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申脉乃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照海乃足少阴肾经与阴跷脉的交会穴。阴阳跷脉均足于跟中,分别行于下肢的阴侧和阳侧,向上交会于眼部。跷脉的功能主要为"司目之开阖"和主肢体运动。笔者在临床中运用照海与申脉相配治疗多寐和肢体运动障碍病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多寐  相似文献   

2.
睛明穴最早载于《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针灸甲乙经》中首次出现睛明的穴名,“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本穴又名泪空、泪腔、目内眦,为足太阳膀胱经的首穴,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睛明穴不仅是治疗眼部疾患的首选穴位,在治疗急性腰痛、下肢不遂、失眠、呃逆等方面亦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八脉交会穴后溪与申脉主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溪穴与申脉穴是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腧穴,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通于督脉;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通于阳跷脉。两穴均为八脉交会穴,所属经脉又共同交会于目内眦,本文试围绕"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一句,对两穴各自主治病证及主治关系进行论述,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 中医的十二经脉穴位,没有挟承浆穴的名称,但从经穴的走行位置看,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范围,因足阳明胃经的上行经脉,起于鼻根部,交会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沿眼眶下缘,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环口绕唇,  相似文献   

5.
目的:归纳和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对照文献中的十四经腧穴的取穴规律。方法:主要搜集近5年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对照文献,筛选合格文献,提取文献中使用的十四经腧穴。结果:纳入合格文献54篇,纳入腧穴41个,其中使用频率高的腧穴是足三里、中脘;纳入腧穴中特定穴33个,涉及特定穴10种;纳入经脉8条,其中使用频率高的经脉前四条分别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膀胱经、脾经。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主要以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为主,腧穴类型主要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6.
赵沁慧  邹烈寰 《中医药导报》2019,25(20):134-136
试从营卫、跷脉的生理状态与昼夜节律,影响跷脉的因素及失眠的治疗等方面探讨失眠与卫气、跷脉的相关性。认为卫气通过跷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形成了阴、阳跷脉的昼夜盛衰交替,调节人体睡眠;邪气外扰、阳明逆乱以及营气衰少,卫气内伐均可导致失眠;治疗应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交通阴阳。  相似文献   

7.
有关跷脉的循行,中医学院讲义尚未有言其“入脑”者。如《内经讲义》引《灵枢·脉度篇》原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引《难经·二十八难》原文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中医学基础》说:“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  相似文献   

8.
电针不同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修复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太阳四经与胃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无水乙醇制造胃粘膜损伤模型,电针不同经穴,治疗7 d后进行胃粘膜损伤指数、超微结构、表皮生长因子含量检测,并比较各组疗效。结果:①针刺各组胃粘膜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以胃经组效果最好、脾经组次之、肝经组与膀胱经组较差;②针刺足阳明经穴能显著升高胃粘膜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结论:①足阳明经与胃联系最为密切,足太阴经次之,足厥阴经与胃有联系,足太阳经与胃联系不密切;②表皮生长因子参与了电针不同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浅析针灸足三里、肾俞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三里、肾俞两穴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的功效,肾俞则有补肾益气、滋肾养阴、填精益髓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两穴的认识,分析针灸选取两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特点,为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攒竹、四白、夹承浆穴的取穴方法150040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陈亚民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亚东攒竹、四白、夹承浆三腧穴别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和经外奇穴,是治疗“面痛”的有效腧穴,而且与三叉神经干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十分密切。许多临床针灸医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结果发现,33例患者血浆 cAMP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两年以上组低于两年以内组,空腹血糖150mg/dl 以上组低于150mg/dl 以内组,表明病程越长,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与中医"久病多虚"的气阴两虚证改变颇相一致。22例24小时尿17-OHCS、17-KS、VMA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11例血清 IgG 降低,IgA、IgM 明显增高,提示此型糖尿病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增强以及体液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3.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六版《医古文》教材课文《东垣老人传》云 :“其明效大验 ,具载别书。”课文的注释云 :“别书 ,指《元史·李杲传》。”对此 ,我表示怀疑。  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1718页 :作者砚弥坚 ,原名贤 ,元德安庆人。生于公元 12 12年 ,卒于公元 12 89年 ,享年 78岁。其卒年距离元朝覆灭的洪武元年 (136 8)还有 80年。中国历史上 ,各朝代史书一般都是后一朝代人编修的 ,本朝不修史。《元史》就是在明代编著的。明洪武元年 ,即 136 8年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 ,由宋濂等人领衔开局编写。《元史》记事起于 12 0 6年蒙古孛尔只斤·铁…  相似文献   

15.
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庚辰年的气候特点为金运太过,全年气候干燥少雨,凡阴虚,血虚体质者应注意保养津液。  相似文献   

16.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7.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8.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20.
紫菀,女菀,白菀,山紫菀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兵  万德光 《中药材》1995,18(12):635-636
经考证:本草所载紫菀,与今所用紫菀Aster tataricus L.f.基本一致。女菀即今所用菀苑Turczaninowia fastigiata(Fisch)DC.,曾作紫菀的代用品。白菀有两种观点:《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以为是“紫菀之色白者也”;《新修本草》等以为即是女菀。山紫菀在古本草上未见其名,但《图经本草》对紫菀的描述及《证类本草》上“解州紫苑”图的地上部分,与今所用橐吾属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