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淑英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1,(1)
对有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史的患者,应用程序电刺激复制出心律失常有助于评价药物和起搏治疗的疗效,以及作内膜标测寻找室速起源的部位指引外科手术治疗。这一方法根据的假设是,诱发的室速与自发性室速的临床作用、心电图特性与对治疗的反应相同。本文目的是研究以程序电刺激诱发室速的发生率与临床意义,以及其与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英]/Kashmira…//AmHeartJ1993;126:1194~8大多数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都有潜在的心脏病,但室性心律失常也可发生在无明显心脏异常的患者中。室速可分为四类,其中两类发生在明显正常的心脏中,尽管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一组无心脏病证据的青少年室性心动过速(VT)病人的长期随访,旨在研究此种病例VT 发作的特征,并评价其预后.方法:自1974年以来,选择了无心脏病证据而仅有 VT 的青少年2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 相似文献
4.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是室速基质复杂、部位深在或靠近心外膜和血管、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上述因素导致药物治疗和消融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高,远期预后差。本文就近年来室速的非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胡丽霞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76,(2)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且常导致死亡的心脏电紊乱,体表心电图对之很难作出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典型心电图标准是房室分离及快速室率伴畸形 QRS 波;虽然统计学上有力支持这是室性心动过速,然而也见于阵发性房室连接处性心动过速伴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6.
7.
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绝大多数是折返性机制。激动顺序、拖带和舒张期电位仍然有价值,而非接触式标测等新技术提供了较强大的标测手段。然而,消融的能量和效能仍然是制约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心外膜标测、盐水冲洗大头和冷凝消融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报道 7例器质性心脏病右室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 3例 ,可疑ARVC 1例。 1例消融成功 ,3年未复发 ;未行射频消融的 3例均口服胺碘酮治疗 ,2 7~ 3 6月未复发。肥厚型心肌病 1例 ,心内电生理诱发出 4种形态的室速均消融成功 ,术后可达龙 0 .2 ,每天一次口服 ,随访2 0个月无复发。法鲁氏四联征矫正术后室速 1例 ,消融术后复发 ,院外猝死。右室流出道假腱索伴室速 1例 ,消融术后 1周复发。 相似文献
9.
器质性心脏病瘢痕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主要是折返机制,目前多采用心脏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对耐受性好、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激动标测消融,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窦性心律下基质标测、电压图判断室速的解剖基质,结合起搏标测和拖带标测技术识别室速的折返环,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治疗;近年来不断积累有关临床循证证据、适应证进一步拓展、新的标测消融和辅助技术临床上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17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而无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总结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 5例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体会。电生理检查与RFCA一次完成。激动或 (和 )起搏标测确定靶点后消融。结果 :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速在右室心底部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 (ECG)之QRS波群提前 34ms的起始碎裂电位 ,室速可被隐匿拖带。 1例肥厚型心肌病术中发作 4种形态室速 ,分别于右室游离壁 ,流出道后侧壁、间隔前下及间隔前上标测到较体表ECG的QRS波群提前 40ms以上的碎裂电位 ,分别以此为靶点消融成功。 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室速于左室游离壁标测到较体表QRS波群提前 46ms的局部碎裂电位 ,起搏标测 12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室速时完全一致 ,以此靶点消融成功。 1例扩张型心肌病 ,诱发束支折返性室速 ,消融右束支。 4例均消融成功 ,随访 10个月至 7年无复发。 1例Fallot四联征矫正术后患者有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 ,术中未能诱发室速 ,在起搏标测下消融 ,1个月后复发。 5例患者共发作 10种形态室速 ,消融成功 9种 ,复发 1种。平均手术时间 144min ,X线曝光时间 6 5min。结论 :对器质性心脏病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RFCA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往认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下称室上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预后良好。而室性心动过速(下称室速)则是一种高危性的心律失常,发展为心室颤动,多发生在有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例,易引起休克与心衰。然而近年来随着心电监测、动态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当室速QRS波≤0.12s,形态呈右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左偏或右偏以及左束支阻滞图型时被称为分支性室速(Fascicula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这类室速多见于年轻人,且多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用异搏定治疗反应较好,预后好,猝死危险性极低,符合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征,故属特发性室速范畴。 相似文献
13.
14.
15.
室性自主性心动过速(idio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与平行收缩型室性心动过速(parasystol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都属自律性增强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但其病因、发生机制、心电图表现和临床意义各有不同,本文结合有关文献作专题讨论。1 定义与机制 IVT是异位自主性心动过速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是指一组没有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临床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约占所有室速的10%左右。根据其起源部位有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和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以起源于左心室间隔部的ILVT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对IVT的发生机制、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心内标测技术的发展和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在根治这类室速中的应用,不仅对ILVT和RVOT-VT有了深入 相似文献
18.
19.
陈秀玉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2,(3)
在小儿,室性心动过速,除去代谢紊乱、药物、麻醉、外科手术及心导管术所致者外,是少见的。随着心电图连续描记和入侵性电生理研究的进展,对小儿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有了提高,但长期随访仍极少。本文回顾了作者随诊的儿童室性心动过速并评价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38例患有室性心动过速儿童,年龄从1~20岁,平均11.2岁。随访时间从1/2~12年不等,平均6年。通过对病史、心电图资料的分析,观察症状与原有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之间的关系。部分病例作分级踏车运动试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