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AF),房颤患者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因而具有较高发生脑栓死(CE)的危险。随着社会的老年化发展趋势,非瓣膜病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日益增多,作为其重要合并症之一的栓死性卒中的发生率也呈增高趋势,栓死性卒中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房颤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手段。本文拟对我院31例NVAF致C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转归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早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与卒中情况。 方法调查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房颤患者301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合并疾病情况、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INR值、华法林剂量、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阿司匹林使用情况、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情况,分析抗凝治疗的规范性及其与临床后果的关系。 结果住院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2±11)岁,房颤类型以非瓣膜型房颤为主,占93.7%(282/301),58.8%的房颤患者采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4%接受NOAC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抗凝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 vs 20.5%,P=0.025)。瓣膜型和非瓣膜型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后INR达标(INR 2.0~3.0)的比率分别为15.8%和7.1%。 结论为了达到更好的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效果,需进一步加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教育和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心房颤动的病因进行分析,并比较房颤合并不同疾病患者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1997年至2005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房颤患者782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73例,冠心病266例,非风湿瓣膜性心脏病69例,高血压63例,心肌病45例,特发性房颤39例,先天性心脏病17例。观察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颤,以风心病和冠心病最为常见,分别为34.9%和34.0%。风心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年龄较冠心病患者轻,风心病房颤患者占中年组(40~60岁)的85.9%,其中女性占54.6%,冠心病房颤患者占老年组(〉60岁)的70.4%,其中男性占73.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以房颤为首发症状就诊的89例患者中,冠心病仅占12.3%,特发性房颤占43.8%,高血压占31.4%,其他占12.5%。脑栓塞的发生率分别为风心病5.1%,冠心病2.2%,风心病合并冠心病11.7%,其他类型心脏病2.9%。左房血栓的检出率分别为风心病13.9%,冠心病3.1%,风心病合并冠心病15.1%,其他类型心脏病3.3%。结论 器质性心脏病并发房颤患者不同病因的年龄、性别的构成差异明显。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多合并有其他心脏病,如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等。以房颤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诊断冠心病应该谨慎。风心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并不少见,其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抗凝治疗后房颤患者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停药原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133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进行调查,统计患者持续服药时间、停药原因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服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的患者分别为101例(75.9%)和32例(24.1%)。患者持续服药中位时间为182 d,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的持续服药中位时间分别为182 d和305 d。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在3个月、6个月和1年时仍坚持服药的累积比例分别为72.5%,50.6%和32.3%。阵发性房颤、无心力衰竭和无脑卒中史是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患者自行停药是抗凝终止的首要原因。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差,服药3~6个月时需加强关注,提示应进行多学科合作,对阵发性房颤、无心力衰竭和无脑卒中史的患者加强抗凝管理,改善抗凝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就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的65例房颤患者进行收集、整理,对其抗凝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年龄为44~86岁,男女比例1:0.63,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全部患者中合并血栓栓塞者9例(13.8%),其中使用华法林抗凝者1例(11.1%)。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者9例(25.7%),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抗凝者5例(16.7%)。结论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重要的并发症,抗凝治疗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强度抗凝治疗预防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抗凝治疗合适强度.方法:将160例高龄慢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抗凝治疗组(INR=2.0-3.0)及低抗凝治疗组(INR=1.5-2.0),每组80例.观察两组病例1年内血栓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标准抗凝治疗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风险较低抗凝治疗组明显降低(OR=0.279,95%CI 0.104-0.747,P=0.008),出血事件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21).结论:标准强度抗凝治疗预防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血栓栓塞较低强度抗凝治疗更有效,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令对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进行抗栓治疗。观察其血栓栓塞事件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117例非瓣膜病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4组(低等强度,67例)和INR2.5~3.0组(中等强度,50例)。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INR1.6—2.4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75%,INR2.5—3.0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不良反应年发生率为0.49%,明显低于中等强度抗凝组的3.74%(P〈0.05),但两组中均无一例为严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华法令抗凝强度INR1.6—2.4时有一定的血栓栓塞危险。INR2.5—3.0时自发出血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适量胺碘酮转复非瓣膜性房颤55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2%~4%,易致脑栓塞,其病因以瓣膜病多见。近年来,非瓣膜性疾病越来越多,故尽快转复窦律极为重要,临床上以药物复律多见。作者对5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接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68例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栓塞或血栓形成、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死亡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68例患者未出现血栓栓塞、大出血和死亡事件,其中3例出现轻微出血(2例皮肤瘀斑,1例牙龈出血)。结论:对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老年房颤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能够保证用药安全,增强疗效,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0.
报道21例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随访管理。针对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卒中的高危风险及认知和行为能力下降,进行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和指导、定期门诊随访,落实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的定期监测及华法林的剂量调整,为患者长期有效安全进行抗凝治疗提供了保障,有效降低了患者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护联合门诊在提高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6月本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128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按照门诊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医生门诊治疗及管理,试验组患者采用医护联合门诊干预,1名医生和1名护士共用1个诊室联合门诊,对患者进行诊治宣教以及定期随访,干预时间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后抗凝治疗依从性、出血和栓塞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服药饮食控制和复诊检查等维度及总治疗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栓塞以及出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门诊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采用医护联合门诊,可提高抗凝治疗患者依从性,减少出血和栓塞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脂、房颤再发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10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同时,口服辛伐他汀剂量20mg/日;对照组58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18个月,观察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2.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性房颤发生率: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再次发作5例(11.1%),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12.1%,P〈0.0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2例(4.4%);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24.1%,P〈0.05)。3.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9例(20.0%),其中心力衰竭3例(6.6%),冠心病恶化再人院2例(4.4%),心源性死亡3例(6.6%),脑卒中1例(2.2%),明显低于对照组24例(41.4%,P〈0.05,见表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并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非瓣膜病房颤(NVAF)并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54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NVAF组42例和非房颤组3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出血、中线移位、反应性高血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重型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及1个月内病死率。【结果】NVAF组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出血、中线移位、反应性高血糖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神经功能受损严重,1个月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P〈0.05)。【结论】老年NVAF易致大面积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高,是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因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是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华法林二联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二联抗栓治疗,观察组应用华法林二联抗栓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肾内肌酐清除率(Ccr)、血清内皮素(ET-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91.1%比80.0%,χ2=4.983、P=0.026),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6.7%比20.0%、4.4%比15.6%,χ2=7.646、6.969,P=0.006、0.008)。2组治疗后Ccr水平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ET-1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华法林二联抗栓治疗方式,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治疗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0年欧洲心房颤动(房颤)指南颁布以来,临床实践中非瓣膜病房颤住院抗栓治疗的现状,评估华法令应用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据住院记录收集一般资料、疾病特点、临床并发症及抗栓治疗,并按CHA2DS2-VASc积分评估抗栓治疗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535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7.15±10.52)岁,女性68.04%。其中5.23%的患者接受华法令抗凝治疗,而71.40%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CHA2DS2-VASc≥1分的患者,118(22.26%)例未应用任何抗栓药物。2011年,2012年及2013年3个年度比较,华法令的依从性缓慢提高。年龄≥65岁患者464例,接受华法令的26例(5.6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χ2=4.21,P=0.04)、中风史(χ2=4.77,P=0.03)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χ2=4.38,P=0.04)是华法令抗栓治疗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仅中风史(OR=4.67,P=0.04)是华法令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实践中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令抗凝治疗依从性与指南要求差距甚远,而抗血小板治疗广为临床接受。年龄、中风史等出血危险因素是华法令非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栓死的疗效。方法经血浆D-二聚体检查、血气检查、胸片、彩色多普勒等检查确诊的18例急性肺栓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以口服化痰通络汤(丹参、当归、赤芍、川芎、地龙、郁金、香附、桃仁、红花、姜半夏、姜竹茹、胆南星、杏仁)配合静点血栓通针0.4日1次,西医治以尿激酶20000IU/kg2h静脉泵入及镇静、吸氧、抗凝、平喘、改善心功能等常规治疗。2周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显效11例,占61.11%;有效5例,占27.78%;无效2例,占11.11%。总有效率88.89%。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栓死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赵辽辽  常露元 《医学临床研究》2022,39(3):412-414,41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合并房颤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低分子肝素抗凝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0例ES RD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低分子肝素抗凝出血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SRD合并房颤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后低分子肝素抗凝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ES...  相似文献   

18.
正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其中90%以上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左心耳封堵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脑栓死提供技术支持,逐渐成为有华法林禁忌或不能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抗凝治疗的常规选择。左心耳构造因人而异,为了准确评估左心耳构造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和植入位置,临床上多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进行评估。我院超声科与心内科通力合作,至今顺利完成3例左心耳封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某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100例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对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则对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选择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对比两组卒中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卒中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的时间、凝血功能指标相比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有优势,P0.05。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2%)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卒中发生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100例抗凝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并分析。方法回顾性观察100例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结果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率低,接受华法林治疗者更少。结论应加强临床医生尤其非心血管专科医生对房颤引起脑卒中的认识及正确使用华法林抗凝知识,并不断提高房颤患者对房颤所致脑卒中的危险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