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麻黄汤和桂枝汤一属太阳伤寒表实证,一属太阳中风表虚证,二者到底区别如何?从八纲角度看究竟是一属实证,一属虚证,还是都属实证?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列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到底意欲何为?《伤寒杂病论》自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金匮要略》成为杂病的典范,而杂病又成了内伤杂病的代名词,那《伤寒论》所论是否是杂病,外感的病证是否也是杂病,杂病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仲景将其大作取名为《伤寒杂病论》是真如后世所言,前半部论外感为主,是为《伤寒论》,后整理出《金匮要略》,自然就是“杂病论”,还是另有乾坤?从麻黄汤、桂枝汤的病机本质入手,阐述仲景杂病内涵,以期能更好的理解医圣本义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无数奇珍异宝。浩瀚的医学典著如颗颗明珠辉眼夺目。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更以它璀灿的光辉指导着我国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从唐宋以来仲景学说还传到日本、朝鲜等国,被视为珍宝造福我国和亚洲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伤寒杂病论》亦称《伤寒卒病论》,共十六卷,包括《伤寒论》二十二篇,《金匮要略》二十五篇。《伤寒论》以外感热病为主;《金匮要略》以述内伤杂病为要。《伤寒杂病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自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后世医家多将《伤寒论》厘定为外感病专著、《金匮要略》局限在杂病,由此而出现各自为是的研究,割裂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未能从《伤寒杂病论》的整体去认识与研究辨证论治思想的全貌。此正如柯韵伯所言:“自  相似文献   

4.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配伍的相关方剂有34首,其中《伤寒论》载方剂14首,《金匮要略》载方剂20首。仲景灵活运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咳喘病及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医内科系临床各科的基础,内容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部分。外感时病已详于《伤寒论》和温病学。《金匮要略》系杂病的基础,为杂病之源,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各家学说观点的确立,使内科学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个人认为:中医内科临床,实际上是伤寒、温病、杂病、各家学说的独特见解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作为内科医生,必须以中医基础为根本。熟悉伤寒、杂病及各家学说内容,才能很好处理一切外感时病、内伤杂病。本文提出中医内科学的若干问题进行研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烦躁的论治李艳梅(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烦和躁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烦即心烦,躁是体动;烦为自觉症状,躁为他觉症状。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可见于外感时病,亦可见于内伤杂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此论述颇多。1外寒内热《伤寒论》第...  相似文献   

7.
任何疾病都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患者机体所产生的某种病态反应。古代医家历来认为《伤寒论》所述疾病是因外感六淫而发,而《金匮要略》所载杂病则多由机体正气不足所致。然而杂病的病因十分复杂,并非仅仅包括内伤,外感六淫等邪气亦可导致杂病的发生,外邪致病理论亦是《金匮要略》发病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师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以论治外感病为主;杂病部分专辑为《金匮要略》,以论治杂病为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变成两部经典著作。中医常说的四大经典,张机独占半壁,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中医者必读之课本。故作者以"杂病"冠  相似文献   

9.
《金匮》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原与《伤寒论》合篇,是《伤寒杂病论》的内伤杂病部分,后因战乱散失,原著未得以流传于世。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了伤寒部分,即今之《伤寒论》,但杂病部分未得其传。至北宋林亿等人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对杂病部分进行整理编次,《金匮要略》才得以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0.
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的分合状况。从热病的证治谈《金匮要略》杂病的位置、伤寒的证治谈杂病中的六经辨证,以及宋代杂病的另立、杂病伤寒合一说等几方面着手,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分合状况,认为仲景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系统,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六经辨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非局限于外感伤寒,杂病的处理也应遵循。伤寒与杂病理法相通,仲景通过伤寒、杂病合论,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一,可完好凸现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脉络,辨证、治病和对症的中医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