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较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其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已有文献报导 ,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报道较少[1] ,笔者最近遇到 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 ,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nce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 ,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一、病例简介例 1  女 ,43岁。左眼视物不清 1年 ,于 1999年 3月就诊。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 1 2 ;左眼 0 1,不能矫正。双眼前节及右眼底正常。左眼底视乳头颞上方…  相似文献   

2.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脉络膜挫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脉络膜挫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86例(86只眼)脉络膜挫伤常规进行散瞳后间接眼底镜及FFA检查.结果 86只眼中65只眼(75.83%)有脉络膜破裂,其中有50只眼破裂与出血并存.造影前检眼镜检查未发现脉络膜破裂者共6眼,占6.98%.结论 FFA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脉络膜破裂,尤其是眼底镜下不能发现的微小、隐匿的破裂与出血,能准确地判断损伤部位、层次及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白建伟  蔡用舒 《眼科研究》1993,11(2):137-139,T008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简称FFA)诊断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6例,其中3例摘除眼球做了病理组织学检查。由于瘤细胞内外有不等量的色素呈团块状或索条状者,FFA动脉早期呈边界清楚之无荧光区。如果瘤组织穿过脉胳膜之玻璃膜发生绞窄,其远端血管发生扩张。FFA图像为肿瘤表面之视网膜出现荧光亮点。肿瘤自身的血管渗漏及色素团块、出血斑之存在使FFA图像呈斑驳状等。讨论了病理改变与FFA图像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脉络膜挫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81例(82眼)脉络膜挫伤进行FFA及常规眼科检查。结果82眼中63眼(76.83%)显示为脉络膜破裂。其中38眼破裂与出血并存。裂口<1DD者17眼,占26.98%。造影前眼底检查未发现裂口及出血者12眼,占14.63%。结论FFA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脉络膜挫伤病灶,尤其是检眼镜下未能发现的微小、隐匿的破裂与出血;能客观地确定损伤部位、层次及程度范围。  相似文献   

5.
李婷  加米拉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2):2553-2554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眼科B超的影像学特征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帮助。方法:2005/2008年取FFA、眼B超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11例,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疾病的不同检查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肿瘤早期无荧光显影,晚期荧光增多,呈现斑驳样高低荧光混杂的斑驳形态;B超:多自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实性肿物,多呈蘑菇形、圆顶形的均质结构,肿瘤内可见挖空现象及脉络膜凹陷。结论:在临床中,FFA和眼科B超检查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FFA和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发展过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7.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C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 方法 16例病人采用ICGA和FFA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ICGA检查81.2%的肿物不显荧光或晚期呈弱荧光,62.54%肿物可见有诊断特征的瘤体血管,FFA检查仅12.5%肿物可见瘤体血管,肿物在FFA晚期呈强荧光不能确诊时,ICGA可见瘤体血管以助诊断。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ICGA图像特征有助于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3-5)  相似文献   

8.
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脉络膜转移癌的两种血管造影表现特征。 方法 在17例24只患眼,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 arphy, ICGA)检查,将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根据转移至眼底部位、时间、肿瘤种类,眼底造影表现分为(1)孤立型:FFA检查瘤体在弱背景荧光下渐出现针尖样点状荧光,晚期荧光增强融合呈斑驳样荧光,ICGA表现和FFA相似,但荧光出现较晚,有时可见一强荧光边,如肿物薄扁,则通过肿物如同透镜,可透见下面的脉络膜血管。(2)弥漫型:两种造影显示早期瘤体遮挡荧光,晚期呈不均匀强荧光。(3)小转移癌:两种造影检查瘤体早期不显荧光,晚期呈弱点状荧光。 结论 两种造影检查对诊断均有帮助,如FFA诊断有困难,ICGA可协助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7, 18: 92-95)  相似文献   

9.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视网膜脉络膜裂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分析视嘲膜脉络膜裂伤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方法 对140例(140眼)眼挫伤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榆查.结果 视网膜脉络膜裂伤35眼,荧光素眼底造影图象分析有4种情况: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色素上皮损伤合并脉络膜裂伤、极层脉络膜裂伤及全层脉络膜裂伤.其中色素上皮合并脉络膜裂伤多见.结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判断视网膜脉络膜裂伤的层次和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临床特点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以及FFA在脉络膜破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22例(123眼)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FFA及常规眼科检查.结果 123眼中86眼(69.92%)为脉络膜破裂与出血并存.造影前眼底检查未发现裂口者15眼,占12.20%.结论 FFA在诊断脉络膜破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脉络膜破裂病灶,尤其是检眼镜下未能发现的微小、隐匿的破裂与出血;在造影的晚期大都能清晰地显示出脉络膜破裂的部位、大小与形态.能客观地确定损伤的程度范围,有助于确诊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眼科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确诊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B超、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特征。结果:FA检查显示造影早期左眼后极大片遮蔽荧光和散在点状高荧光,造影晚期可见病灶处呈融合加强的点片状高荧光,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粗大血管和典型的“双循环征”。ICGA 检查显示早期病灶区呈弱荧光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点状高荧光,晚期病灶区呈点片状强荧光, 没有发现明显的“发夹样”或“鸡冠样”等异常血管荧光征象。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见视网膜全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向玻璃体腔内隆起,B超检查显示左眼玻璃体后段见起自眼球后极部中强回声光团。结论:脉络膜黑色素瘤FA和ICGA可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对于眼底造影特征不典型的患者,要结合其他检查共同分析,并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2.
13.
S ummary
T he subject of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choroid in young people is reviewed and a report of five patients out of thirteen recorded in Australian hospital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观察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患者眼底陈旧性出血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中的自发荧光表现。方法:对伴有眼底陈旧性出血的AMD和PCV患者共36例(36只眼)行ICGA检查。受试者在进行ICGA检查前.均经过详细的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眼底陈旧性出血灶ICGA均表现出相应的自发荧光。陈旧性出血灶呈浅灰黄色,其自发荧光的形态大小与眼底彩色图像所示的陈旧性出血灶相一致,边界清晰;造影后期陈旧性出血灶的自发荧光强度最强,与AMD的斑状及焦点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 zation.CNV)及PCV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的荧光表现不同。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发荧光多与CNV或息肉状病灶重叠或位于其边缘(27只眼,75%)。结论:ICGA中陈旧性眼底出血所致的自发荧光易与CNV及息肉状病灶性强荧光相混淆,将眼底彩色图像与ICGA图像对比分析及掌握其与CNV及息肉状血管扩张灶的不同荧光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方法:总结连续4 a在本院检查的FFA的8 344例病人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抢救重度不良反应病人的方法。结果:8 344例病人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共693例,占8.30%,其中轻中度不良反应有664例(7.95%);重度反应29例(0.35%)。轻、中度不良反应者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嘱病人深呼吸或休息片刻便能缓解;重度不良反应的病人经过积极的抗过敏及对症治疗,症状得到缓解,未遗留后遗症,无死亡病例。结论:行FFA可发生轻重不一的不良反应,在检查过程中,要重视病人的全身情况,严格掌握好适应证及禁忌证,熟悉各种不良反应的表现和规律,对重度不良反应病人应及时抢救及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A 66-year-old white woman with oculodermal melanocytosis developed a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choroid in the right eye. The association of uveal melanoma with ocular and oculodermal melanocytosis is discussed.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ocular and oculodermal melanocytosis with emphasis on primary acquired melanosis is presented. Accurate diagnosis of ocular and oculodermal melanocytosis is important as these condi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to develop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skin, uveal tract, orbit, meninges, and br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