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A组)和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组(B组),进行双能X线吸收法(DEXA)骨密度(BMD)测定,同时测定臂踝脉波传播速度(baPWV)及超声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对两组患者临床数据与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BMD低于同龄的非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BMD低于同年龄的2型糖尿病患者。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动脉硬化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二者的明确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A组)和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组(B组),进行双能X线吸收法(DEXA)骨密度(BMD)测定,同时测定臂踝脉波传播速度(baPWV)及超声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对两组患者临床数据与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BMD低于同龄的非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BMD低于同年龄的2型糖尿病患者。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动脉硬化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二者的明确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美国生产AU-4及SPEC-TRA彩色以功能超声诊断仪,对9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进行检测。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血压,同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及24h尿白蛋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下肢Guo动脉和足背动脉内径变细,内膜增厚,峰值流速减慢,糖尿病伴有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病程明显延长,血压,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和24h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增高。结论 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病程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血清尿酸(SUA)的关系。方法:将94例住院T2DM患者根据有无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分为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进行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清尿酸(SUA)、空腹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BMI、WHR、FINS、HOMA—1R、LDL—C、TG、SUA较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升高(P〈0.05),而FBG、TC、HDL—C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年龄、性别、血脂调整后血尿酸水平高者发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提高(OR=1.113,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更明显,SUA的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79例(LEAD组),元下肢血管病变67例(NLEAD组),分别记录其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测定其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24h尿白蛋白,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LEAD组与NLEAD组比较,平均年龄、平均病程、24h尿白蛋白、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HDL-C、APOA1、APOB、HbA1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C、年龄、收缩压、24h尿白蛋白四项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C、年龄、收缩压、24h尿白蛋白是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等,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身高、体重和糖尿病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检测炎症因子、血糖和胆固醇等常规临床生化指标,测定踝肱指数,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 253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下肢血管病变者564例(45.01%)。下肢血管病变组年龄、糖尿病病程和体质指数高(t=16.13、19.59和7.83,均有P<0.05),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s,hsCR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等也高(t=55.80、10.70、14.64、2.47和8.35,均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则低(t=-3.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等,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身高、体重和糖尿病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检测炎症因子、血糖和胆固醇等常规临床生化指标,测定踝肱指数,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 253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下肢血管病变者564例(45.01%)。下肢血管病变组年龄、糖尿病病程和体质指数高(t=16.13、19.59和7.83,均有P〈0.05),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s,hsCR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等也高(t=55.80、10.70、14.64、2.47和8.35,均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则低(t=-3.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糖尿病病程、hsCRP、TC/HDL-C比值和HbA1c的增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危险增加(均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糖尿病病程、hsCRP、TC/HDL-C比值和HbA1c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动脉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伴下肢血管病变组和不伴下肢血管病变组,测定两组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尿白蛋白排泄率等。结果伴下肢血管病变组与不伴下肢血管病变组比较,年龄[(68.34±10.11)岁和(56.26±10.26)岁]、糖尿病病程[(11.37±7.11)年和(6.36±4.49)年]、高血压病程[(10.39±13.91)年和(3.71±5.17)年]、收缩压[(148.72±22.74)mmHg(1mmHg=0.133kPa)和(129.03±29.11)mmHg]、LDL-C[(3.80±1.03)mmol/L和(2.76±0.66)mmol/L]、血尿酸[(328.66±115.53)mmol/L和(250.84±74.90)mmol/L]、超敏C-反应蛋白[(4.43±5.45)mg/L和(1.25±0.90)mg/L]、纤维蛋白原[(3.73±0.87)g/L和(3.11±0.79)g/L]、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5±0.31)mm和(0.67±0.14)mm]、尿自蛋白排泄率[(4.09±1.58)mg/24h和(2.68±1.17)mg/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LDL-C、纤维蛋白原、尿白蛋白排泄率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动脉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伴下肢血管病变组和不伴下肢血管病变组,测定两组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尿白蛋白排泄率等.结果 伴下肢血管病变组与不伴下肢血管病变组比较,年龄[(68.34±10.11)岁和(56.26±10.26)岁]、糖尿病病程[(11.37±7.11)年和(6.36±4.49)年]、高血压病程[(10.39±13.91)年和(3.71±5.17)年]、收缩压[(148.72±22.74)mm Hg(1 mm Hg=0.133 kPa)和(129.03±29.11)mm Hg]、LDL-C[(3.80±1.03)mmol/L和(2.76±0.66)mmol/L]、血尿酸[(328.66±115.53)mmol/L和(250.84±74.90)mmol/L]、超敏C-反应蛋白[(4.43±5.45)mg/L和(1.25±0.90)mg/L]、纤维蛋白原[(3.73±0.87)g/L和(3.11±0.79)g/L]、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5±0.31)mm和(0.67±0.14)mm]、尿白蛋白排泄率[(4.09±1.58)mg/24 h和(2.68±1.17)mg/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LDL-C、纤维蛋白原、尿白蛋白排泄率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AD)与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检测300例T2DM患者的踝肱指数(ABI),根据ABl分为PAD组和非PAD组,分别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尿酸(SUA)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PAD组患者的tibhlc、SUA高于非PAD组,有统计学意义(P〈O.05);TC、LDL—c明显高于非PA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BI是一项反应PAD可靠的指标,HbAlc、TC、LDL—C、SUA是PA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下肢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44例为下肢动脉介入组,同期仅行下肢动脉造影的31例患者为单纯下肢动脉造影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8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各组入组时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血脂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试剂盒测定入组时SO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r)水平,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测定踝肱指数。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过程中置入动脉鞘管,在导丝、导管穿过闭塞部位或狭窄部位时,在病变动脉远端采集动脉血3 ml;球囊扩增或支架置入后,在病变动脉的远端采集动脉血3 ml;术后24 h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分别检测血清SOD水平。结果 各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下肢动脉介入组和单纯下肢动脉造影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化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与性别及血清尿酸(UA)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男性及70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UA、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男性PVD组血UA为(328.12±107.30)μmol/L,HbA1C(7.74±1.8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56±0.65)mmol/L,均高于无PVD组(P〈0.01);而女性PVD组血UA与无PVD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D0.05)。男性高UA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82.14%)高于正常UA组(53.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尿酸水平与下肢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应重视男性患者的降尿酸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其中根据ABI分为两组:ABI<0.9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PAD组,n=42);ABI≥0.9为无血管病变组(非PAD组,n=78)。并由专职护士采用Bidop ES-100VS双向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ABI。结果 PAD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尿微量白蛋白及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明显高于非PAD组患者(P<0.05),PAD组患者LDL、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非PA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脂代谢紊乱显著相关,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可能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79例(LEAD组),无下肢血管病变67例(NLEAD组),分别记录其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测定其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24 h尿白蛋白,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LEAD组与NLEAD组比较,平均年龄、平均病程、24 h尿白蛋白、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HDL-C、APOA1、APOB、HbA1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C、年龄、收缩压、24 h尿白蛋白四项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C、年龄、收缩压、24 h尿白蛋白是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生率,分析P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下肢血管病变者占72.41%。2型糖尿病PVD组年龄(66.68±9.87)岁与无PVD组(50.83±12.29)岁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VD组病程(8.63±6.48)a、总胆固醇(4.82±1.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9±1.01)mmol/L,患高血压比例(74/105)也明显高于无PV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病程、总胆固醇是P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1,0.098,1.142,2.021)。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年龄、性别、病程、血脂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97例2型DM住院患者通过超声测定下肢动脉,分为下肢动脉硬化组(AS组,161例)、非动脉硬化组(136例),对两组的多项指标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2型DM下肢血管病变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尿酸、纤维蛋白原和BMI,其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病程。结论2型DM下肢血管病变与代谢综合征的多种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L-6启动子-174G/C和-572C/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频率分布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80例中国北方地区汉族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下肢血管病变(VDLE)组、下肢神经病变(NDLE)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VNDLE)组和无下肢并发症(NC)组,另选70例社区查体正常成人作为对照(CON)组。采用PCR-RFLP法测定IL-6启动子区-174G/C和-572C/G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6受体和hsCRP。结果 IL-6启动子的-174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IL-6启动子-572C/G在2型糖尿病组中的基因型GG和CG、等位基因G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VDLE组和VNDLE组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IL-6启动子的-174G/C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无关,而与IL-6启动子区-572C/G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有关。IL-6启动子区-572C/G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易患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予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治疗三个月后复查血管彩超,观察疗效。结果 60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管内膜斑块无明显增大,血流速较前无明显改变。结论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脂,稳定血管内膜斑块,防止血管粥样硬化进展,降低糖尿病心脑血管危险性及下肢截肢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9.
朱玉龙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10):9-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8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病变组(49例)和无血管病变组(79例),分别检测各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L-PLT),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管病变组患者MPV、PDW和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增高[(13.98±2.35) fl比(11.53±2.06)n、(15.87±2.18)n比(13.51±2.01) fl、(10.91±1.34)×109/L比(8.72±1.03)×109/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降低[(115.2±10.5)×109/L比(129.6±8.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组MPV、PDW、L-PLT、PLT与对照组[(10.41±1.95)n、(11.15±1.88)n、(6.21±0.98)×109/L、(176.5±7.2)×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位腰椎(L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粗隆及左侧股骨干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观察各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血清骨代谢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骨质疏松组在年龄、病程、BMI、血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及血清25-羟维生素D (25-VitD)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骨量减少组与正常组比较仅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年龄、BMI及25-VitD与各部位骨密度均相关(P < 0.01或P < 0.05),病程与除腰椎外的其他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1),ALP与除股骨干之外的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5),SCTX、SNTX分别与腰椎、股骨干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年龄、病程及低BMI是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检测血清25-VitD、ALP、SNTX和SCTX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个体是否易患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