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注射后不同时期的治疗效果,并观察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方法:对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超声定位下肩关节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注射治疗,治疗前、治疗当天、治疗1周及4周进行疼痛视觉类比法(VAS)、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外旋关节活动度测量及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当天、治疗1周及4周后,患者的VAS评分明显减低(P0.01),且治疗当天降低最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当天、治疗1周及4周,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外旋角度较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当天的角度提高最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的上肢运动功能FMA-U明显提高(P0.01)。卒中后肩痛的主要原因是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积液或炎症,发生率73.3%,其次为关节积液及关节滑膜炎,发生率50%。结论:超声下肩关节类固醇注射有助于降低卒中后肩痛,提高患肩被动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且注射早期止痛及被动关节活动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医用臭氧治疗炎性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超声检查诊断为炎性偏瘫肩痛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肩部臭氧注射,对照组则采用"盲打"法对痛点进行臭氧注射。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前屈及外展P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医用臭氧治疗炎性偏瘫肩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资料和方法 脑卒中后肩痛患者 2 9例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4 4~ 79岁 ,平均 6 2 .3岁 ;其中脑出血 10例 ,脑梗死 5例 ;病程15d~ 2个月。对照组 14例 ,男 8例 ,女 6例 ;年龄5 3~ 72岁 ,平均 6 3.6岁 ;其中脑出血 7例 ,脑梗死7例 ;病程 2 0d~ 2个月。两组患者均除外患脑血管意外前有肩痛病史 ,发病年龄、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 :①矿泉浴 ,全身浸浴 37~ 39℃ ,8~10min/次 ;②中频电疗法 (北京产K8832 -T电脑中频治疗仪 )低频频率 1~ 15 0Hz ,中频频率 2k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经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6ml进行穴位注射.比较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经穴位注射治疗,能减轻肩痛程度,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分析超声影像引导下糖皮质激素注射对不同肩周病变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9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接受超声影像引导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肩痛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注射方案不同分为3组,方案1组给予单一肩峰下滑囊注射;方案2组给予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联合注射;方案3组给予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联合注射。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量表分别比较各组患者注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 结果 共纳入患者75例。与基线比较,3组患者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其肩痛及肩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改善。随访至注射后3个月时,发现方案1组和方案3组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持续改善(P<0.0083);方案2组患者功能障碍评分持续改善(P<0.0083);随访3个月时疼痛评分与随访1个月时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注射前及注射后相同时间点其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影像引导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肩周病变患者疗效显著、效果稳定,不同肩周病变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肩周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与体外冲击波改善偏瘫患者肩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偏瘫肩痛患者42例,随机分为注射组(21例)和冲击波组(21例)。注射组:超声定位下于肩周痛点注入复方倍他米松,共注射1次;冲击波组:于肩周痛点行冲击波治疗,20min/次,1次/周,连续4周。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h、1周、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评估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上肢Fugl-Meyer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量表评分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偏瘫侧肩部疼痛及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肩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受试者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差异的影响更显著(P<0.05)。
结论:肩周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及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改善偏瘫肩痛均有临床疗效,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来看,前者疗效稍显著。 相似文献
7.
肩关节疼痛(简称肩痛)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通常在脑卒中后2~3个月内发生[1],其发病率16%~84%[2].肩痛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还会延缓和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原因主要与患者惧怕疼痛,从而减少患肢功能训练甚至进行患肢制动有关[3].临床上发生脑卒中后肩痛的原因很多,如肩肱节律的丧失、肌张力异常、关节囊挛缩、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粘连性改变、患肢体位和处理不当、臂丛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粘连性关节囊炎等[4-6].康复早期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肩痛的发生,已成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薰蒸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电脑中频加神经肌肉本体促通技术(PNF)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薰蒸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照组用电脑中频加PNF技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两组肩部疼痛、压痛、肌肉紧张度和关节活动度的情况,综合评定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药薰蒸综合治疗能缩短脑卒中后肩痛的病程,效果明显,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07-3008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以及所采取治疗手段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至采取常规药物联合超短波进行治疗的对照组与行超声引导下关节腔药物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不同治疗方案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无论是治疗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还是患者治疗后膝关节评分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0.05)。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治疗方案不仅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肩痛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不仅延缓了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 ,而且还阻碍了患者整体康复的进展 ,故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我科采用针灸结合理疗、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患者 2 0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选取 1999年 8月~ 2 0 0 2年 5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 2 0例 ,男 11例 ,女 9例 ;年龄 43~ 78岁 ,平均 5 8岁 ;病程在 1月内的 7例 ,1~ 3月的 10例 ,3月以上的 3例 ;脑出血 12例 ,脑梗死 7例 ,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1例。 2 0例患者就诊前均未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我们… 相似文献
12.
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肩周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患者接受此治疗,采用超声引导下注射曲安奈德40mg,2%盐酸利多卡因5ml.治疗前进行VAS评分和Constant & 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后7~14天内复查.失访4例,完成全部评定29例.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脱落病例按意向性治疗处理.结果:肩周炎经过超声引导下注射药物治疗后,VAS由治疗前的6.8±1.9降低到治疗后的VAS 3.5±2.3(P<0.01);Constant & 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由治疗前33.7±12.0提高到治疗后45.2±12.2(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法(ultrasound-guided intraluminal thrombin injection,UGTI)治疗假性动脉瘤(false aneurysm,F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18 gPTC针穿刺,在超声引导下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11例FA,每例凝血酶计量200~500U。结果 11例FA经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均血栓化而获成功,血栓形成时间30 s至4 min,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危及肢体的缺血性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FA操着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肩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5%~80%[1],且多发病于3个月内,也可发生在后期.肩痛的出现或存在阻碍了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影响其生活质量.以往人们多采用体位摆放、按摩、针灸等方法,症状虽有一定的好转,但效果不稳定且易复发.为更有效缓解偏瘫患者的肩痛,本次研究对84例脑卒中病后肩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以及临床查体,明确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痛(HSP)的原因,并分析超声表现与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56例首次发生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VAS评分分为肩痛组及非肩痛组,所有患者均行双侧肩关节超声检查。临床检查包括Brunnstrom分期、Ashworth分级、肩关节半脱位及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结果:肩痛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较非肩痛组高(51.4% vs 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超声显示,肩痛组患者冈上肌病变(54.3%)和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SA-SD)积液(45.7%)与非肩痛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可见冈上肌病变及肩峰下滑囊积液与偏瘫肩痛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肩袖损伤是脑卒中患者偏瘫后肩痛的原因之一,冈上肌损伤及肩峰下滑囊病变同肩痛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高频超声介导下小针刀联合药物注射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肩峰下滑囊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在高频超声介导下进行小针刀及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按照解剖定位进行小针刀及消炎镇痛药物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Constant9-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Constant9-Murley指标评分(包括疼痛、日常生活水平、肩关节活动度、肌力及总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各项Constant9-Murley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nstant9-Murley疼痛评分[(13.64±2.19)分]、日常生活水平评分[(17.58±3.27)分]、关节活动度评分[(35.47±4.13)分]、肌力评分[(22.45±4.32)分]及总分[(89.14±3.48)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高频超声介导下采用小针刀及药物注射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按解剖定位进行操作治疗。 相似文献
17.
资料和方法 观察对象均为神经科住院患者94例,均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及头颅CT确诊。治疗组45例,男36例,女9例;年龄36~80岁,平均(57.28±10.39)岁;病程7~96d,平均40.8d;脑梗塞40例,脑出血5例;轻、中、重型分别为4例、25例、16例。对照组49例,男34例,女15例;年龄39~74岁,平均(58.74±8.61)岁;病程7~90d,平均38.1d;脑梗塞43例,脑出血6例;轻、中、重型分别为6例、28例、15例。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HSP)患者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HS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机器人训练组(22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训练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及肩关节本体感觉评定(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结果:2组完成本研究者均为20例。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FMA-U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均显著减小(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常规康复训练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及伴有肩手综合征、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的肩部皮肤温度变化特点并探讨红外热成像检查是否可作为脑卒中后肩痛的客观评价指标。
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患者,使用数位式红外线热影像测温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伴有肩手综合征、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以及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肩部红外热成像观察。
结果:70例(81.4%)患者患侧肩部较健侧温度低,肩手综合征与非肩手综合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痉挛与非痉挛患者以及肩关节半脱位与非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肩痛与非肩痛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红外热成像检查能客观反映脑卒中患者肩部皮肤温度变化特点,大部分患者的患侧肩部皮肤温度较健侧低。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两侧皮肤温度不对称现象更明显,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不会明显影响皮肤温度。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与非肩痛患者的红外热成像表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推拿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非肩-手综合征性肩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尹伟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9):836-836
目的观察推拿疗法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非肩-手综合征性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根据发病时间长短不同治疗10~30d,每日2~3次。治疗后30d时测定上肢被动或主动上举180°时是否有肩痛。结果对照组肩痛发生率80%,观察组肩痛发生率43.3%(P<0.01)。结论推拿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