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卵圆孔未闭患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卵圆孔未闭(PFO)患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取低于55岁的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将其中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存在PFO且行阿司匹林治疗的42例患者按照复发情况分为两组,未复发组36例,复发组6例,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和PFO大小及并发房间隔动脉瘤(ASA)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523.00±126.20)d。未复发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33±1.11)g/L,复发组为(4.40±1.49)g/L(P=0.032)。两组患者PFO直径(P=0.618)及并发ASA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5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血管病复发无关(OR=2.656,95%CI:0.977~7.219),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史是复发的危险因素(OR=46.913,95%CI:2.371~928.254)。结论既往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的PFO患者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较大。还不能确定纤维蛋白原水平在PFO患者发生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于文霞  秦振新 《临床荟萃》2010,25(14):1231-123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35例TIA患者以住院14天为观察终点,14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n=76),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n=159).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高胆固醇血症史(46.1%vs28.3%,P<0.01)、糖尿病史(51.3%vs 31.4%,P<0.01)、脑血管病家族史(68.4%vs 49.1%,P<0.01)、空腹血糖升高(55.3%vs 9.4%,P<0.01)、空腹胆固醇升高(59.2%vs 34.6%,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3.7%vs 56.0%,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家族史(OR=1.615,P<0.01)、糖尿病史(OR=1.761,P<0.01)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史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对入选的90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3年,收集其一般状况、相关疾病病史和服用药物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39)和非卒中组(n=862),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87,95%CI:0.240~1.315)、心力衰竭病史(OR=2.245,95%CI:1.033~4.880)、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5.265,95%CI:2.545~10.889)、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OR=5.034,95%CI:1.307~19.386)、利尿剂的应用(OR=3.505,95%CI:1.715~7.165);保护因素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应用(P0.05,OR=0.316,95%CI:0.122~0.815)。结论年龄、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以及利尿剂的应用,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RB的应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对入选的90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3年,收集其一般状况、相关疾病病史和服用药物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39)和非卒中组(n=862),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87,95%CI:0.240~1.315)、心力衰竭病史(OR=2.245,95%CI:1.033~4.880)、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5.265,95%CI:2.545~10.889)、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OR=5.034,95%CI:1.307~19.386)、利尿剂的应用(OR=3.505,95%CI:1.715~7.165);保护因素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应用(P0.05,OR=0.316,95%CI:0.122~0.815)。结论年龄、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以及利尿剂的应用,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RB的应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纳入48 h内入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患者148例,根据病程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END组29例与非END组11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预测因素。结果:END组糖尿病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END组(P=0.029)。与非END组比较,END组中皮质下梗死、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与梗死区血管狭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03,P=0.014,P=0.009);皮质梗死、大脑前动脉梗死患者比例显著降低(P=0.001,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END独立相关(P=0.011)。结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小卒中患者END的比例较高,皮质下梗死是其重要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狭窄组)的危险因素,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所有除外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2例(对照组)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3个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与椎动脉狭窄开口相关性最高(P=0.003,OR=2.605),吸烟(P=0.009,OR=2.071)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31,OR=1.952)次之.结论:高血压痛史、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椎动脉开口狭窄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高血压病的管理和治疗,加强戒烟宣传工作,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同时顺路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313例因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同时顺路进行非选择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检出率,对ARAS的发生与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13例患者共发现ARAS患者121例(38.66%),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动脉狭窄是ARA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动脉狭窄患者中ARAS的检出率为44.54%(102/229),显著高于非脑动脉狭窄患者22.62%(19/84),P<0.01。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ARAS的发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相关性,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提高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检出率,也是是必要、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不同年龄人群不明原因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相关性。方法:按随机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65岁)CS组85例和老年(≥65岁)CS组75例,同时分别选取同年龄段的非脑卒中患者作为相应对照组,所有CS患者均进行发泡试验明确是否存在PFO,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老年、中青年CS组的PFO发病率分别为17.3%和23.5%,对照组老年、中青年组的PFO发病率分别为6.7%和和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青年CS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对照组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PFO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而PFO是隐源性卒中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FO与CS具有相关性,但是与年龄并无明显相关性,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NW)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312例。根据入院72 h内的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NW组和非NW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间人口学、症状学、影像学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资料的差异。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t检验或卡方检验、Mann-Whitney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等;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与脑梗死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独立相关的因素。结果 312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经过标准治疗后有75例患者发生NW,NW发生率为24.04%。单因素分析表明,NW患者中女性患者比例(P=0.01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比例(P=0.030)、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比例(P=0.015)以及患者发病年龄(P=0.046)、入院基线NIHSS评分(P=0.001)均高于非NW患者。进一步进行二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OR 1.88,95%CI 1.063~3.309,P=0.030)以及颈内动脉闭塞(OR 2.92,95%CI 1.350~6.320,P=0.007)是NW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同侧颈内动脉闭塞及女性患者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加重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