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幸福感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北京市1118名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高中生总体平均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主观幸福感与自尊量表总分呈中度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与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及其8个分量表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学习压力、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和父母关系是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成绩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把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放在找出二者的关联上,从而整合资源,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中生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初中生生活质量和有效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SES)、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豫北地区2所中学27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幸福感体验女生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最少,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佳,初二学生幸福感最强,心理最健康.成绩优秀的学生幸福感体验及心理健康都高于成绩中等生和差生.自尊、幸福感指数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高自尊和高幸福感指数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发展.结论 自尊、幸福感指数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4所中学的高中一、二、三年级各2个班,共1118名学生,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进行测评。结果1.7%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以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躯体症状为多见,其检出率分别为50.8%、19.1%和18.7%。女生MHT全量表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重点学校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P〈0.05),高一、高三学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身体健康状况、母亲教养方式、自我期望程度、学习压力程度、学习能力自我评价、同学关系、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水平是MHT全量表分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应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防官兵总体幸福感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河北某地区11个消防中队144名消防官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消防官兵总体幸福感水平总分为78.81±14.731,社会支持总分为38.30±7.057,自尊总分为20.29±4.585。来源地仅在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显著(t_(主观支持)=3.400,t_(社会支持总分)=2.427,均P0.05)。社会支持各维度和自尊与总体幸福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89、0.332、0.520、0.974,均P0.01),自尊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368、0.302、0.512,均P0.01)。社会支持和自尊对总体幸福感产生直接正向预测作用,并且自尊在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9.1%。结论消防官兵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受到社会支持和自尊2个因素的影响。自尊在社会支持和消防官兵总体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西省某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家庭功能的角度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江西省某市1 15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4.10±0.60)。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家庭功能的各维度间均显著相关,家庭功能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结论家庭功能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大的影响。家庭功能健康的高中生更有可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量化评估某部陆军新兵的自尊水平与人格、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为实施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自尊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入伍的240名新兵进行团体测定。结果 (1)高自尊组新兵精神质、神经质得分显著低于低自尊组新兵(P0.01);总体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低自尊组新兵(P0.01)。(2)自尊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精神质、神经质、说慌呈显著负相关(P0.05)。(3)对自尊水平影响大小依次是神经质、总体幸福感、精神质。结论不同自尊水平的新兵之间其人格、总体幸福感存在差异;自尊与人格、总体幸福感关系密切;自尊水平受人格、总体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自尊的关系,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沈阳市4所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ental health test,MHT) 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应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测定研究对象的自尊水平。结果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8.50%。健康组与不健康组的自尊水平不同,不健康组儿童低于健康组(P<0.0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P<0.01)。 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为主,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尊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市高中生自我价值感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更好地开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重庆市400名城区和郊县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存在着年级、性别和城乡差异;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特殊自我价值感和总体自我价值感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作用。结论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会影响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特殊自我价值感和总体自我价值感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校外青少年总体幸福感与自尊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总体幸福感与自尊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对云南昆明、芒市和广东深圳862名15~24岁的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13.0软件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总体幸福感与自尊感之间的关系。结果校外青少年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4.36±10.93)分,自尊感得分为(29.67±3.80)分,二者均低于校内青少年(P〈0.05);年龄、收入、文化程度是校外青少年是自尊感的影响因素(r分别为0.620、1.176和0.380,P〈0.05);总体幸福感和自尊感存在正相关(r为0.389,P〈0.05)。结论云南昆明、芒市和广东深圳的校外青少年总体幸福感和自尊感水平较低,且两者存在正相关,应加大对校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唐山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3类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RC)》量表对唐山市重点、普通、职业3类学校高中生1 860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3类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重点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普通、职业学校高中生;普通与职业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为接近,但也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差异,普通学校高中生有较强的冲动、孤独倾向,职业学校高中生有较高的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3类学校高中生自责倾向、过敏倾向问题都比较突出。结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是焦虑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重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当地重点中学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问卷调查.结果:全量表得分显示,受调查的285名学生中有1.8%的存在心理障碍,其中有学习焦虑的占53.7%,自责...  相似文献   

12.
朱鹏  邓永华  翟忠浩  曹静芳  徐嘉骏 《中国校医》2010,24(3):240-240,F0003
目的探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方法对541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质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及路经分析的方法,研究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作用方式和途径。结果神经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总分成正相关;精神质与MHT总分成正相关;内外向性与MHT总分呈负相关;神经质、精神质及内外向性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86、0.126和-0.097;精神质和内外向都通过神经质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42和-0.151。结论神经质、精神质及内外向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均有直接的影响,且精神质和内外向通过神经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中体艺生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56名高中体艺生进行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LS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测评。结果高中体艺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上;男生在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三个领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高一、高二学生在学校满意度上显著高于高三;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上高中体艺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体艺生生活满意度总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2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总分的总解释量为28.8%。结论高中体艺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上,高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对其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焦虑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焦虑状况,为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焦虑测验)对某校高一、高二年级的47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总焦虑倾向异常检出率为13.9%,8个分量表中,恐怖倾向的异常检出率最高,占17.5%;高一学生在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倾向上的得分高于高二学生(P<0.05或P<0.01);女生在学习焦虑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总焦虑倾向上得分高于男生(P<0.01)。结论高中生的焦虑状况不容乐观,高一学生焦虑水平高于高二学生,女生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学校应该加强对高一新生学习、人际、情绪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女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路径,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4所中学2 626名中学生,采用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外显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亲子依恋和外显自尊得分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攻击行为得分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中介作用。结论改善亲子关系、降低中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提高自尊水平,可以预防和减轻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肥东农村中学生自尊现状,并分析性别、年级、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环境、师生关系和应对方式与自尊的相关性。方法抽取肥东县2所中学,1所中学抽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另1所中学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每个年级分别抽取12个班级,对其所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 945份。结果不同性别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自尊总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376)。不同年级自尊水平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自尊受性别、年级、家庭环境、师生关系和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与性别、家庭环境和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而与年级、师生关系和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结论农村中学生自尊水平低,应根据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自尊与社交类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欢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49-150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社交类型中学生的自尊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方法采用Coopersmith自尊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中学生自尊与社交类型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自尊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种社交类型中学生在总体自尊、一般自我、同伴关系、学业成就得分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被拒绝型与其他社交类型在亲子关系得分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学生自尊仍处在发展阶段。亲子关系在自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社交类型仅仅是影响中学生自尊发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考察初一学生休闲活动参与频率与其心境状态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 基于短时程追踪研究设计, 采用心境状态量表与自编休闲活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对200名初一学生进行间隔一个半月的重复测量, 采用相关分析与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初一学生总体休闲参与的前测可以显著预测精力、自尊感后测, 而精力前测与自尊感前测对总体休闲参与后测无明显预测作用;健身锻炼、唱歌跳舞、逛街购物等3项休闲参与前测可以显著预测自尊感后测, 而自尊感前测对上述三项休闲活动后测无明显预测作用;其它13项休闲活动参与程度与心境状态之间无明显前后测预测关系。结论 初一学生休闲活动参与对其积极心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