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考“承”有受义。《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易·师卦》:“开国承家”。虞翻谓:“承受也”。“泣”,《说文》:“无声出涕曰泣”。《六书故》:“书:‘呱呱而泣,’诗:‘其泣喤喤’,泣非无声也,大约悲者泣而哀者哭,哭泣之声有细大之差焉”。《尔雅·释言》:“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四白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一寸,面(九页)骨颧  相似文献   

2.
<正> 十一、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外去眦五分”。考“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髎”有深空之义(其义详前释)。此穴在目外眦五分处的陷凹中,此处目瞳子,故名瞳子髎。  相似文献   

3.
八了穴是临床常用穴之一.十几年来,笔者采用八了穴推拿及拔火罐治疗某些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略述管见.1 八了穴的概念及归经八了穴即上、次、中、下四对,总称八了穴.了,窟也,深孔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古人对八了穴部位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素问·骨空论》“八了穴在腰尻分间”.《甲乙经》“上了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中”;次了“在第二空侠脊陷中”;中了“在第三空侠脊陷中”;下了“在第四空快脊陷中”.此与常说的四对骶后孔是一致的.关于八了穴的归经,目前,都认为属足太阳膀胱经.但《甲乙经》指出“上了足太阳、少阳之络”.《素问·骨空论》王冰说:中、下了“足太阳、厥阴、少阴三脉左右交接于中”.  相似文献   

4.
五官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还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等等,与五官也有联系。兹将五官与经络的具体联系及其临床应用,分别论述如下。目 (一)经络联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过目内眦。手少阴心经:其支脉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至目外眦;其支者,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  相似文献   

5.
<正> 八、足少阴肾经涌泉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心陷者中”。考“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说文》:“滕也”。杨基诗:“酒酣文思涌”。“泉”水自地出为泉(其义详前释)。《释名·释水》:“水上出曰涌泉”。此穴在足底,当足跖屈时的凹陷处是穴。足少阴肾脉由此向上腾溢,如泉水自地涌出,故穴名涌泉。  相似文献   

6.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古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把其列为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四大要穴之一,历代医家在有关针灸典著歌赋中均有载录,近代临床已用于内、外、妇、儿诸种疾患,其主治作用被人们广泛重视。关于委中穴主治作用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现就其有关论述,谈一点个人学习的粗浅体会。 1.解表清热委中穴为太阳膀胱经之合,从《内经》看,其具有解除表邪、清泄邪热的功能。《灵枢·寿天刚柔》:“病在阳之阳者,刺阳  相似文献   

7.
<正> 十三、任脉会阴本穴最早见于《素问·气府论》,载:“下阴别一。”王冰注谓本穴。《甲乙经》始名会阴。属任脉。《甲乙经》卷三谓:“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考“会”,有会合之义(其义详前释)。“阴”,阴、阳之阴(其义详前释),在此指前后二阴。此穴正当前、后阴会合之处,故名会阴。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三叉神经痛这个名词 ,但有类似三叉神经痛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中有“颌痛”、“颊痛”、“目外眦痛”的记载。《素问·缪刺论》中的“齿唇寒痛”的记载等非常类似三叉神经痛。根据中医理论 ,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受邪。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部 ,手太阳小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 ,手阳明大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布区 ,手少阳三焦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分布区 ,足阳明胃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二、三支的分布区 ,足少阳胆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整理《针灸甲乙经》中主治妇科疾病的条文,分析其治疗妇科疾病的选穴规律.方法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针灸甲乙经》为底本,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妇科疾病条文中的病种、经络、选穴等,结合中医理论分析《针灸甲乙经》中妇科疾病的取穴规律.结果 《针灸甲乙经·卷第十二·妇人杂病第十》论治妇科疾病原文共计49条,论述妇科疾病35种,选穴48个,经脉以足厥阴肝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选穴部位集中在腹部和下肢,并以五输穴、募穴等特定穴多见.结论 《针灸甲乙经》治疗妇科疾病取穴规律是以单穴为主,重视足经;重视任脉,善用腹部近治法;重视特定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四、足太阴脾经隐白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考“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一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藏,金隐土中,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  相似文献   

11.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12.
阴跷脉病候的医案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阴跷脉是奇经八脉之一 ,起于然谷之后的照海穴 ,上行于内踝上方 ,向上沿大腿的内侧 ,进入前阴部 ,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 ,入于缺盆 ,向上出人迎的前面 ,到达鼻旁 ,连属于目内眦 ,与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入脑 )。跷脉从下肢上行头面 ,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 ,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 ,故能使下肢灵活。《难经·二十九难》曰 :“阴跷为病 ,阳缓而阴急。”说明阴跷脉的运动功能失常 ,则肢体外侧的肌肉纵缓而内侧拘急 ,就会出现足内翻。又由于跷脉交会于目内眦 ,可以调节人体的寤寐 ,气行于阳则目张不欲睡 ,气行于阴则目闭而欲睡 ,故《灵枢·…  相似文献   

13.
神阙穴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近年来笔者对该穴进行探讨,现概述如下。1历代医家对神阙穴的认识神阙穴始见于《素问·气穴论》,但最早提出“神阙”二字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素问·气穴论》曰:“藏俞五十穴,……齐一穴,……针之所由...  相似文献   

14.
祛障穴为笔者在1980年治疗胬肉攀睛作冷冻术中发现,该穴冷藏后不仅对胬肉攀睛有疗效,亦对其同时患有的圆翳内障亦有明显疗效。《审视瑶函》曾指出之:“由目系入黑睛之足厥阴、足太阳、手少阴三经所通过之处”,近似该穴,因该穴冷冻对内、外障眼病均有良好疗效,故余为其定名谓“祛障”穴。现将其在眼科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秩边穴位于人体躯干与下肢交接处的的背侧,且居脏腑气血输注于背部背腧之最下端,附于最长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排列边侧最下处,故名秩边。本穴不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更为突出的是它具有其他腧穴所不能替代的某些独特治疗作用。如腰腿痛、下肢痿痹、阳萎早泄、带下、月经不调、痔疮、阴痛、阴痒、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病证,疗效显著。秩边穴的定位取穴针刺深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然历代著述对此穴的定位取穴针剌深度诸说不一,兹结合个人体会浅述之:供同道验证。 考:秩边穴,《甲乙经》载“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针灸大成》“在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灸三壮,针三分”《图翼》《金鉴》皆云:“去脊中三寸半”;  相似文献   

16.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藏者曰隐。穴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甲乙经》有:“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是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因名隐白。2.大都:都者盛也。穴当足大趾本节之后内侧陷中,《甲乙经》有:“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是处皮肤丰盛,因名大都。3.太白:穴属足太阴,位于足内侧,核骨下陷中。《全鉴》有:“足大指后内侧,内踝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是处皮肤较足底  相似文献   

17.
<正> 承浆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之一,其主治较为广泛,对于某些急慢性疾患有较好疗效。笔者拟就本穴及其临床配伍应用,复习有关文献,结合临证体会,略述管见,以供同道参考。一、承浆穴之名称《素问·气府论》已提及本穴之部位,即“下唇一”。王冰注云:“谓承浆穴也。在颐前下唇之下。”但本穴正名则当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卷三。本穴又名天池(《针灸甲乙经》)、鬼市(《备急千金要方》)、悬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垂浆(《圣  相似文献   

18.
廉泉穴首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廉泉……取廉泉者,血变而止。”《素问·刺症》说:“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内经》记载廉泉位于“舌下两脉”中。《黄帝明堂经》、《甲乙经》皆曰:“廉泉,一名本池。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可见《黄帝明堂经》、《甲乙经》所说的廉泉穴,指任脉廉泉,位于喉结正上方,舌骨上缘。至明代、刘纯撰《医经小学》,将“舌下两脉”廉泉归属奇穴,更名金津(左)玉液  相似文献   

19.
“独取一穴”(即每次只取一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古已有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已有“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的记载;仲景《伤寒论·142条》中也有“太阳与少阳并病,……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的记载;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标幽赋》中亦有“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的记载。这些都是“独取一穴”针刺治病之古鉴。针灸传至今日, 能以“独取一穴”两见  相似文献   

20.
列缺穴在调治任脉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缺一穴出自《灵枢·经脉》篇。《甲乙经》指出“去腕上一寸五分”的定位法。《黄帝经明堂》所述 :“列 ,行列也 ,此别走络 ,分别大肠 ,所以称缺之 ,别之缺经之上 ,故曰列缺。”则从命名上解释了列缺的络穴特点。这说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上都十分重视。著名的《四总穴歌》就提出“头项为列缺”之用。其实这只是列缺穴应用的一方面。此穴还有另一方面的应用。那就是金元时代窦汉卿所创的八脉交会穴 ,即列缺通于任脉 ,凡为任脉的生理病理有关或病变部位与任脉循行有关的病都可取用列缺穴进行调治。近年 ,笔者应用这方法在临床略有所获 ,现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