize等认为临床上急性心肌梗塞(AMI)前多次发作心绞痛可使心肌缺血处于适应性状态,而国内则很少报告。为此我们观察分析了1988年1月~1994年12月住院的98例AMI患者,从临床方面探索心肌梗塞(MI)前有无心肌缺血性适应(MIP)对MI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收集98例首次AMI,均符合WHO诊断标准。且入院后反复查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均符合AMI的特征性改变。其中男69例,女29例,年龄47~86岁,平均66±8.89岁。A组62例:即AMI前有心绞痛史或经心电图、包括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性表现,病程2天~10年,但多为1个月~2年,占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塞临床多见,往往是老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临床报告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塞占老年人心肌梗塞的20%。有资料表明,无痛或胸痛不典型发作是老年人心肌梗塞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它在心肌缺血评价中的应用已成为心血管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 心肌梗塞的MRI诊断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或亚急性期,受累区域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间质充血和水肿等因素使其T1、T2弛豫时间延长。尽管常规平扫T2自旋回波(SE)序列可用于该病的诊断,但由于其时间分辨力低以及心腔血液流空效应较差,对其显示不很理想,临床应用价值有限。常规T1、T2SE序列对慢性或陈旧性心肌梗塞诊断具有优良价值,因心肌坏死后已形成纤维瘢痕组织,局部心室壁可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MIA)是指在原发性梗塞性疼痛缓解后又出现的心绞痛。多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发作24小时以后出现的心绞痛。有些学者认为PMIA要伴有暂短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依靠临床表现就能诊断。由于AMI后心绞痛病人的再发梗塞率较高,1年死亡率可达17%—50%,具有高度的危险性。为此本文就PMIA的发病机理,治  相似文献   

20.
采用长效心痛定治疗31例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结果显示:治疗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降低,以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降低明显;心电图缺血型ST段改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每搏出量,射出量和心输出量升高;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降低。观察表明该药有良好的改善左心功能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