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形成流行病学及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肺栓塞(PE)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而绝大多数PE病人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并存。欧美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对DVT、PE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因学进行了报道。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影响DVT、PE发病的后天性因素,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以及发病率、死亡率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采用尿激酶动脉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及糖皮质激素、理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治愈7例,死亡1例。上述治疗对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有治疗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共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已公认VTE是一种多基因疾病,抗凝、凝血、纤溶系统以及某些酶类相关基因的异常均可成为其遗传性危险因素(表1)。  相似文献   

4.
在连续282例临床拟诊为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症状患者中,经超声静脉检查证实为DVT者仅97例(34.4%).表明临床表现只能提示、而不能可靠诊断DVT。年龄(≥55岁)、恶性肿瘤和近期(3个月内)手术史是DVT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有上述各项危险因素的患者,DVT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0.05)。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部分,遗传因素决定了患者在环境因素作用下才会发生深静脉血栓。国内的一些局域统计资料发现我国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先天性致栓因素为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尤其蛋白S缺乏可能是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这与西方国家的遗传因素不同,后者认为凝血因子Ⅴ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突变是其常见原因。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国内外认为均为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妇产科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后,经静脉顺行造影证实治愈33例,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2%.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应用溶栓、抗凝及活血化瘀治疗,加强肢体主被动活动、避免高脂饮食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卒中患者极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DVT是肺栓塞 (PE)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卒中后的病死率、致残率与DVT密切相关。急性卒中好发于老年人 ,卒中后多合并言语、智能障碍 ,而且DVT、PE的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 ,误诊和漏诊率极高。TCD、12 5I纤维蛋白原扫描、增强静脉造影、D 二聚体检测、MRI等是目前主要的检测手段 ,但各有优缺点。抗凝、溶栓治疗是降低卒中后DVT的主要方法 ,但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1985年以来经作者收治的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经验,经过分析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提出了早期诊断并大剂量尿激酶深静脉溶栓治疗是挽救患肢的有效方法;对迁延期病人的治疗应以蝮蛇抗栓酶治疗为主。本文还就围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因素、机理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围产期应重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其有关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归纳了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其发病情况、形成原因、诊断方法及预防进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主要进展,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患肢周径变化。结果显效16例,有效47例,总有效率94.12%。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严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流行病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血栓栓塞症 (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整体 ,共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VTE是以多因素参与和多基因缺陷为基础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高病死率的疾病。其获得性危险因素涉及大的普通外科手术和矫形手术、严重创伤、恶性肿瘤、心肺功能障碍、制动、高龄等多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与尿激酶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DV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输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 100 U,每12 h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对DVT疗效好,能更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4月北京医院肺癌合并PTE和DV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记录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类型、TNM分期、PS评分、化疗方案及预后等临床信息。结果 PTE组35例,年龄(67.31±9.38)岁,DVT组45例,年龄(64.62±12.48)岁。PTE组肺部基础疾病的发生率高于DVT组(9 vs 4例,P=0.043);而DVT组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患者显著多于DVT组(11 vs 1例,P=0.007)。PTE组HCT和Hb较DVT组增高(分别为36.9±4.01 vs 33.44±5.57,P=0.003;125.4±14.43 vs 113.48±21.28,P=0.006)。PTE组中有14例PTE患者为无意中发现。在两组病人中,以NSCLC为主,病理类型多为腺癌,TNM分期Ⅲ~Ⅳ期居多。肺癌合并PTE组3月、6月、9月和12个月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1.4%、77.1%、82.9%和85.7%;DVT组3月、6月、9月和12个月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5.6%、77.8%、82.2%和84.4%。生存分析显示,PET组和DVT组,中位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异(5.0±2.1月vs 15.6±6.59月,P=0.12)。结论肺癌合并PTE和DVT患者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但PTE组较多合并肺部疾病,而DVT组较多留置深静脉导管。两组患者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TNM分期多为Ⅲ~Ⅳ期。PTE或DVT多发于肺癌诊断3~6月内,并导致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2例脑卒中患者,对其中35例脑卒中后偏瘫并下肢红肿疼痛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证实的DVT患者资料分析,并通过与同期收治的35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了解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为35/822(4.3%),DVT发生在瘫痪侧32例,其中同为左侧28例;脑卒中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住院2周~4周;肢体肌力0~Ⅱ级31例,Ⅲ级及以上者4例;年龄≥65岁28例;有股静脉置管史21例;合并高血压33例;有糖尿病19例;有心房纤颤者8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脑卒中后DVT组血Hcy、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重度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股静脉置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可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避免DVT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疾病 ,作者对临床高度怀疑下肢 DVT病例所做的超声多指标检查 ,进行了归类统计 ,对比分析。1 对象和方法 对近 10年来临床疑诊有下肢 DVT,作超声检查的 45 9例患者 5 89条下肢静脉的超声特性进行分析 ,共检出有血栓者 2 19(男 119,女 10 0 )例 ,年龄 11~ 87(4 8±16 )岁 ,病变肢体共 2 44 (左下肢 15 9,右下肢 85 )条 ,无血栓者2 40 (男 113,女 12 7)例 ,年龄 4~ 82 (4 6± 16 )岁 ,病变肢体共34 5 (左下肢 188,右下肢 15 7)条。  仪器 :HP- 10 0 0 / 15 0 0 / IP型彩超仪 ,选用 3.5 /…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注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患肢注射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抗凝治疗效果。方法溶栓治疗4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对患肢每日注射尿激酶每日5×105U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5d~7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为后经症状、体征、下肢多普勒和彩色B超检查,痊愈16例(36%),有效27例(60%),总有效率96%。未发生出血征象。结论经患肢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因长期卧床加上利尿脱水治疗,血液粘稠度增高,静脉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血栓。是心衰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可造成肢体功能不全和并发肺栓塞,本科自2004年2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心衰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2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收入院并施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8例,分为肺癌术后伴发LEDVT组36例和对照组72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是否患糖尿病、化疗情况、肿瘤分期、肿瘤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等多种因素。结果两组术后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T2DM)、术前是否行化疗、肺癌病理类型、肺癌分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提示肺癌病理类型、肺癌分期、手术方式等因素与肺癌术后LEDVT发生密切相关(OR=2.307、3.105、2.102)。结论肺腺癌、肺癌Ⅲ期、开胸手术是肺癌术后形成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肺癌患者在术前应评估发生LEDVT的风险,以期能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降低肺癌患者术后发生LEDVT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正>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见于下肢,在急性阶段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将导致患肢残疾和/或血栓脱落造成相应器官栓塞,故下肢DVT及时诊断非常重要。本文对疑似下肢DVT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