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72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B超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1987年3月~1995年12月间应用B超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取得良好效果,现将72例经手术病理等证实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B超诊断结果作一分析,以探讨B超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72例胃癌包括胃窦癌58例,胃体部癌9例,贲门癌5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  相似文献   

2.
对象2002—09~2004—09我院门诊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为进展期胃窦癌、贲门癌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且均未接受过抗生索及质子泵拮抗剂治疗的患。胃窦癌组36例.男:女=2.6:1.平均48.3岁;贲门癌组38例.男:女=3:1.平均50.2岁;对照组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男;女=3:1.平均46.6岁。胃窦癌分别于癌灶、癌旁组织及胃体小弯侧、贲门部取材,贲门癌分别于病灶、癌旁(仍在贲门部)、胃体小弯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明确贲门胃底部癌与胃体、胃窭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早期癌癌灶周围黏膜相关癌前病变的差异。了解贲门胃底部癌的特殊性,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1999年至2001年的连续胃癌病例1014例,对所有病例按肿瘤部位分类,分别总结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观察早期癌病灶周围癌前病变情况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 在1014例中贲门胃底部癌占40.2%(408/1014)。胃体部癌17.0%(172/1014),胃窦部癌42.8%(434/1014);贲门胃底部癌的比例与以往文献报道结果比较有显著增加(均为P〈0.05)。贲门胃底部癌病例组患者年龄、性剐、病理类型组成情况及临床表现上与胃体、胃窦部癌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贲门胃底部癌组中早期病例仅占4.4%,显著低于胃体、胃窦部癌组中的12.2%和22.1%(均为P〈0.05)。贲门胃底部癌组的早期癌病例中癌周黏膜组织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出现率与胃体、胃窦部癌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窦部癌组(P〈0.05)。结论 贲门胃底部癌在胃癌中的病例组成比较已往报道显著增加,责门胃底部癌早期诊断困难。具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急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体正常,异常组织结构声学密度定量的初步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HP5500彩超仪,以背向散射积分(IBS)为基础的声学密度定量(AD)方法;研讨人体正常与异常组织结构的AD值及临床应用范围。正常组50个取样区,150个测值;异常组实性,囊性病变或肿瘤11例,共50个参数。AD测值结果:正常肝平均值21.0dB,肾锥体最低13.2dB,眼球后组织最高54.3dB;尿液9.2dB;血液15.0~17.2dB;混合性胃内容物26.5dB;含气的胃窦40.0dB。异常组肝小血管瘤,胆囊息肉,脂肪肝,子宫肌瘤及其他肿瘤与正常AD值参数不同。故AD检测含微弱不同成份的结构,定量参数不一;可提示性质不同的溶质或组织;结合2D图像能辅助定性与鉴别诊断,应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窦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探讨胃窦癌根治术是否有必要清扫14v组淋巴结。方法:回顾研究2008年1月—2010年12月胃窦癌患者18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研究其转移规律,探讨14v组淋巴结清扫在标准的胃窦癌根治术(D2)中的价值。结果:183例患者中,12例患者14v组淋巴结发生转移,14v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6%。14v组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的Borrmann分型无显著相关性,而与肿瘤的侵犯深度、肿瘤的直径、肿瘤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14v组淋巴结发生转移的12例患者,其6组淋巴结均有转移;而第6组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病例中,有14.5%的病例14v组淋巴结有转移。结论:胃窦癌14v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6%,肿瘤分化程度低的患者更易发生14v组淋巴结转移,发生14v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肿瘤往往已侵犯胃壁浆膜。14v组淋巴结转移与第6组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第6组淋巴结可以作为是否行14v组淋巴结清扫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胃窦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主要以钡餐和胃镜检查为主,而判断其他脏器及淋巴结转移主要依靠CT检查,本文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窦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总管空肠置管在胃窦癌合并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手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完成胃窦癌根治后切开胆总管取石探查后经胆总管内置8号小儿硅胶胃管经空肠引出体外。结果:本组25例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置T管引流11例发生胆汁性腹膜炎3例,吻合口梗阻2例,横结肠梗阻1例,其中1例保守治愈,余均2次手术。结论:经胆总管空肠置管在胃窦癌合并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手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腹膜转移癌的治疗分析(附17例报告)李传柱曹务星田均岩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科同期治疗的腹膜转移癌28例,根据化疗药液中是否用透明质酸钠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17例为应用组,B组11例为未用组。A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3...  相似文献   

9.
姚和瑞  李锦梅 《新医学》1997,28(7):352-353
目的:探讨癌基因erbB-2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兔抗人erbB-2蛋白多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方法检测肺癌组织中癌基因erbB-2的表达产物。结果:60例肺癌中癌基因erbB-2蛋白阳性率为62%(37/60),其中腺癌67%(18/27),鳞癌52%(14/27),小细胞癌3/4、大细胞癌2/2。11例正常肺组织未见表达(P〈0.05),癌基因erbB-2蛋白主要定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作为诊断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合并脑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新生儿外周血,连续观察3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新生儿和59例正常新生儿血清中CK-BB水平。结果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中CK-B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是正常新生儿的2.6倍,P〈0.001,CK-MB组亦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其幅度低于CK-BB组,CK-MM组明显低于CK-BB组。  相似文献   

11.
ABC免疫电泳对膀胱癌P21蛋白表达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四虎  邓显昭 《华西医学》1994,9(3):353-355
用ABC免疫电泳检测了2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6例癌旁粘膜、3例膀胱炎和3例正常膀胱粘膜的P21蛋白表达,发现25例(86.2%)膀胱癌、3例癌旁组织、1例正常膀胱膜、2例胶胱炎组织有P21蛋白表达。随肿瘤分级增高,P21蛋白条带的光密度积分增加;肿瘤组织P21蛋白光密度积分高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又高于正常膀胱粘膜。  相似文献   

12.
胃窦癌合并胃壁脂肪瘤1例瞿峰(河北峰峰矿务局总医院病理科邯郸056200)脂肪瘤系软组织常见良性肿瘤,发生于消化道少见,合并恶性肿瘤者罕见,我院曾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59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大便次数改变1年而入院。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见胃窦变形的影像特点,提高钡餐检查正确率。材料与方法:筛选50例钡剂造影资料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种胃窦及幽门前区腔内外疾病,以7个指标进行分析,其中又以最常见且鉴别困难的胃窦炎、胃窦癌、胃窦溃疡及球部溃疡为分析重点。结果:①病变范围:胃窦炎最宽,多累及及胃窦,球部溃疡范围最小,多局限出门前区,其它二病差别不大。②狭窄程度:胃窦炎没有特殊性,其它三程呈中度或粗管状狭窄。③形态变化:溃疡变形常呈偏心性,多偏向小弯侧,胃窦炎和胃窦癌呈向心性。④扩张性能:胃窦癌最差,三种良性病变一般。⑤近侧分界:胃窦炎分界不清,呈漏斗状移行,胃窦癌和胃窦溃疡分界近似直角,球部溃疡分界不整齐。⑥黏膜改变:胃窦癌黏膜中断、破坏、并可有结节状增生,三种良性病变黏膜常增粗、扭曲或纠集。⑦轮廓改变:溃疡性病变轮廓改变不定,多呈波浪状,胃窦炎较僵直,胃癌则呈全僵直状态。结论:导致胃窦变形的病因较多,但只要抓住了其影像特征,普通钡餐检查仍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4.
我院近 1 0年胃癌围手术期死亡 6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 5例 ,女 1例 ,平均 60 83岁。胃窦、贲门多发癌 1例 ,胃窦 1例 ,胃体 3例 (其中之一为残胃胃体癌 ) ,残胃贲门 1例。手术方式 :全胃切除 空肠代胃术 2例 ,全胃切除 食道空肠端侧吻合术 1例 ,胃癌根治术 (Billroth’sⅠ式 ) 1例 ,姑息性胃癌切除 结肠前Billroth’sⅡ式 1例 ,剖腹探查 1例。死亡原因 :全身衰竭 1例 ,脑溢血 1例 ,胸腔感染、中毒性休克 1例 ,急性心衰、肺水肿 1例 ,腹腔出血 2例 ( 1例弥漫性渗血、DIC1例为腹腔感染至出血 )…  相似文献   

15.
本院自1988年至1998年对61例胃癌患者采用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化疗。随机取同期胃癌单纯手术切除病人80例为对照组。现结合临床资料,探讨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运用价值。 方法与结果 1.一般资料:病例为本院同期手术治疗胃癌141例,根据术前是否采用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分为两阻:A组61例,术前予动脉灌注化疗。其中男4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岁;责门癌36例,胃窦癌17例,胃体小弯癌8例,在灌注化疗后2-3周内手术。B组80例为单纯手术对照组。其中男性5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岁;贲…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导管以胃十二指肠动脉为主,胃右动脉为副灌注治疗晚期胃窦癌的研究。材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超选择灌注化疗药物术,对24例不能手术的晚期胃窦癌进行灌注抗癌药物67次。结果;介入膻注治疗后22例临床近期症状明显改善,进食量及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钡餐及胃镜复查肿块缩小50%者13例(54.2%),缩小30%者7例(29.3%),1例肿块消失。结论:采用以胃十二指肠动脉为主,胃右动脉为副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窦癌是一种值得探讨和尝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20例新鲜手术切除胃癌及癌旁粘膜,4例正常胃粘膜的神经内分泌(NE)细胞进行观察,并与抗CgA抗体及9种激素抗体免疫组化技术进行对比观察。电镜下正常胃泌酸区粘膜可见ECL细胞、P细胞,EC细胞、X细胞,偶见D细胞;胃窦粘膜可见G细胞,D细胞,EC细胞,20例胃癌中含NE型癌细胞8例,依据内分泌颗粒的形态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16例癌旁粘膜NE细胞的形态与正常相似,但数量有明显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窦癌病人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的水平与恶病质发生的关系。方法125例胃窦癌病人分为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将近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者定义为恶病质病人。通过放射免疫学方法对胃窦癌病人及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IL-1、IL-6和IL-8含量的检测。结果胃窦癌病人血清中3种细胞因子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Z=-8.186~-4.665,P〈0.05),胃窦癌恶病质病人血清IL-6和IL-8含量较非恶病质病人显著升高(Z=-5.018、-3.1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OR=1.048,95%CI:1.021~1.075)和IL-8(OR=3.150,95%CI:0.988~10.037)为恶病质发生的高风险性因素。结论血清IL-6和IL-8水平与胃窦癌病人恶病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胃排空功能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者,饮温牛奶500ml后,B超观察并分别测量胃底,胃体。胃窦在0时,15',30',45',60',75',90'时的截面积,计算胃不同区域的排空率,作两组比较。胃体45',胃窦60’,胃底90',病人组排空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或P<0.01)。本文结果显示超声检测胃排空,是值得推广的安全、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我院1995—01~2005—01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4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4例,年龄27~72岁。术前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不全梗阻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穿孔1例,胃窦部癌3例,胃窦部癌并不全梗阻5例。胃癌Dz根治术8例,胃大部切除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