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足少阴肾经1.涌泉:出处曰涌。穴属肾经,位于足心,为肾经的井穴,是脉气的出所,故名涌泉。2.然谷:考足内踝前下高起之骨,名为然谷,是穴正当然骨下缘,《甲乙经》:“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以骨名其穴,因名然谷。3.照海:照者光明所及,海为百川之会。由于该穴主治目疾之广似海,因名照海。4.太溪:太指大.甚的意思。考肾水出于涌泉,通  相似文献   

2.
<正>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考“承”有受义。《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易·师卦》:“开国承家”。虞翻谓:“承受也”。“泣”,《说文》:“无声出涕曰泣”。《六书故》:“书:‘呱呱而泣,’诗:‘其泣喤喤’,泣非无声也,大约悲者泣而哀者哭,哭泣之声有细大之差焉”。《尔雅·释言》:“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四白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一寸,面(九页)骨颧  相似文献   

3.
<正> 四、足太阴脾经隐白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考“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一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藏,金隐土中,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  相似文献   

4.
<正> 十一、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外去眦五分”。考“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髎”有深空之义(其义详前释)。此穴在目外眦五分处的陷凹中,此处目瞳子,故名瞳子髎。  相似文献   

5.
<正> 七、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内眦外。”考“睛”,意指眼睛,《玉篇》:“睛,目珠子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明”,《说文》:“照也”,《左传·昭二十八年》:“照四方日明。”此穴在目内眦角,《甲乙经》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  相似文献   

6.
<正> 十三、任脉会阴本穴最早见于《素问·气府论》,载:“下阴别一。”王冰注谓本穴。《甲乙经》始名会阴。属任脉。《甲乙经》卷三谓:“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考“会”,有会合之义(其义详前释)。“阴”,阴、阳之阴(其义详前释),在此指前后二阴。此穴正当前、后阴会合之处,故名会阴。  相似文献   

7.
十二足厥阴肝经1.大敦穴当足大趾,肉起如敦状之三毛处是穴。考肝为木脏,主春主生,故名大敦2.行间行者经过也,穴在足大、次趾之间,《灵枢·本输篇》:“肝脉溜于行间”,故名行间。3.太冲《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  相似文献   

8.
“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腧穴,也是肾经之“经”穴。该穴位于足内踝与跟腱连线之中点上二寸处。在针灸界,一般认为该穴有补肾益阴,通调水道之功效,主治水肿、腹胀、腿肿、盗汗、泄泻、肠鸣、脉细无力、腰脊强痛、发热无汗、舌干口燥。纵观《内经》、《甲乙经》、《针灸大成》以及现代针灸专著与教科书,无一提及“复溜”穴可治失音。但笔者认为“复溜”可治失音,且疗效应佳。一、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灵枢·经脉》篇对肾经的循行是这样描述的:“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少指(指应作趾)之下,邪(邪与斜字通)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踹应作腨)内,出腘内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既然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而喉与舌乃发音之主器官,那么,属于肾经的“复溜”穴肯定能治失音。  相似文献   

9.
“独取一穴”(即每次只取一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古已有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已有“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的记载;仲景《伤寒论·142条》中也有“太阳与少阳并病,……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的记载;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标幽赋》中亦有“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的记载。这些都是“独取一穴”针刺治病之古鉴。针灸传至今日, 能以“独取一穴”两见  相似文献   

10.
太溪穴又名吕细,位于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和“原”穴。本穴始见于《灵枢》,以后历代针灸医藉中均有记载,尤其对本穴主治记述颇多,涉及范围较广,加之取穴方便,疗效显著,所以是临床常用穴之一。实践说明,临床用之得当,每获捷效。现将本穴临床应  相似文献   

11.
1、葛根:据《珍珠囊·引经报使》(金·张洁古撰):“足太阴脾:升麻、苍术、葛根、白芷。足阳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本草备要·葛根》:“开发腠理,解肌退热。”据此,可见葛根为足太阴脾与足阳明  相似文献   

12.
关元,穴名,关为闭藏之义,元指元阴、元阳之气。本穴内应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处,故名关元。出自《素问·气穴论》,属任脉,为手太阳小肠经募穴,是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交会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正中下三寸,石门下一寸,局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和下腹动脉及下腹神经分布,别名次白、丹田、下纪、大中极、三结交。本穴为人身闭藏精气,始受元气之所,即一身太极与消息之地。经云:“脐下肾间之气,乃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关元穴位于人体四肢中心,为闭藏“先天气”之所。所谓“先天气”就是人生…  相似文献   

13.
八了穴是临床常用穴之一.十几年来,笔者采用八了穴推拿及拔火罐治疗某些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略述管见.1 八了穴的概念及归经八了穴即上、次、中、下四对,总称八了穴.了,窟也,深孔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古人对八了穴部位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素问·骨空论》“八了穴在腰尻分间”.《甲乙经》“上了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中”;次了“在第二空侠脊陷中”;中了“在第三空侠脊陷中”;下了“在第四空快脊陷中”.此与常说的四对骶后孔是一致的.关于八了穴的归经,目前,都认为属足太阳膀胱经.但《甲乙经》指出“上了足太阳、少阳之络”.《素问·骨空论》王冰说:中、下了“足太阳、厥阴、少阴三脉左右交接于中”.  相似文献   

14.
奇恒之腑考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著作皆认为脏腑系统是由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三部分组成的 ,从文献学角度 ,此说颇有可商之处 ,现辨析如下。1 从脏腑之本义看脏腑 ,本作“藏府”。“藏”之为字 ,读音有三 ,一读为c偄ng ;其义有二 :作为动词 ,有保藏、隐藏之意。如《礼记·檀弓》 :“藏也者 ,欲人之弗得见也” ;《说文解字·部》 :“藏 ,匿也。”作为形容词 ,则有“深”之义。如《广雅·释诂》云 :“藏 ,深也。”《素问·长刺节论》“在头头疾痛 ,为藏刺之。”王冰注曰 :“藏 ,犹深也 ,言深刺之。”二读为z ang ;一为草名 ,如《史记·司…  相似文献   

15.
跌阳又名冲阳、会原,是《内经》三部九侯遍诊法切脉部位之一,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筋间(解溪穴)前一寸五分骨间搏动处。《灵枢·经脉篇》曰:“胃足阳明之脉……下循胫外廉,下足跗,人中指间。”《灵枢·本输》曰,”胃……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中者也,为原。”从上可知,趺阳为足阳明胃经之原穴所在,原穴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一旦脏腑发生病变,就会相应地从原穴上反映出来。《金匮》全书明确提及趺阳脉诊的条文共13条。其脉象根据单一和相兼可分为二种;单一脉有  相似文献   

16.
远志益智考     
一、远志的命名志,在医籍中有三义。第一通“神”,泛指精神心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肝“在志为怒”。第二指记忆,如《灵枢·本神篇》“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第三指意志,如张介宾《类经》说:“意已决而卓有所立日志”,远志之“志”主要指第二义,略带一、三之义。远志药名最早见于《本经》,李时珍说:“此草服之能益智强记,故有远志之称。世说载郝隆讥谢安云: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记事珠谓之醒心杖”(《本草纲目·远志》)。由此看来,“远志”的命名是由于其能醒心悦志,增强记忆,使人聪颖,远达智慧,故曰“远志”。古人对远志的这些作用是推崇备至的。不仅晋唐有服远  相似文献   

17.
一、浑浑之脉 《素问·疟论《“无刺浑浑之脉。”杨上善注:“浑浑,浊乱也。凡候脉浊乱者,莫知所病,故不可刺也。”又《脉要精微论》:“浑浑革至如涌泉。”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浊乱也。”杨、王二氏均认为“浑”是“浊”义,窃认为此注未当。  相似文献   

18.
吐法在中医内科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者,涌吐上焦之邪也。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其在高者,引而越之”就是吐法很早的应用。历代医家运用吐法者甚多。例如: 后汉·张机《伤寒论》云:“宿食在上脘者,当  相似文献   

19.
神阙穴 ,出《针灸甲乙经》 ,属任脉之穴 ,别名脐中、气舍、命蒂。神 ,指元神 ;阙 ,有缺空之义。本穴正当脐中 ,脐为脐带脱落处结疤后的陷窝。胎儿靠脐带转输母体之气而成长 ,故脐可谓先天元神出入之道 ,其处凹陷空缺 ,故名神阙。脐的中央是穴。故曰 :“脐者 ,肾间之动气也 ,气通百脉 ,布五脏六腑 ,内走脏腑经络 ,使百脉和畅 ,毛窍通达 ,上至泥丸 ,下至涌泉。”神阙穴 ,为任脉之要穴 ,任脉为阴脉之海 ,循行于胸腹正中 ,上连心脏 ,中经脾胃 ,下通肝肾 ,与督脉一源三歧 ,故有“脐通百脉”之说。  《医宗金鉴》谓神阙穴“主治百病 ,及老人虚人…  相似文献   

20.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古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把其列为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四大要穴之一,历代医家在有关针灸典著歌赋中均有载录,近代临床已用于内、外、妇、儿诸种疾患,其主治作用被人们广泛重视。关于委中穴主治作用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现就其有关论述,谈一点个人学习的粗浅体会。 1.解表清热委中穴为太阳膀胱经之合,从《内经》看,其具有解除表邪、清泄邪热的功能。《灵枢·寿天刚柔》:“病在阳之阳者,刺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