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orrow-band imaging,NBI)下行黏膜下层剥离术(submucosal endoscopic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aterally sreading tumor,LS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解放军第155医院收治的在NBI下行ESD治疗的21例大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大肠LST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术,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并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NBI下行ESD治疗大肠LST患者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1例内镜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urs in colorectum,LST),是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kudo sinea)[1]首先提出的一类起源于大肠粘膜的平坦隆起型病变,因其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更易癌变,受到临床重视.本文收集我院内镜中心于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所诊治的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21例,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35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35例LST患者中,33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7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5例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0.7%。病变分布:35个LST病变中,直肠17例,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6例。35例中腺瘤2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19例,管状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8例。6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 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或ESD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钟碧波  钟芳 《临床医学》2011,31(7):68-70
目的分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特征,评估其内镜下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孝感市中心医院进行的4636例结肠镜检查患者,发现病灶后均进行黏膜染色,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以及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分析及随访结果。结果 4636例患者共检测出LST 32处,其中颗粒均一型10个(46.6%),结节混合型15个(25.9%),平坦隆起型6个(18.1%)、假凹陷型1个(7.8%)。病变分布:直肠15个(46.8%),乙状结肠6个(19.7%),降结肠5个(15.6%),横结肠3个(0.09%),升结肠3个(0.09%)。病理检查:32处病变中,管状腺瘤6例,绒毛状腺瘤1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9例,锯齿状腺瘤3例,其中有3例合并早期癌变,2例为黏膜内癌,1例为sm1癌。结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肠肿瘤,不同于一般的腺瘤,需引起内镜医师的重视。结合染色内镜,对LST进行内镜下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在胃癌术前诊断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68例疑似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放大模式、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模式进行内镜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模式的图像清晰度;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模式对胃癌及其病理分型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径≥30 mm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109例大肠LST患者,并根据病变大小分为直径≥30 mm及直径30 mm两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变大小、病变部位、内镜下形态学分型、组织病理类型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病变部位、内镜下分型、组织病理及上皮内瘤变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变直径≥30 mm的大肠LST好发于直肠(75.4%,43/57),而直径30 mm的大肠LST多发于直肠(36.5%,19/52)及近端结肠(44.4%,21/52);直径≥30 mm的大肠LST以结节混合型为主(61.4%,35/57),直径30 mm的大肠LST则主要是颗粒均一型(51.9%,27/52);病变直径≥30 mm的大肠LST多为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89.5%,51/57)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7.9%,33/57),而直径30 mm的大肠LST则主要是绒毛管状腺瘤(78.8%,41/52)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4.6%,44/52),病变直径≥30 mm的大肠LST拥有更高的恶性潜能(高级别内瘤变+浸润癌的百分比分别为42.1%(24/57)和15.4%(8/52)(P 0.05)。结论 L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肠肿瘤,与大肠癌发生关系密切。LST直径≥30 mm时好发于直肠,内镜下形态学类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组织中绒毛成分较多,恶变潜能更高,值得临床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诊治大肠息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表面结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关系,以提高对小病灶的检出率及大肠息肉的实时诊治水平。方法对84例121枚大肠息肉用0.4%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形态,在根据工藤法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Ⅵ、ⅤN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腺管开口形态与大体形态和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带蒂息肉多为Ⅰ、Ⅱ型(14/18),ⅢL、ⅢS、Ⅳ、ⅤI、ⅤN及混合型主要为亚蒂和广基息肉(70/103),Ⅵ、ⅤN型均伴有糜烂或溃疡;小于1cm息肉多见于Ⅰ、Ⅱ型(37/42),Ⅲ、Ⅳ、Ⅴ及混合型多大于1cm(69/79);89.2%(108枚)的息肉位于直肠至脾曲结肠,各型与其发生部位无关。炎性、增生及幼年性息肉中非瘤性形态分型81.8%,瘤性形态分型18.2%;腺瘤中非瘤性形态分型3.1%,瘤性形态分型96.9%。分型判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6.9%和81.8%,特异性为85.1%和95.7%,其诊断准确性为90.9%。结论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形态,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在检查过程中实时地选择性处理大肠息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放大肠镜鉴别及治疗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61例患者的78个病灶进行染色后放大观察,按工藤分型进行了同步pitpattern诊断。镜下摘除或手术切除后,将放大肠镜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分析其一致性。结果放大肠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2%,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85.7%。肠镜下对70个良性病变进行了同步微创治疗,并为决定其他8个病灶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通过放大电子肠镜对病变表面的腺体开口形态进行观察、分型准确,是及时鉴别大肠病变中肿瘤与非肿瘤的良好诊断方法。利用内镜可以完成对绝大部分病变的同步、微刨治疗。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2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治疗,进行单人操作结肠镜下切除术后护理经验.本组患者的25个病灶中均一次性成功切除,6例发生术中出血,经内镜下成功止血,无肠穿孔发生.认为术前要充分做好患者的肠道准备和心理护理,备齐术中器械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治疗药品;术中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操作,熟练掌握注射针和圈套器的使用技巧,及时观察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和不适反应,如腹痛、出血等;术后密切观察有无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饮食指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分型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探讨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17例LST病例,首先行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进行pit pattern分型,对所有LST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回顾分析。结果 17例病例中15例行ESD,2例行外科手术,均治疗成功,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2年内镜复查无复发。结论术前的pit pattern分型能为治疗方式提供依据;ESD治疗结直肠LST疗效好,复发率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巨大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50例病灶直径4 cm的结直肠L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LST形态分型、部位、病理结果、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结果 150例患者中,颗粒型87例(58.0%),非颗粒型63例(42.0%)。部位分别为直肠109例(72.7%),乙状结肠13例(8.7%),降结肠5例(3.3%),横结肠8例(5.3%),升结肠13例(8.7%),盲肠2例(1.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4例,黏膜内癌7例,黏膜下癌16例。整块切除率为92.7%(139/150),完全切除率89.3%(134/150)。术中出血8.0%(12/150),术后出血1.3%(2/150),穿孔率为2.0%(3/150),术后狭窄2.0%(3/150)。结论非颗粒型巨大结直肠LST恶变率大。ESD治疗巨大结直肠L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直径 ≥ 3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下表现,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94例在该院行ESD治疗的直径 ≥ 30 mm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组( ≥ 60岁)49例,中青年组(30~59岁)45例。记录LST形态、部位、大小、ESD术后并发症、标本切除完整性、术后切缘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整块切除手术。老年组结直肠LST的平均大小为(43.10±18.49)mm,中青年组LST的平均大小为(43.27±21.43)mm,两组病灶均以直肠多见,镜下类型以结节混合型(LST-G-NM)多发,两组病灶平均大小、LST分布及形态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7例术中穿孔(14.3%),3例术后并发出血(6.1%),中青年组1例术中穿孔(2.2%),2例术后并发出血(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病理均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多见,老年组中1例切缘阳性(2.0%),中青年组5例切缘阳性(11.1%),两组术后病理及切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94例患者中86例完成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无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 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的内镜下表现与中青年患者相似,ESD治疗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安全、有效,且中远期效果与中青年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老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9月在外院及该院检查发现,并在该院拟行ESD的LST患者,其中老年组(≥60岁)53例,中青年组(30~59岁)37例,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性别、病变形态分型、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法、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病变形态分型,老年人以结节混合型(LST-G-M)为主,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青年组以平坦隆起型(LST-NG-F)为主,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pit pattern分型,老年人以Ⅲ_L型、Ⅳ型为主,青年组以Ⅱ型、Ⅲ_L型为主,Ⅱ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病变好发于直肠,尤其以老年组明显,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次是升结肠,其余均少见,左半结肠的发病率高于右半结肠;病理情况,老年组以管状绒毛状腺瘤为主,容易伴局部癌变,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人LST是大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若老年人检查发现LST,排除手术禁忌后应及时行内镜下切除;ESD是治疗大肠LST的重要手段,尤其适合老年人LST的治疗,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联合多层螺旋CT(MSCT)术前预测胃黏膜下肿瘤(SMT)切除方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SMT临床病理特征、MPS联合MSCT特征及手术方式等资料。结果共40例胃SMT。其中,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0±14.2)岁。胃底SMT占52.5%,基于MPS及MSCT特征,术前诊断胃腔内生长型37例,胃腔内外生长型2例,腔外生长型1例,除外1例副脾外术后均获得证实,MPS联合MSCT对胃SMT生长方式诊断准确率97.5%(39/40)。MPS提示来源于固有肌层低回声占37例,黏膜下层3例,除外1例副脾外,MPS联合MSCT术前对肿瘤来源层次判断准确率为97.5%(39/40)。MPS诊断间质瘤3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27例,MPS诊断间质瘤准确率75.0%(27/36)。30例选择内镜切除术,内镜手术成功率96.7%(29/30),1例中转腹腔镜手术,内镜切除瘤体直径0.5~5.0 cm,平均(1.7±1.0)cm。腹腔镜切除11例,成功率100.0%(11/11),瘤体直径2.0~7.5 cm,平均(4.3±1.8)cm。与腹腔镜手术比较,内镜切除瘤体大小明显小于腹腔镜手术(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明显短于腹腔镜(P0.05),两种切除方式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MPS联合MSCT术前诊断SMT肿瘤来源层次、生长方式、诊断准确率高,能够有效指导肿瘤切除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