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牵张成骨技术于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牙槽嵴增高 ,无论是牵张方法的研究还是牵张器的设计都需充分了解患者牙槽嵴丧失情况。至今对后牙区下颌骨吸收量及牙槽嵴需增加高度尚无确切的定量资料。我们测量下颌骨标本及临床患者曲面体层片 ,以期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参考指标。1 材料 :89具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 ,性别不详 ,牙列完整者 6 5具 ,无牙颌 14具 ,后牙列缺失 (尖牙以后牙列缺失 )10具。 90张曲面体层片符合下列条件 :① 5 0岁以上患者 ;②有牙颌患者且牙列完整 ,颌关系正常 ;③下颌骨体无明显扭曲变形 ,左右基本对…  相似文献   

2.
不同脱钙条件对透明牙体标本制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硝酸的温度与浓度及附加振荡对透明牙体标本制作的影响。方法将48颗离体牙进行常规根管预备、根管充填后,根据硝酸的温度和浓度不同及是否附加振荡,随机分为6组:A组置于20 ℃、6%硝酸中;B组置于20 ℃、6%硝酸中并附加振荡;C组置于20 ℃、3%硝酸中;D组置于20 ℃、3%硝酸中并附加振荡;E组置于30 ℃、6%硝酸中并附加振荡;F组置于30 ℃、3%硝酸中并附加振荡。待标本达脱钙标准后,常规梯度脱水,于水杨酸甲酯中透明并保存,比较各组脱钙所需时间,观测牙体标本透明前后的长度,计算牙体标本透明后收缩量和收缩率。结果E组脱钙时间最快,其次是F组、B组,C组最慢。关于牙体标本收缩量,E组>B组>A组,F组>D组>C组,B组>D组,E组>D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收缩最小,与其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牙体标本收缩率,A组与B组、C组与D组、B组与F组、D组与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振荡仪、温度越高、酸浓度越大,脱钙越迅速,牙体标本收缩越大。使用3%浓度硝酸溶液在20 ℃振荡条件下进行脱钙,既可以尽快完成脱钙,又可以减少牙体标本的收缩程度,制作透明牙标本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西安市临潼区出土的2 200年前人颅颌骨形态数据,为中国人颅颌骨数据及体质人类学积累资料。方法:根据人体测量手册对保存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距今约2 200年前人颅颌骨进行测量及观察分析。样本包括颅骨45例、上颌骨43例、下颌骨45例;测量项目颅骨26项、上颌骨6项、下颌骨21项。测量结果应用SPSS 19.0进行分析。结果:①颅骨的测量项目,除反映颅颌面整体形态的面颌宽比、头颌宽比外,其余测量结果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②除下颌角外,上、下颌骨的各项测量结果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结论:研究所得结果为系统研究人类颅颌骨形态学演化积累了数据,为考古学利用颅颌骨进行性别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遗传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特征性指标的亲子间相似性 ,初步探讨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遗传特征 ,并分析其对临床矫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通过t检验 ,比较 6 1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与 10 0例正常牙合人的颅面结构 ,找出特征性指标 ,分析特征性指标与非特征性指标亲子间相关关系的差异。结果 ① 10 4个测量项目中有 43项的正常牙合与错牙合间有显著性差异 ,且在颅面部不同部位中 ,这些指标的比例不同 ,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占 5 0 %以上的部位主要为下颌骨 (5 3% ) ,牙槽部 (5 7% )及上下颌间关系 (10 0 % ) ;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 ,筛选出 12个判别函数 ,回代后错判率为 8.5 4% ;③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特征性指标其亲子间相似性较非特征性指标强。结论 ①本组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主要由下颌骨、牙槽部及上下颌间关系的畸形造成 ;②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可能并不是简单地由几种不协调的颅面结构随机组装而成 ,而很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整体遗传的 ;③上颌牙齿 (包括切牙和磨牙 )是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5.
上颌前磨牙根管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文献报道了研究根管形态的不同技术,然而,在该项研究中运用的牙齿标本脱钙透明法提供了根管三维视觉的优势,使所有形态的细微部分均易于观察。 材料与方法 600颗预先拔除的完整的上颌第一和第二前磨牙用于该项研究,其中上颌第一与第二前磨牙各占一半,这些牙齿先被浸泡于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然后再进行牙齿脱钙透明处理。即将牙齿放在5%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30min去除牙齿表面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用脱矿骨植入治疗36例颌面缺损病人及15例颌骨整形病例。材料与方法: 移植骨制备。从骨库内取尸体骨以0.5NHCl脱矿,制成以下三种型式:①骨粉(25—75μm大小),②多孔海绵样骨(骨碎、骨条、骨块),③骨皮质海绵骨块。临床应用。共50个病例。18例骨切除后用上述②或③植入;14例牙槽突裂用②植入,3例颌骨囊肿用③植入;15例为上下颌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建立模拟双侧唇裂及上颌前颌骨加压的定量研究动物模型基础上,动态探测颅颌面发育全过程的规律。方法 将40只3周龄实验兔随机分为8组:空白对照5只;造裂对照5只;只对前颌骨施加不同压力分3组,各5只;造裂并对前颌骨施加不同压力分3组,各5只。借助头影测量定时观察各组动物颅颌面发育的全过程,并对受压迫的前颌上颌缝进行一系列微观研究。结果 实验组面中份生长有一个暂时的延滞效应期,但对前颌骨施加后推力最终并未影响上颌骨的生长潜力。结论 ①对幼兔用主动矫治器是较理想的前颌骨后推加压定量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②用主动矫治器行双侧唇腭裂术前矫治前突的前颌骨是合理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并使用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前方牵引反作用力对颞下颌关节区以及整个下颌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薄层螺旋CT扫描获取其颅颌面复合体二维图像原始DICOM数据,利用Mimics、Magics、MSC.Marc等图像处理软件建立颅颌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IO.0软件,在下颌骨颏顶点处施加与耠平面成37。角,大小为5N的力并分析其受力状况。结果:①获得了精确细致的颅颌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其网格划分准确合理,与重建生物模型的形态相似性好,力学特性体现准确性高。②下颌骨的应力集中区域位于髁突顶部及颈部,髁突表面最大受力区域位于髁突前斜面。上颌骨表面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关节窝,其中关节窝表面受力最大区域位于关节结节后斜面。③下颌骨的位移图显示位移大小从颏部至髁突逐级递减,其方向与施力方向一致。下颌骨位移变化最大处位于节点力加载部位,髁突部位位移变化量最小。结论:成功建立了包括颞下颌关节在内的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可用于前方牵引反作用力的相关研究。前方牵引反作用力会对颞下颌关节区以及下颌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状况产生影响,但其是否会造成颞下颌关节紊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完整保存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尽可能地反映有关细胞遗传特征,Sato等报道了一种新的组织石蜡包埋方法,即丙酮固定,苯甲酸脱水石蜡包埋技术。我们经过实践应用,体会到该方法较福尔马林固定,酒精脱水石蜡包埋有明显的优点,现简介如下。 1.标本与试剂:选用新鲜涎腺肿瘤标本8例,取0.3cm×1.0cm×1.0cm的组织块各二块,并平分成二组。一组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一组用丙酮固定、苯甲酸置换,石蜡包埋切片。固定至透明试剂:①丙酮(4℃),②苯甲酸丙酮饱和液,③二甲苯。 2.操作方法与步骤:①一组织块先以预冷之4℃丙酮固定,置于-20℃冰箱内一夜(可固定一周,其染色效果不受影响),②将固定液弃去,组织置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特征性指标的亲子间相似性,初步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遗传特征,并分析其对临床矫治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t检验,比较61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与100例正常人的颅面结构,找出特征性指标,分析特征性指标与非特征性指标亲子间相关关系的差异.结果①104个测量项目中有43项的正常与错有显著性差异,且在颅面部不同部位中,这些指标的比例不同,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占50%以上的部位主要为下颌骨(53%),牙槽部(57%)及上下颌间关系(100%);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12个判别函数,回代后错判率为8.54%;③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特征性指标其亲子间相似性较非特征性指标强.结论①本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主要由下颌骨、牙槽部及上下颌间关系的畸形造成;②安氏Ⅱ类1分类错可能并不是简单地由几种不协调的颅面结构随机组装而成,而很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整体遗传的;③上颌牙齿(包括切牙和磨牙)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1.
γ射线照射对钛板周围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我们利用动物实验,对比观察钛及不锈钢下颌骨修复板周围组织在60钴γ射线照射后的组织学改变,探讨钛板修复后放射治疗的可行性。1材料与方法:①材料:医用纯钛下颌骨接骨板及医用不锈钢下颌骨接骨板。②方法:将15只狗共30例下颌骨分成3组,对照组5例,钛板组15例,不锈钢板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牙陶瓷化骨的组织相容性与成骨作用。方法:将临床拔除的健康牙去除牙髓和根面残留的软组织,制成约1.0mm×1.0mm×0.5mm大小的骨块,经0.25mol/L氢氧化钠溶液、30%过氧化氢液反复浸泡脱脂、脱蛋白,干燥后在900℃恒温1h下陶瓷化,在狗下颌骨制备15mm×20mm×10mm的箱状骨缺损,植入所制备的人牙陶瓷化骨材料,观察术后局部组织反应,并分别在术后2、3月获取标本,制成硬组织切片,观察人牙陶瓷化骨组织愈合和骨生长情况。结果:陶瓷化人牙骨颗粒组织相容性好,能引导颌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结论:人牙陶瓷化骨可作为骨移植材料用于充填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含酪蛋白磷酸多肽 (CPP)的牙膏抑制牙釉质脱矿和促进再矿化的作用。方法 牙釉质片分为实验组 (A组 :含 0 1%CPP、B组 :含 0 5 %CPP)和对照组 (C组 :不含CPP)。①抑制脱矿实验 :釉质片每天用脱矿液处理 2次 ,再分别用 3种牙膏处理 15min ,于实验第 1、3、5、10、15天取每组 3例送检表面钙、磷含量。②再矿化实验 :脱矿的釉质片置于再矿化液 ,每天分别用 3种牙膏处理 2次 ,于实验第 5、10、15天取每组 3例送检。结果 ①抑制脱矿实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钙、磷含量差异无显著性。②再矿化实验 :10d时两实验组钙含量高于对照组 ;15d时仅B组钙高于对照组。结论 未能证明实验牙膏有抑制釉质脱矿的作用 ,但提示有促进再矿化的功能 ,B牙膏的作用较A牙膏稳定和持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并使用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前牵引角度逆时针减小时其反作用力在颌骨特别是颞下颌关节(TMJ)的应力及位移变化,为正畸临床更好地治疗骨性Ⅲ类错矜,避免对TMJ的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完整的包含TMJ的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牵引矫治器反作用力,直接在颏部施以一定大小的力并逆时针改变施力的方向,测定颌骨和TMJ区应力及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应力方面:①从不同角度加载节点力之后产生最大应力点出现在加载部位颏部,关节窝、髁突头颈部等上下颌接触部位应力也比较集中,且随角度的逆时针变化,最大应力增大;②接触部位(TMJ)应力变化规律:从不同角度施加相同载荷时,上颌骨产生接触应力,角度由37°逆时针减小到22。时,接触应力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下颌骨同样产生接触应力,下颌头处节点的等效应力(如节点24757)随牵引角度的逆时针减小呈增大趋势,下颌颈处的节点(如.4,24301)也是如此。位移方面:①以一定力值不同角度施加载荷后,该模型产生微小的位移变化,位移最大部位产生在加载部位,下颌骨位移沿x轴正方向逐渐减小。牵引角度小于等于37°时,上颌骨位移沿Y轴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减小;②5个节点在x,Y方向的位移可以看出:X轴位移值均为正值,且随着角度由37°逆时针减小,位移基本呈上升趋势(31°位移值最小);Y轴位移值大部分为负值(只有37°时关节窝内节点和34°时关节窝内个别节点为正值)说明37°时下颌即发生了后下方(顺时针)旋转,随着角度逆时针减小,上下颌均发生了后下方(顺时针)旋转,且位移值基本呈增大趋势。结论①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成功建立;②前牵引矫治器在牵引上颌向前的同时,确实对颌骨及TMJ产生反作用力,如下颌的后下旋转,颏部的应力变形等,因此临床上在保证上颌牵引效果的同时,要考虑将其不利的反作用力降到最低;③从作用力反作用力两方面考虑,传统加力方式中的(500g,37°斜向下)角度37°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临床上具体选择哪个角度,还要根据患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院自 1995年 9月以来收治的 48例颅脑损伤并颌骨骨折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针对颌骨骨折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 ,男性 37例 ,女性 11例 ,年龄 7~70岁 ,平均年龄 32 .2岁 ,其中 2 0~ 40岁病例占 6 0 %。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 43例 ,占 89.6 % ;工业伤、跌伤 ,斗殴伤及其他 5例 ,占 10 .4%。脑外伤分级 :根据脑外科情况 ,按伤情轻重分级 ,①轻型 (Ⅰ级 ) 7例 ,占 14.6 % ;②中型 (Ⅱ级 ) 2 9例 ,占 6 0 .4% ;③重型 (Ⅲ级 ) 12例 ,占 2 5 %。骨折分布情况 :上颌骨骨折 11例 ,占 2 3 %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脱细胞脱钙牙作为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和诱导大鼠颅盖骨缺损成骨能力。方法: 离体人牙24颗,分别进行脱钙和脱钙脱细胞处理。实验1—取6只10~12周龄雄性SD大鼠,在大鼠腹部皮下同时包埋脱钙牙、脱细胞脱钙牙,4周后处死大鼠,进行H-E染色,观察2种材料周围炎症反应情况。实验2—取12只10~12周龄雄性SD大鼠,制备双侧颅盖骨区域骨缺损,在左侧骨缺损处植入脱细胞脱钙牙,以未植入任何材料的右侧作为空白对照,4周、8周时分别处死6只,获取完整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从大体形态学上比较成骨量。取4周大鼠进行H-E染色,观察周围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新生成骨程度。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实验1—4周时H-E染色显示,脱细胞脱钙牙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程度显著小于脱钙牙。实验2—取4周和8周的大鼠颅盖骨进行Micro-CT扫描和骨缺损处新生骨量定量分析,显示植入脱细胞脱钙牙的骨缺损处成骨量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量(P<0.05)。4周时H-E染色结果显示,脱细胞脱钙牙周围的炎症反应程度与空白对照处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脱细胞脱钙牙周围新生的成骨细胞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脱细胞脱钙人牙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成骨诱导能力和可塑性的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和矿化成分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标本取自 4条beagle实验犬下颌骨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产生的新生骨组织和邻近原骨组织 ,用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区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用X线能谱仪计算机系统测定新生骨Ca/P质量比。结果 :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 ,牵引间隙有大量新生骨组织生成 ,骨质密度近似正常骨组织。传送骨盘与基骨界面骨性融合。②牵引间隙新生骨平均钙磷质量比 1.80 ,传送骨盘平均钙磷质量比 2 .0 2 ,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连接部位钙磷质量比 1.67。新生骨和传送骨盘与对侧已骨连接部位的钙磷比率显著低于传送骨盘。结论 :beagle实验犬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在原位产生的新生骨段 ,术后 3 5周可矿化、改建为接近成熟的正常骨质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下颌前突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前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硬组织结构变化的洲量分析,评价手术对患者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年至2001年在我中心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2.22岁,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年拍摄静止位头颅正侧位定位片,在正位片上测量下颌骨宽度(Go-Go),并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上测量与下颌骨宽度变化有关的参数数值。结果①下颌骨宽度由107.30mm±5.84mm(术前)增加至109.24mm±5.72mm(术后一周)、109.31mm±5.66mm(术后一年),其中有4例宽度减小,1例保持不变。13例增加,②下颌骨宽度术前、术后一用、术后一年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别有显著性。③分析表明下颌骨宽度变化与各参数变化之间没有线性相关。结论①下颌骨宽度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较术前有轻微增大,但对容貌没有大的影响。②下颌骨宽度变化机制可能与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的咀嚼器官总体呈现出一个逐渐退化的趋势。而咀嚼器官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牙齿和颌骨的变化上。由于颌骨本身骨质相对于牙齿疏松,易于损坏,出土后保存完整的颌骨标本较少,因而有关下颌骨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本研究收集不同年代人下颌骨标本,进行形态学测量,纵向研究人类3000年来下颌骨的演化趋势。材料:分别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保存的完整的现代人下颌骨标本共计150例,男性105例,女性45例;陕西省考古所始皇陵考古队保存的完整的秦代(距今约2200年前)人下颌骨共计49例,均为男性;陕西省考古所泾渭考古基地保存的完整的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前)人下颌骨标本,共计56例,男性24例,女性32例。方法:参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吴汝康,吴新智,1965),《人体测量手册》(邵象清,1985)及《体质人类学》(朱泓,2004年)所介绍的方法和标准,观测不同年代人下颌骨标本的各项指标。结果:分别报告了不同年代人下颌骨标本的线性测量测量结果及非线性测量结果;对三个年代人下颌骨各项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与现代人相比,3000年前组和2000年前组下颌体、下颌支及下牙弓的三维测量数据均较大,而3000年前组与2000年前组相比下颌骨测量数据差异不大;下颌骨整体呈缩小趋势,其中以下颌体部和下颌角的变化最为明显,下颌支的宽度变化较高度变化明显,髁突前后径整体呈缩小趋势,但内外径变化并不明显;非线性测量结果显示3000年来人下颌骨的非线性测量项目,包括颏孔形状、颏孔位置、颏孔副孔出现率、下牙弓形态、下颌孔形态等项目,三个不同年代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三个不同年代人下颌骨标本的研究,报告了三个年代组人下颌骨标本的各项线性测量及非线性测量数据,并通过对三个年代组人下颌骨标本线性及非线性测量数据的对比,旨在了解下颌骨的演化趋势,但对于下颌骨演化趋势及其机制的探讨还需大量的研究来论证。  相似文献   

20.
颅面三维CT影像测量分析研究Ⅰ、方法与原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为建立颅面 CT三维重建影像计算机系统测量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方法 借助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技术建立起颅面外科三维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系统 ,应用所建系统方法和人类学测量方法对 7例正常完整干燥头颅标本的颅 -眶 -颧区立体结构进行了三维测量分析 ,并将两种测量方法及其结果进行了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 所创建的 CT影像测量方法不仅能够测量平面距离、角度 ,而且能够测量不同平面间的线距、特定解剖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面积和体积 ;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具有良好的趋同一致性 ;三维 CT测量分析方法准确性和精密度高 ,线距测量项目中平均误差最大仅 1.12 mm(3.14% ) ,角度、面积和体积测量数据平均误差分别为 0 .94°(2 .0 4% )、0 .5 6 cm2 (4.48% )和 0 .92 cm3(3.32 % )。结论 三维 CT影像能够真实的反映颅面三维解剖形态 ,三维 CT测量分析能够定点、准确地描述颅面三维结构特征 ,可作为颅面整形外科、医学美学的一项客观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