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02年以来,在常规小梁切除手术中加前房穿刺并向前房中注液,有效地减少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1999年1月-2004年12月对收治的91例(10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1999年1月~2001年12月期间50例(58眼)连续病例为对照组(B组)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2002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41例(47眼)连续病例为观察组(A组)除行小梁切除术外合并前房穿刺。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9眼(急性发作期55眼,间歇期7眼,慢性期4眼,绝对期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6眼(均为虹膜膨隆型)。男29例,女62例;年龄49—86岁,平均65岁。所有病例术中均未使用丝裂霉素。  相似文献   

2.
作者回顾了台湾三军总医院2001—2004年实施的小梁切除术治疗的52例5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结果,其中急性闭角犁青光眼急性发作眼1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7例。平均随访32个月(26~42个月)。所有患者shaffer前房角分级均〈2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为药物降眼压(静脉注射高渗剂、乙酰唑胺0.25日4次,2%毛果芸香硷日4次,0.5%噻吗心安日2次,  相似文献   

3.
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晶状体不全脱位所致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由于发病急、临床症状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同,临床检查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故易被误诊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若按此类青光眼进行治疗,由于晶状体脱位被忽视往往导致术中准备不足、治疗效果不理想。为探讨此类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观察了相关患者的治疗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晶状体不全脱位所致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35眼,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所证实。其中男21例21眼,女14例14眼;年龄35岁~78岁,平均63.2岁…  相似文献   

4.
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青光眼患者共75例(109眼)。1998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我科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者56例(83眼,A组),男性22例(31眼),女性34例(52眼);年龄18-70岁,平均(46.5±3.3)岁。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25眼,  相似文献   

5.
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期间,共收治持续高眼压青光眼病例7例(10只眼),女性4例(6只眼),男性3例(4只眼),年龄54~69岁,平均62岁。持续高眼压时间6~35d。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只眼。术前眼压,最低45.3mmHg(1mmHg=0.133kPa),最高60mmHg以上,平均52.6mmHg。术前视力无光感1只眼,光感2只眼,手动3只眼,指数4只眼。2.手术方法:采用巩模瓣下纵形小梁巩膜切除术式[1],即在巩膜床中间作1mm×4mm纵形巩膜切开,前端达角膜缘内0.6~0.8mm,在巩膜条带右侧切口,角膜缘处作2mm穿透性切开,再用自制虹膜恢复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采用美国Humphrey公司眼科专用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36例(36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3例(33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36例(36只眼)正常对照组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晶体相对位置及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相比,除晶体相对位置外,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表现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更浅、晶体更厚、眼轴更短,提示这两类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国外有所报告,我科近2年对1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或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例10眼,其中5例住院,5例门诊手术。男女各5例,右2眼,左8眼,年龄从63-88岁,平均76岁。所有病例都有典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史。每例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眼底镜等检查。术前眼压控制在2.8kPa以下(1kPa=7.5mmHg),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最短1月,最长2年,平均10.7月。手术方法:术前半小时20%甘露250ml内加地塞米松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410祗实施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9祗眼发生浅前房,占总敷24.1%,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9祗眼,发生率为22.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为30祗眼,发生率为29.7%。结论 浅前房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发生率高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方法35例(46只眼)采用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达0.06者1只眼(2.17%),0.2~0.3者4只眼(8.69%),0.4~0.8者32只眼(69.57%),≥1.0者9只眼(19.57%)。随访观察期内所有术眼眼压均控制在10~19mmHg(1mmHg=0.133kPa)之间。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的急重症眼病之一,致盲率极高,一旦误诊误治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甚至终身失明。现就我院2003年8月~2005年1月共收治误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9眼,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急症 ,急性发作期通过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 ,如能及时进行药物和激光或手术治疗 ,眼压可以下降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往往很浅 ,因此临床上较难观察到是否存在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最近我们对一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眼前段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检查 ,发现一些患者伴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 :病人来源于 2 0 0 0年 3~ 4月在我中心确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共 16例 31眼。其中男 4例 ,…  相似文献   

13.
刘国颖  刘斐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80-1082
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治疗24h后眼压仍高于21mmHg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7眼和白内障膨胀期继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4眼,共19例21眼,采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4h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激光术后24h眼压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术前眼压53.09±11.01mmHg,术后24h眼压下降至14.98±4.21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术后视力由术前手动~0.3提高至0.1~1.0。所有患者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周边前房深度增加,房角不同程度开放。其中虹膜出血11眼(52.4%),轻度反应性虹膜炎21眼(100%),无1眼发生角膜灼伤。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联合周边虹膜成形术,是降低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30例(3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19例(27眼)。均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达到正常范围(P〈0.05),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尸〈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急性组。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伴发白内障的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采用超声乳化术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tar lens implantation, PHACO + IOL)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8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合并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4例(106眼),其中男性33例,女性51例;年龄50~78岁,平均(65.8±5.6)岁。急性发作就诊者52例(均为单眼),  相似文献   

16.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底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眼底出血的病因及预后。 方法:对40例55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于术后1d~1wk在直接检眼镜下进行观察。并对发生眼底出血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 结果:发生眼底出血患者50眼视力恢复良好,发生黄斑出血者5眼视力不能恢复。 结论:造成眼底出血的主要原因与眼压突然降低有关,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朱琴  朱捷 《临床眼科杂志》1995,3(3):172-173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一般为一眼先发病、另一眼于5年内先后同样发生,少有双眼同时发作者。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60例中有10例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同时发作,现将其发病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发病情况:女性8例,男性2例;女性与男性之比为4:1;发病年龄47~68岁不等,平均57.4岁。8例患者发作前有情绪波动及劳累过度史,2例有阿托品类药物全身应用史。4例患者几乎双眼同时发作,6例为一周内双眼先后发作。二、房角情况:10例患者20眼均为窄角,其中有4例经降眼压反缩瞳处理后仍有一眼房角大部分开放,其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2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1个月至1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观察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和眼压变化.结果 20只眼眼压控制正常,2只眼需滴降眼压药物,22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用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 YAG和氩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9月应用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 YAG和氩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42例 5 1眼 ,女性 33例 ,男性 9例 ,年龄 5 3~ 73岁 ,平均 6 4岁。临床前期 38眼 ,间歇期 6眼 ,发作期 3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作暗室试验。随访观察时间 3个月~ 2 4个月。常规作视力、裂隙灯、房角镜、暗室试验和视野检查。眼压控制标准为停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2 .79k Pa,…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眼前段相关结构特征。方法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眼前段活体结构检查技术、UBM眼前段图像处理技术,对1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双眼(一眼急性发作期,对侧眼临床前期)房角状态、房角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了定量观察及对比研究。结果UBM检查发现:双眼前房深浅(轴深)、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睫状突夹角、睫状体大小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较临床前期眼前房更浅,房角关闭,睫状体前位和增大使眼前段更拥挤。采用UBM检查能从解剖学上进一步认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